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副动词地位之争的成因分析

2018-11-28杨阿朋

西部论丛 2018年12期
关键词:介词

摘 要:本文回顾了副动讨论地位的讨论过程中的一些争议并且分析了争议存在的原因。研究发现这些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汉语词类划分标准研究的不足以及副动词结构的歧义性造成的。

关键词:副动词 词类化分 介词

1.引言

有关副动词的讨论最早见于国外的汉语语法教学和研究之中。作为一个语法术语,该词最早是美国语言学家 Hockett(1945)最早使用。后来在国外汉语教学中得到普遍使用。这种说法可以避免了老师在教学中告诉学生这些成分是动词还是介词的问题,因此受到了早期国外汉语教师的欢迎。这一现象很快引起了一些语法学家的关注,并且引发了一系列讨论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赋动词究竟是一种动词还是介词。这种争议虽然最后无果而终,但是却对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回顾了这种争议的起源、分析了背后的原因,以此对于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提供参考。

2.副动词地位之争

在早期的语法著作中,副动词常常被作为一种独立的词类而单独讨论的。随着语法研究的深入,一些语法学开始意识到副动词内部的用法不是一致的。然而其语法地位以及是否可以看作一种独立的此类仍然处于争论之中。争议的焦点在于副动词究竟是一种独立的词类,还是属于介词或者动词。下面,我们来看这些讨论的核心内容。,

首先,一些语法学家坚持副动词在本质上是介词。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这些词具有介词的语义内容。

第二,副动词后的名词短语与其之前名词。

其次,也有一些语法学家(Liang 1971 Thompson 1970)坚持 ,副动词是一类及物动词。其偶然在英语中被翻译成了介词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副动词可被“没”或者“不”否定。

第二,副动词可以出现在是非疑问句中。

第三,副动词了后可以用一些了、着、过等体标记。

最后,也有一些学者(Li & Thompson 1974)提出副动词既表现出了一些动词特征,同时也表现出一些介词的特征,因此时,副动词是正在虚化的动词。 因此,其可以分为三类具体如下:

第一类,副动词与动词发音和意义都是相同的。

(1)他朝南下拜。

他的房子朝南。

第二类,副动词与动词的形同意义不同。

(2)我按他的意思办。

有人按门铃。

第三类,副动词没有对应的动词形式。

(3)你得从这个方向看。

你得从这儿。

总之,我们可以看出副动词在本质上出现在特定句法环境中一类词的总称。

3.副动词地位之争的原因

副动词在本质上是能够出现在某一语法位置的语法成分的总称。文献中对其范围的确定一般是通过“主语XNP1V”结构出现的成分判断的。然而,能够出现在该位置的成分是十分复杂其可以是介词、也可以是动词甚至是其他成分(如标记语等)。下面,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些争议出现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讨论那些成分能够出现在该位置。由于对于副动词的界定主要是采用了,“主语 NP1VP”结构。主语位置之后,最为常见的成分为动词。这样就动词短语和后面的动词一起构成了连动结构(4)。

(4)他用了5粉笔写字。

他拿了一碗酒喝了。

他沿着河岸走了。

其次,介词也可以出现在该位置。汉语中,介词短语可以出现在动词之前,也可以出现在动词之后。当介词短语出现在动词之前时, 也形成了副动词结构(5)。

(5)他在屋里睡觉呢。

他在睡觉呢。

最后,在该位置还可以出现一些兼类词。词语兼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这一点在汉语中尤其明显。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同一结构中的功能和意义是有歧义的。在6 中,“用”可以看作是一个介词,在句字中引入一个“工具”论元。其在结构上与动词是嫁接关系。由于其引入论元的是非核心论元,因此其可以是省略的(6b)。

(6)a 他用毛笔写字。

b 他在写字。

另外一方面,其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动词,与其后面的动词形成连动结构,其后名词短语的题元角色为客体。两者在结构上是并列关系。在其他副动词也存在这些情况如“沿”。

(7) a 他用了五个毛笔写字。

b他用了五个毛笔。

从前文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能够出现在该位置的语法成分具有多样性。在研究中不同的学者选用了不同的语言事实。由于兼类词的存在,对于同一种语言事实也存在不同的解读。即使是对于同样的语言事实也可分析出不同的结果。

4.结论

副動词的地位之争是在早期汉语词类划分标准大讨论的背景下出现的。因此对于汉语语法研究尤其是词类划分研究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争议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于副动词的界定是通过线性关系确定,而语言在本质上是层级结构的线性化形成的。一方面,在该位置可以出现的成分可以有多种性质,另外一方面,该结构的内部层次也有多种分析方法。尽管副动词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词类为语法学家所接受。其应该划为动词,还是介词,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正是这些争论过程中,汉语中动词和介词都有什么性质,如何判定才有了初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Chao,Y R .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 HOCKETT5 CHARLES, CHAO—YING FANG,et al.19“of spoken Chinese. Washington5 D.C.: War Department Technical Manual, 30-33

[3] Li, C. N., & Thompson, S. A. (1974). Co-verbs in mandarin Chinese: verbs or preposition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3), 257-278.

[4] Liang, J C.-P. 1971- Prepositions, co-verbs, orverbs? A commentary on Chinese grammar _ past and present.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Microfilm.

[5] THOMPSON, J. C. 1970. The illusory co-verb,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1:15-1

作者简介:杨阿朋(1980—),男,汉族,陕西铜川人,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句法及语义学。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校级项目GJ201717。

猜你喜欢

介词
“介词+零冠词+名词(+介词)”专练
介词with的用法及翻译
不定式中的介词搭配
介词不能这样用
宾语前是否要加介词
介词填空专练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