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期群众文化的融合分析
2018-11-28左韶青
左韶青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期群众文化的融合,首先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的关系,然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期群众文化融合提出四点建议:走产业化道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保护为前提,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渠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贴近群众、贴近现实。
关键词:产业化道路 安琪月饼 鳌鱼舞
引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着人类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而群众文化会始终贯穿于人民生活的整个过程,也会表现出人们思想中的精神追求。二者的融合会延续历史深厚的根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隐藏着人们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二者之间是不可分离,又不可代替的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群众文化
非物质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遗存,能够体现历史文化信息。在历史中我国的人民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断发现创造出新的文化内容,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拥有巨大价值的艺术财富。比如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祖先故事和远古的神话,这些都是经过了多代人的加工所形成的,这些文化都是充满智慧的遗产。在文字还没有广泛发展起来之前,祖先们把已经存在的文学思想存在脑海中,表达在口中,久而久之才形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深深的根植在群众文化之中的,比如人类在咿呀学语的阶段,父母经常会为孩子吟唱歌谣。在文字已经出现的时代中,人类出生之后还无法读懂书本上的知识,父母会为孩子讲述很多的童话故事,会教孩子一些良好的行为规范。由此可见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在群众文化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口传性、集体性、流行性的特点,在传播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而且在不同的地域中相同性质的文化会存在一定的不同,非物质文化是通俗易懂的,它是中华历史的组成部分,也是未来需要延续的历史文化[1]。非物质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更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而这些正是构成群众文化的基础和源泉。为此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会促进群众文化的建设,会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同时还能为国家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新时期的群众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发现大多数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来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人民群众要不断的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内容,进而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大众文化。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期群众文化融合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走产业化道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新时代的环境下,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观念。为此以市场的经济原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过扩大招商引资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比如深圳范围内于2009年率先成立了世纪华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投资有限公司。公司建立的出资者是有志于中华文化产业的企业家,由各个地区的人民推荐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公司负责进行有意义的深度开发,目的在于提高国内工艺品的档次,让手工工艺品转化为文化艺术品,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更加的丰富。让人们改变传统思想中的文化消费观念,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货币价值,进而反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在此过程中,体现出文化的历史内涵。要知道产业化道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传承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产业化模式下,会创造更多的资金支持,为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二)以保护为前提,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应该以保护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较好传承,深圳在这一方面是走在前沿的,各地可以积极的借鉴其中的有效措施。比如在深圳地区工作人员会选择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包装,进而发挥文化的巨大功效,在当地人们熟悉的安琪月饼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这也是我国烘焙行业首个当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种。另外当地的宝庆堂是一家远近闻名的凉茶品牌,已经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凉茶品牌之一,这代表广东的凉茶文化已经走向全国。
(三)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渠道
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中有较多的篇幅记载着鳌鱼,比如在《淮南子·览冥篇》里描述了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断鳌鱼足立四极的情节。鳌鱼是传说中的神物,有着和龙、凤、麒麟一样的地位。在古时以独占鳌头形容中状元的喜悦,由此可见鳌鱼是祥瑞的象征。鳌鱼舞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注重体现外在的形式,而且在舞蹈中充满着文化的真实内涵,真正的实现将无形的文化化作有形的舞蹈。在舞蹈中展现了广东人自强不息的品质,有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其中蕴含着浓郁的岭南特色。鳌鱼舞通俗流畅、造型独特,并且具有激昂粗犷的显著特色。这一作品在广州地区的文化活动中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贴近群众、贴近现实
人类掌握世界所需的精神文化的基本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生活文化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求真、求美的本质力量,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体现出向善的优良品质。人们会从中受到熏陶,形成独特的认识生活的思想,人们也会改变不良的观念,形成创造世界,把握未来的良好价值取向。在新时期阶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贴近群众,要贴近实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地域性特色,要充分的考虑到人们的文化需求[2]。比如国家倡导群众过好传统节日,把元旦、端午节、中秋节设置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目的在于让国民过好传统节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现代社会文化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效的结合。
总结:综上所述,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新时期群众文化时,要把文化的本质内涵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着眼于文化的发展和实践。要与时代因素相结合,要符合现實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做到在保护的前提下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产业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段玉超.新时期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播[J].昌吉学院学报,2017(06):71-77.
[2] 施慧.新时期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启示——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保护工作为例[J].社科纵横,2017,32(04):14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