当下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探究
2018-11-29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吴旭东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吴旭东
一、语文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石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虽然将其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但是对于其定义则没有说明,有的只是对于综合性学习的简明扼要的要求。所以一直以来,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义,也是仁者见仁的。比如朱绍禹先生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全新的一种课程形态,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和主张”。相比朱先生简明扼要的概括,袁爱群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义则比较具体明确。在他看来,“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以语文学科为主并综合了其他学科内容的学习实践活动,是以拓展学习空间、增强实践机会、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应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此外,也有学者从教学方式着手,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相关定义。可以说,这些定义都是各方学者的一家之言,由于理论标准定义的缺失,这就使得大量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正确的理论引导,从而大量语文综合性学习变成了思品课也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在近期参加了某校举办的一场语文综合性学习教研活动,在听完两位该校教师执教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之后,笔者认为两位语文教师对于如何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依然存在着较大问题。对于第一位执教的语文老师来说,从一开始上课,该教师便很好地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理念。在她的介绍之后“天下国家故事会”这一综合性学习主题被巧妙地引出,并且该教师还设计了何为爱国,为何爱国以及如何爱国这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作为该堂课的线索。在教师做完相关的介绍之后,各个学习小组依次轮番上阵,有讲完爱国英雄事迹之后朗诵的,有边讲边展示爱国海报的,有故事表演和配音的等等。整堂课创意十足,整个课堂氛围也比较轻松愉快。此外,该教师在每一小组展示完学习成果之后,都会针对该小组做一番点评,很好地做到了过程性评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不断提高。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一番,会发现这堂看似完美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少了点味道——语文味。所以,这是一堂较好的,但语文味有些缺失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从贯穿课堂的三个问题来看,这更像是一堂思品课,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位执教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师来说都是致命的缺点。
第二位语文教师给人的感觉则与上一位教师正好相反,该教师牢牢抓住了以诗歌朗诵来赞美和体现爱国这一主题。可以说,这位教师牢牢抓住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语文味。学生的展示涉及了作者介绍以及诗歌创作背景介绍,没有一处与语文无关。然而过犹不及,从整堂课的学生展示的积极性以及教学效果来看,这样一趟纯语文性的综合性学习课堂只体现了其语文性,至于综合性则几乎无法找到。所以,这样的一堂课,我们只能称其为语文课,而不能称其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二、教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穿针引线之人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以语文学科为主并综合了其他学科内容的学习实践活动,自主性是这一课堂的主要特点。然而,许多教师却对这一理解出现了偏差。如上文中第二位语文教师,给人的感觉是:这是一堂完全由学生自导自演的效率低下且枯燥的语文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该教师在上课伊始做了开场白介绍之后,就完全把整个课堂都交给了学生,至于教师引导和评价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
显然,这位教师犯了两点错误:第一,自主性并不等于丝毫没有教师参与的自主。第二,教师引导并不单单是在课堂之上,在学生的课后准备中也应该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帮助。而第一位教师则很好地做到了这两点,至于何出此言,从两位教师以及学生的反应就可以看出。第一位教师在学生展示成果的时候,可以说是全程参与其中的,但她又没有完全剥夺学生的权利,也没有放任自流,在关键时刻总能恰到好处地给予学生一些总结和评价指导。可以说这位教师做到了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穿针引线之人。此外,从师生之间的肢体、语言、情感交流以及学生的表现来看,第一位教师在课后是给予学生很大帮助的,无论是题材、展示的形式以及与学生的课后交流方面都是十分到位的。
反观第二位教师,则截然相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整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各小组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各小组的汇报任务而汇报。从汇报内容来看,教师在课后也并没有给予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从而整堂课下来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学生做完汇报之后开始低头沉闷,教师则在一旁看着学生游离而无动于衷。因此可以看出,该教师对于自己应该是学生课堂以及课后学习知识的穿针引线之人这样的定位依然认识不清,从而导致了这种教学状况的发生。
总之,如何将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上得有语文味?为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广大语文工作者继续学习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