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健康与学校教育的研究新思路
2018-11-28喻林
喻林
摘 要:自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来,学校健康教育被空前重视,承担着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艰巨任务,然而当前关于学生体质健康与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研究还较为滞后。本论文通过查阅近年与学生体质健康和课程教育制度相关的研究论文,分析当前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不足,为后续相关研究总结基础,以促进本研究领域的发展,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而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提供一定得前期基础。
关键词:学生 健康教育 学校教育
一、研究目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第四章提出加强健康教育,第二节明确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同时,关于学生体质健康与相关体育课程设置与制度应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才能对准目标,有效的提升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1, 2]。
二、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及逻辑分析法。通过2014年最新修订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群体进行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不同学校的体育教育制度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查,探究不同体育教育制度和课程设置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关联性,对呈现出的体质健康状况的差异与教育制度模式进行讨论分析,并对体育教育制度改革提出指导和建议。
三、结果与分析
学生体质健康与教育制度和体育课程设置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体育教育与健康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李芳等(2014)通过对2003-2012年间学生体质健康主题的文献检索发现,该选题研究最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國家,主要分析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体质健康下降的表现及相关干预措施(健康饮食、适宜身体锻炼及课程设置等)[3]。近年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呈现出趋势性的变化[4];在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的问题[5]。如,陈玉忠(2007)就我国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提出了若干问题,强调学校机构应落实相关法规和职责功能、加强校内外健康教育,并完善体质监测和社会协同参与的机制[6]。孙忠伟等(2013)比较分析了中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管理系统的差异,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提供参照,表明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国家数据库、开发测试成绩综合查询管理系统和运动处方专家系统等,从而实现通过体质测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7]。
认真贯彻《规划纲要》相关精神,以保证国民健康、长寿并促进全面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目标。学生体质健康占据国民健康的重要位置,通过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培养良好的日常运动锻炼习惯,从而提高体质健康的水平。依据2014年最新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评定标准依据不同年龄可划分为:小学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以及初中、高中和大学各年级等组别,评定标准也根据不同年龄组别有一定差异。结合抽样结果分析小学、初中、高中及大专本科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对抽样的上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结合健康状况分析体育课程设置及教育制度特征,并提出改革建议。本项目选题紧跟当前国家政策及发展重点方向之一(健康教育),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抽查调研,通过分析不同年龄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水平,对学校体育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指导和建议。从而,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并形成良好的运动锻炼方式,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最终实现“运动”与“健康”相互促进的目标,以运动提升健康,以健康保障运动,以深入贯彻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
纲要》。
关于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需从几个角度出发,其中体质健康标准的构建从源头就给健康进行定义[8],应是多维度、立体的健康标准;在执行体质健康政策时,应基于有效的模型路径,如“米特-霍恩政策”等[9]。付东(2014)提出需培养正确、积极的体育态度才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同时也需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并提高体育行为意向水平[10]。
通过对小学、初中、高中及大专院校等不同年龄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实践调查研究,获取实际可靠数据,对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特点与学校体育教育课程制度进行关联性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和指导,最终形成不同体质健康状况相关的体育教育制度改革策略,以保证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运动方式和终身的运动锻炼习惯,与“健康中国2030”目标相一致。
四、结论与建议
为响应《规划纲要》中第四章提出加强健康教育,第二节明确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后续研究应认真贯彻《规划纲要》相关精神,保证国民健康、长寿并促进全面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目标。学生体质健康占据国民健康的重要位置,通过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培养良好的日常运动锻炼习惯,从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军利,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体育学刊, 2015(1):70-74.
[2] 陈培友,邹玉玲,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构建方法研究[J].体育科学,2013, 33(11):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