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下手机,捧起书籍

2018-11-29陈博伟

青少年日记 2018年11期
关键词:普鲁斯特瓦尔登湖梭罗

□ 陈博伟

9月4日 晴

人们开始越来越喜欢关注手机评论与娱乐信息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手机掌控了金钱、娱乐圈、当今人类的精神与生活方式。

似是常态了,我们会在任意一个地方,掏出手机,不自觉地翻看新闻头条与朋友圈内的琐碎信息。

越来越多的人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回到家中明明想要在沙发上读一两本好书,却下意识地掏出手机,宁愿先看一会儿最近的新闻热点,干着自己想干的事,让心情得到痛痛快快的解脱。

人们开始渐渐变得浮躁,开始变得空虚了,开始致力于追逐获得华而不实的精神世界。

可又有谁会曾想过,我要静下心来,去好好读一本书!

书可以弥补人类灵魂上的创伤,但碎片式的阅读却不行。

停留在浮夸与虚无的生活观念里往往会使人们的阅读观松弛了,就好比是缺钙的人,他的骨质一定是疏松的。

当下,纸质书籍正在大幅度的消亡。乐清市多家实体书店因生意清淡而被迫停业重整。实体书店因遭受到了网络书店的压迫,而日渐“沉沦”。

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着重大的改变。

在我个人认为阅读是一种优美的姿态,它可以把持一个人的品性,升华一个人的灵魂,驱动一个人的发展。

西汉文学家刘向曾有言道: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古人对读书的向往,往往会达到痴迷的地步。这也难怪名家欧阳修叹道: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了。

看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我们会发现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记。欣赏大师梭罗的《瓦尔登湖》时会往往惊叹于他笔下瓦尔登湖的瑰丽,恍惚之间悟得一天是一年的缩影。

由此观之,读一本书,尤其是读一本好书往往会使人达到心灵的震撼。

我喜欢读书,这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绝无半点瑕疵。

我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

林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对苏轼又有着别样的见解。

林先生笔下的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家、诗人和作家,是新派的画家。让洋人读后深感中国的智慧博大精深。

作品往往能流露一个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美好的,我们又未尝不可去翻阅品味大师的作品呢?

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用华丽而不失朴实纯真的字眼来打动人的心,触动一个人灵魂的最深处。

或许我们都停留在了浮夸的表面而不再去追求其内在的本质。能将我们拉回本质的正是阅读与思考。

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比起在手机上碎片式的阅读,我们更需要的是让纸质书籍重新点燃我们的灵魂。

点评

文章着眼于手机上碎片式的阅读与纸质书带给人的不同的主观感受,并以缺钙的人骨质疏松比喻缺书的人阅读观松弛来支撑起对纸质书存在的支持。文章例举了普鲁斯特、梭罗、林语堂等大师的例子,旨在说明纸质书相比于碎片式阅读的优势所在。

文章论点明确,论据清晰。

猜你喜欢

普鲁斯特瓦尔登湖梭罗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卷土重来
吉恩·沃尔夫是科幻小说界的普鲁斯特
普鲁斯特和服务机器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
肖邦
事关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