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成龙廉政之道的当代价值

2018-11-28丁毅

西部论丛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于成龙价值建设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于成龙廉政之道的丰富内涵,正是对历史启示的生动诠释。在当前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在党的建设转型升级之际,在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新常态的环境下,于成龙廉政之道宛如一面迎风展扬的旗帜,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价值 于成龙 建设

一、有助于增强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170多年以来每一代中国人的伟大梦想。历史事实证明,只不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这一梦想只是仍然停留在了梦想階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不再是奢望,而是希望。对于中共共产党而言,这是一种历史赋予的重任。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就必须拥有一支像于成龙这样的清官廉吏,才能让更多的党员干部发挥出更多更大的正能量。

于成龙虽然在清朝初期为官,和今天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于成龙在为官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和今天我们党员干部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不少类似之处。克服这些困难和挫折,都需要有强烈的担当精神。

于成龙的官民观、政绩观以及廉政观,是以“忠君爱民”为核心的封建时代政治伦理为支撑的。在于成龙看来,忠君必然体现为爱民,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是一致的。作为州县“亲民之官”,他强调正确处理官民关系,“官之于民,犹父之于子也。父不慈则子不孝,官不清则民不良”。作为督抚的“治官之官”,他要求官员重官德、养廉耻,从“诚”字出发以实心行实政,对百姓“必时其饮食,体其寒暖,事事发于至诚;规其饥寒,勤其劝化,事事出于无伪。盖无伪则有实心……若徒外面摭拾一二件便民好事,以为得意,亦市名(作秀)也,其去残忍者几希耳!”秉持知行合一的从政理念,于成龙在24年的官宦生涯中,无论官职大小,面对何事何人,只要是符民意、顺民心、关切民生利益的事,都能从强烈的责任感出发,敢于直面突出矛盾,敢于触及难点热点,敢为别人所不愿为不敢为,做到实心实意、立说立行,心无羁绊、全力以赴。其诚心实政、敢于担当的为政态度突出鲜明,一以贯之。而这种坚持在理念与行为割裂、对上与对下错位的封建官场,既使他饱尝了宦海冷暖,也升华了人生境界,充分体现了勤政爱民、一身浩然正气的清官风范。

在于成龙的从政实践中,做到诚心实政,必须具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魄力,这在因循塞职、麻木不仁的封建官场尤显难能可贵。特别在清初社会,官员尤其是汉族官员想做事、能做事的环境十分恶劣,而清廷政治上的强化束缚、经济上的竭泽而渔,加之政策的严重缺失和抵牾,往往成为地方治理难有作为的基本原因。如“未奉命而专征”是杀头的罪名即属此类。这个事例也说明,对有位就要有为的于成龙来说,治理地方、改善民生,既是他全力以赴的使命,也具有极大的政治风险。面对责任和风险,于成龙总是从造福社会苍生出发,凡认准了的,就不计个人荣辱毁誉,积极建言,大胆突破,重实际、讲真话,求实效、抓落实,即使逾越朝廷规矩、获罪上司也在所不辞,始终保持了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于成龙刚到罗城县任职时,正是罗城县百废待兴之时。当时的罗城县,经济破败,几乎没有商业;政治上处于无政府状态,民不聊生;此外,自然灾害严重,瘟疫流行。然而,这些困难和挫折并没有将于成龙吓倒,而是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带领老百姓自力更生、艰苦拼搏,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然当时他已年近50岁,不过,在官场上却真如初生牛犊,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和实际行动,在短时间内就找到了改变罗城旧貌的方法,发展了生产,增加了人口,繁荣了当地经济。

就实现中国梦而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党员干部身上应该像于成龙那样拥有担当精神。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干出一番事业,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历史人物,完成这项任务的关键在每个人,尤其是党员干部,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于成龙廉政之道体现出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发挥出应有的时代价值。

二、有助于提升党员干部的法治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标准,主要包括法治意识、法治精神、法治思维、法治观念和法治能力五个方面。“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增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规范政府依法行政行为,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然而现实中,一些领导仍存在法治意识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所以,提升党员干部的法治素养迫在眉睫。

个客观环境,为于成龙法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康熙时期是清朝统治的奠基时期。由于封建社会的腐朽性及统治阶级的贪婪性,使清王朝定鼎之初就出现了严重的吏治腐败,各种社会矛盾也在激化。总督、巡抚所谓封疆大吏,亦称“治官之官”,即承担着从严治吏的主体责任。于成龙身膺重寄,把康熙“澄述吏治、安定民生”的治国方略,贯彻到“察吏安民”的施政实践中。康熙19年前后,直隶多地发生了严重的水旱灾害。于成龙赴任后,即深入灾区组织抗灾赈灾,并结合救灾了解民情、考察官员,旗帜鲜明地向各属申明自己的履任,围绕察吏安民的主题,雷厉风行地发出了严查劣员、严禁送礼、严禁奢靡、严禁火耗、严禁赌博、严禁嫖娼、严禁侵冒赈灾粮款、严禁旗人买汉民为奴等一系列檄文。其间,先后弹劾罢免了贪官青县知县,通报了向他“公然开具手本(礼单)呈送中秋节礼”的大名知县,严厉申饬各级官员不得利用节令“私相馈送”和贿赂京官的“过路送礼”。

康熙21年,于成龙任两江总督。下车伊始,即从调查研究入手问政于民:微服私访社情民意,由于传闻他素好微服私访,贪官污吏“日数十惊,见白髯伟驱者辄心胆落”;总督府“重门洞开”,反映问题的官员和平民可“直入寝室”,随时听取群众意见;鉴于“两江幅员辽阔,一时耳目难周”,直接发文三省所有府、州、县广泛征集建议。其语言堪为今日改文风之借鉴:“凡地方官政民情,有宜于昔而不宜于今,利于官而不便于民;或利所当兴,虑阻挠于势要;或弊所当革,苦积习之因循,其最关民瘼、安上全下事宜,该府暨州县务须明白指陈,径行(直接)详报。”随着情况的掌握,于成龙痛感两江地区“吏治日坏如倒狂澜,何时止乎!”他迅速理清思路,推出举措,以“兴利除弊”总揽全局,“振纲饬纪、移风易俗”两手并举,以治理腐败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在颁布的《兴利除弊约》中,他尤其突出反腐倡廉,仍把“严禁馈送”作为首要内容。他特地制定了《示亲民官自省六戒》,重点对州县基层官员提出了勤抚恤、绝贿赂、慎刑法、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等六项基本要求。

对于成龙矢心吏治整顿,使直隶和两江出现“官吏望风改操”的绩效,康熙大为首肯,称赞其“宽严并济,人所难学”,慨叹“朕独不得尽如于卿者而用之尔,宁忧百姓哉!”于成龙逝世后,康熙帝亲自派员致祭并题写碑文,充分肯定“于成龙居官清正,为古今廉吏第一!”

三、有助于培养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所以,要培养自身的廉洁自律的意识,要时刻想到自己是党员干部,要加强对自己的自律,要加强抵御诱惑的能力,要牢固廉洁自律防线,不能沉湎于那些酒绿灯红的场合,不能在金钱面前失去理智。

于成龙作为清政府官吏,自身清廉自守,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他曾向上司反映民间疾苦,要求朝廷在政治改革中以整顿吏治为首要的任务,对那些贪官污吏要一个个清除掉,为老百姓主持公道。在做四川合州(今四川合州市)知府时,上级要求合州送鱼,于成龙不但不送,反而写信给上级,诉说合州百姓穷困的现状。当他做了总督巡抚之后,很反感贿赂公行、请客送礼之风,就拿借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六条做官的基本要求: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把它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当时的人们说,凡是他做官的地方,官吏们都廉洁自律,不敢大肆欺压百姓、贪污腐化。

于成龍官做得非常廉洁,甚至比一般的人都要艰苦。在罗城任县令六年多,离任的时候穷得竟连路费都没有;黄州呆了八年,调任福建时,只带被褥一束,朝衣一袭,没有多余的钱买饭吃,就从黄州走时,买了一袋子萝卜做沿途的干粮;在直隶(明清时候,京师周围地区称为畿辅地区,因直属中央,所以称直隶省,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任巡抚(清朝省级地方政府最高官员,总揽全省军事、吏治、刑狱、民政等)的时候,他和仆人吃同样的饭,吃的粥里夹杂有糠皮;在江南任两江总督(江西江南的最高官员),常常以青菜就稀粥,一年也吃不上一次肉,江南的老百姓因而亲切地称他为“于青菜”。在灾荒年月,他自己以糠代粮,用节余的口粮和薪俸救济灾民。百姓在歌谣中唱道:“要得清廉分数足,唯学于公食糠粥。”当他因病去世以后,人们在他的居室看到的只是几件破衣服,其他值钱的什么东西都没有,而他那时是清朝最富庶之地两江的总督。

康熙6年秋,于成龙离开罗城远赴合州任,竟窘迫到没有赴任的路费。临别罗城时,出现了百姓“遮道呼号:‘公今去,我侪无天矣!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康熙8年,于成龙升任湖广黄州府同知,13年又升任知府,虽然环境改善了,地位提高了,但他勉励自己要“益励前操,至死不变”。面对战乱动荡和水旱频繁造成的频频饥荒,于成龙总是忧心如焚,除迅速上疏请蠲请赈为民请命外,还劝导富户“大施侧隐”,解囊相助。自己则率先垂范,常年以粗糠野菜裹腹,把薪俸和半数口粮救济灾民,甚至焦急无措时把仅剩的一匹自己骑乘的骡子,也换了十余两白银救济灾民。在任内,他掌管着全省巨额钱粮和军饷,为整治贪污浪费、效率低下等积弊,他创新制度、加强管理、注重教育并身体力行,过着缺钱少米“终日一食“的生活,把薪资用于收养一群孤儿。为了自励励人,他撰写了一副楹联悬挂于署衙正堂:盈千累万,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你披枷戴锁?一丝半毫,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饶得男盗女娼!

康熙19年和21年,于成龙先后任直隶巡抚和两江总督。居“封疆”之位,他仍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众因之称呼他为“于青菜”。从而以独立特行的人格魅力,对约束统治者盛行的奢靡之风、端正社会风气发挥了积极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手段。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如果将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廉洁自律当作小节,那是不正确的。每个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肩负着推进廉政建设重任,要强化廉洁自律,从小事做起,才能筑牢廉政建设防火墙。日常工作生活时间就是一面镜子,人生就是“现场直播”。每个党员、党员领导干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在群众心目中打上烙印,修身重德常照镜,规范自己言行举止,用好手中权力,把好人生方向盘,不越雷池一步,才能留下好口碑。常言说:无病休嫌瘦,奉公莫怨贫。知足无烦恼,布衣乐终身。非吾之有莫伸手,非分之财莫进门。这是我于成龙一生箴训,不负朝廷,不亏黎民,对得起天地良心!因此,学习于成龙的廉政之道,对于提升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大有益处。

作者简介:丁毅,女,河南兰考人,中共郑州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猜你喜欢

于成龙价值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电视剧《于成龙》中央8套收官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廉吏于成龙的交际之道
清官于成龙的人情往来
廉吏于成龙的交际之道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