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叙文写作中的跳跃艺术

2018-11-29王勇江苏省仪征中学

作文新天地 2018年16期
关键词:喷壶或事物李师傅

◎王勇 江苏省仪征中学

在教学记叙文写作时,我们经常批评学生:事件叙述过于平淡,人物形象塑造不够丰满,抒情议论不够自然,使得文章显得干瘪、单薄、肤浅。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常见的做法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能从整体上去增强记叙文的艺术魅力。什么才是从整体上着眼呢?我觉得行文跳跃艺术可以算一种。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三种跳跃艺术。

一、正侧转换跳跃

在具体的叙述过程中,要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正面描写的作用在正面塑造人或事物的形象,将人或事物的形象更加细致、真切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从而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人或事物。而侧面描写则可以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通过侧面的渲染、烘托,可以使人或事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丰满,让读者对人或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深刻。所以好的记叙文应该是注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而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间不停地转换,既有利于人或事物形象的塑造,又使行文富有变化。我们来看一篇学生作文:

底气

鲁镇上最出名的小吃叫鞋底饼。于是一整条仿古旅游街上随处可见的便是这样的招牌——吃了某记鞋底饼,有底气!

走到一家饼店停下来,里头的大师傅正忙得热火朝天。只见小师傅正从压面机里取出压好的面饼,大师傅一手接面饼,一手持擀面杖,一擀便是一张饼。前头的烤箱也打开了,一托盘的饼,金黄金黄,香气四溢,在这阴沉沉的天里,让人心情也明朗了起来,咬一口,果然香香脆脆。

边上凑过来一个老乡:“吃饼哪,小姑娘。这饼最正宗的是老李家!”

“去去去,别打扰我的生意。”大师傅也是当地人,跟来者开起了玩笑。

“老李家在哪里?”我很是好奇。

“他阴天不做饼。”大师傅语气很是不屑,又不情愿地指点我,“弄子进去第二家。”

既然不做饼,我也失了兴趣,只是在回去时心里想着这李师傅好生傲慢。

一次机缘巧合,我又去了鲁镇。趁着时间有余,便进了弄堂,想寻寻那傲慢的做饼人。

远远地就看见那第二户门口排着的小队,走近些,只见一张小匾上写着:阴天不做饼,雨天不做饼,天黑不做饼,天冷不做饼。

看着还在继续变长的队伍,我心想:难怪如此傲慢,原来是有几分底气。

从窗口望进去,李师傅正在揉面,就他一个人。他站直着身子,手肘撑得绷直,左脚踮起,仿佛把全身的力量都压到了右手上,右手快速揉捏的同时,左手飞速旋转着面团,只在眼中留下了一道残影。

“手发的面才有筋道做出千层,才是名副其实的千层鞋底千层的饼。”一位老大爷向游客骄傲地解说。

李师傅坐了下来,左手持面饼,右手擀面,右手擀一次,左手便折叠一次,擀一次折一次……李师傅那双骨节突出的手竟在此刻显得异常灵巧。只是拇指略微一翻,饼就又多了一层。

“这擀面擀千次的,最后一张饼看似薄,咬下去便知是千层。”“看见那桶没,那才是真正的烤炉,把饼心贴上去,烤出来的才是香脆酥,还有木头的香。”

李师傅正把饼胚一个一个贴在内壁上,桶是木桶,大约直径一米、高一米。

“阴雨天湿气重,烤出的饼不够脆;天黑了……”老大爷的声音在耳边模糊,只有眼前李师傅弯腰贴饼的身影逐渐高大,那白色的围兜,那朴素的大桶,那双骨节分明的手。

透过这层层的光影,我仿佛看到了更多的人:手工剪纸的老太,认真刺绣的绣娘,摇橹的船工……这一刻,我终于明白李师傅那“傲慢”的底气,那是对传统手艺与信誉的坚守。

这篇文章就非常好地发挥了正侧描写结合的作用。文章的开头先用了一家饼店做铺垫,设计悬念,激发兴趣;接着又用我“失了兴趣”“心里想着这李师傅好生傲慢”,欲扬先抑,营造波澜;再用“门口排着的小队”“还在继续变长的队伍”侧面烘托,再做渲染。最精彩的是第11至16段,作者匠心独运,一段正面描写李师傅做饼,一段侧面写老大爷的解说,老大爷的话一方面道出了李师傅做饼的种种妙处,从而丰满李师傅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使得文章不停地跳入跳出,行文摇曳多姿。

二、虚实结合跳跃

学生习作经常性的问题在于只有实写,从头读到尾,文章硬邦邦的像石头。其实如果能够巧妙地利用虚写,不仅可以起到升华文章主旨的作用,也可以使文章丰润有味,使抒情议论更为巧妙自然。

在作文中这样的虚写可以有联想、想象、梦境、幻想等,从眼前的描述荡开一笔,转而写与之相关、相似、相反的内容,从而丰富文章内容。虚实结合的手法在同学们学过的很多诗歌中有所运用,如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联想,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想象,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梦境,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幻想。

那么在记叙文中如何运用这种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呢?上文最后一段“我仿佛看到了更多的人:手工剪纸的老太,认真刺绣的绣娘,摇橹的船工……”就是非常好的虚写,通过联想起更多类似的人,而将文章的主人公泛化、文章的主旨深化,不再局限于李师傅一个人,而是上升到一类人,不仅是赞扬李师傅的底气,更是赞美对传统手艺与信誉的坚守精神。除了在文章结尾可以通过虚实结合的方法来深化主旨外,在记叙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丰富文章的同时,使行文具有跳跃性。来看一篇高考优秀作文:

状元凉粉

城东石板桥下有一家凉粉店:状元凉粉店。听说,店主的儿子五年前成了本城的高考状元,状元凉粉就此得名。城里人都想讨个好彩头,听说,那儿的生意很火。

一切只是听说而已,凉粉对于我这个农村学生来讲真是一种奢侈品,既吃不饱,又贵。

可今天,我却坐在状元凉粉店里,准备尝尝这种“珍馐”;另外……我叹了口气:“唉,真倒霉,前天买参考书,贪便宜在街边小摊上买,黑灯黑火的,找了张20元假钞给我。”

“小伙子,凉粉来啦,吃吧!”店主将满满一大碗凉粉端到我面前。

说真的,这东西又白又滑,爽口宜人,还真好吃,真想天天吃个够。

“上学呢?”店主拿了条板凳坐下来。这时我才抬头打量了她,四五十岁,皮肤很黑,脖子上、手臂上都是些热毒疹。

“嗯,高三了!”这时,我又想起了兜中的那张假钞,今天可要将你出手了!

“快要高考了,要注意加点营养,可别亏待自己呀。”店主的话使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她每次来看我,都会将家里老母鸡生的那几个蛋塞给我,而我知道,为了让我在城里上学,家里一年沾不上十趟腥……“那我就更不能让这张假钞留在兜里!”

“当家的,水开了!”店主被伙计喊到一旁打凉粉去了。我出于好奇,跑去看。只见一锅滚烫的水向一个瓷缸里一冲,店主操起一根两指粗的木棍,插进瓷缸中的透明状的胶体内,使劲搅拌,沸腾的水早已化成水汽,直扑店主,店主的手臂上顿时烫得通红……

我被眼前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我想起在农村打铁的父亲,他也在灼热的环境下辛劳,为我挣来一分一分的学费……

我犹豫了,到底要不要将这20元假钞用掉,使这位店主蒙受损失?不用吧,自己下半个月的日子可就难过了;用吧,抛给这位与我父母一样辛劳的店主,让她的状元儿子少掉20元的生活费,我也于心不忍。

怎么办?我受着良知和生活压力的煎熬……

终于,我咬咬牙,掏出身上仅剩的5元真币,“阿姨,给您钱!”“傻孩子,没看见墙上贴的‘高三学生免费’的字条吗?下回再来,我给你炒两个菜。”

回校后,我就把那张假币撕掉。

为了店主的真诚,为了我的父母,为了自己,这次选择,值!

在这篇文章的第8段和第10段,作者先后由店主联想到了自己的母亲、父亲,从而找到了店主与母亲的契合点,即都是那么地关怀自己;找到了店主和父亲的契合点,即挣钱都是那么不容易。这两个契合点既不断坚定自己用掉假币的决心,又不断动摇自己伤害店主的想法。这样的跳跃比单纯的议论要精彩得多,这两次跳跃可谓是价值千金。

三、角色转换跳跃

这种跳跃方式更多的是用于叙事之中。事件的发生会涉及不同的对象,这不同的对象在面对事件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和举措。在这些角色间跳跃,将他们的反应和举措对比着写,就可以实现角色转换跳跃,读者不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更容易从对比中形成自己对事情的判断,这比作者单纯地告诉读者要强多了。

中国古代小说中经常会出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之类的说法,这其实就是对角色转换跳跃的一种应用。小说中如果有不止一条线索,那么就把不同线索的事件交织起来叙述;如果同一事件涉及不同方面,就在叙述事件时,中断叙述一方,转叙他方,从而引起读者的期待心理。以为人熟知的《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为例,其中一段是:“且说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却说孔明在祁山寨中……却说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却说王平见魏兵到……却说郭淮收了军马……却说孔明自令马谡等守街亭去后……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文章在涉及战争的两方几个战场多位将领间不停地切换,使得整个事情发展紧张激烈,扣人心弦。

我们再来看作家乔叶《有那样一个下午》中的一个片段,更好地理解一下这种跳跃方式。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母亲要去给玉米喷药,喊我去,我不情愿地说:“我又不会喷药,让我去干什么?再说我还要看书呢!”

“不是让你喷药,因为喷壶太沉,我背不上肩,让你去帮我往肩上送送喷壶。”母亲小心地说,“你可以带书去,坐在井边的树荫下看书。”

我满脸不高兴,又实在想不出搪塞的理由,只好去了。

没有一丝风,天热得正狠,玉米长得还不及膝,一脚便可以踩折一棵,所以走在田间需要格外小心。我帮母亲背上喷壶以后,便坐在树荫下,毫无意识地看着她缓缓地在玉米隙地间移动。

喷药是玉米生长期间必需的一道劳动工序,就是用定量的药品兑上定量的水装在喷壶里,然后左手操作压杆,右手挥动喷嘴,均匀而细致地为每一棵玉米镀上一层“保护衣”。喷壶灌满至少有三四十斤重,每次回来,母亲的背都湿得透透的,不知是汗水还是药水。

“下次不要背这么多了!”我说。

“傻丫头,好不容易来回跑一趟,太少了不值得。”母亲说。

“我也试试吧。”我的语气明显缺乏诚意——我实在畏惧喷壶这种充满了怪味的重物,可是我已经18岁了,目睹母亲的劳累而无动于衷,我又感到愧疚。

“不用了,你不会,再说我已经沾了手,就别染上你了。”母亲说,“你看你的书吧。”

我在心底暗暗长嘘了一口气,居然觉得如释重负。

最后一壶药喷完的时候,已经夕阳西下了。

“怎么样?热不热?”母亲边洗手边问。

“还好,就是井边的蚊子太多。”我很随意地说。

“咬出疙瘩了吗?回家赶紧用清凉油抹抹。”母亲说。

我们就这样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闲话回了家。回家后的情形我已经记得不清楚了,只知道母亲吃过饭后就躺在竹椅上,一睡一整夜,而我“搂”着电视机一直看到了“再见”。

记叙文中经常用到两个人物的对话,但学生的对话常常满足于将事件交代清楚,而并未真正将两个人物进行角色转换。在乔叶女士的这段文字中,主要是表明一个问题:母亲懂得体谅“我”,“我”却不懂得体谅母亲。主要围绕一个事件:喷农药。乔叶女士很好地运用了角色转换,文章在母亲和“我”之间跳跃:喊“我”去帮喷农药时“我”和母亲的不同表现,对母亲背很重的农药喷壶“我”和母亲不同的看法,喷完农药后母亲和“我”不同的做法。所以“那样一个下午”成了乔叶女士无法磨灭的记忆,也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记叙文中的跳跃方法有很多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掘文本,利用文本,在这种诸如跳跃方法之类细小的地方可以具体指导,使师生本互动,读与写同行。

猜你喜欢

喷壶或事物李师傅
小喷壶
男子长期喝酒长出“象鼻子”
宋朝的灯会
钟表匠李师傅
钟表匠李师傅
暖心纸条
“对比”写作方法的应用
水车
浇花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