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互动型”本科教学体系研究
2018-11-28李佛赏
李佛赏
项目来源:1.吉林工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长春市智慧物流发展策略研究;2.吉林省教育科學规划课题: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互动型”本科教学体系研究,GH170742;3.吉林工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4.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度高教科研课题: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优化研究,JGJX2016C54。
摘要:物流管理专业比较注重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互动型”本科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中能够将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互动型”;教学体系
目前对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往往从学校、专业、课程的单向角度出发,站在人才供给者的角度,单向思考,虽然某些研究考虑到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对于人才需求者的反馈以及所输出的人才在社会实践之后的反馈没有考虑,因而,整个体系尚不够完整。此外,物流行业发展环境始终在变化,面向物流行业发展培养人才的高校本科教学体系也应适时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具备与时俱进、与社会所需相符的能力。
一、教学体系设计在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意义
教学体系是由相互关联的各教学环节所构成的,合理的教学体系设计能够使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向明确,人才培养方式合理,人才培养阶段有序衔接,课程体系科学,并最终输出优秀的教学成果。
(一)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及方式
人才培养方向是本科教学的指导方针,教学体系设计设定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并以此为出发点,将教学环节、内容与人才培养方向相结合,与学校办学宗旨、定位相匹配。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对学生应用专业技术知识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而对于物流管理的本科教学来说就要培养学生应用物流管理知识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个人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精神等为所服务的单位创造价值。
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应考虑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可以考虑定向培养、挂牌合作、横向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模式,也可以尝试合作模式的创新,如安排企业部门主管或者业务表现优秀的员工作为专业课程的兼职教师,根据课程安排适当授课,或在企业设置实习导师,结合实践教学安排进行实践教学指导等。
(二)设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教学设计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内容。人才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具体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来实现的,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应该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课程类型、数量和顺序,注意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内容上的关联性。
(三)输出优质的教学成果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输出优质教学成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物流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不仅要通过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还应该把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创新等凝练成教学成果,输出、推广,不断完善,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更好的进行人才培养,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教学体系设计在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应根据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合理设计,以确保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地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单向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院校办学一般都以服务本地发展为前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通常也要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目标,但目前地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普遍从学校本身的定位出发,在修订时也只是在旧的方案的基础上简单的修修补补。总的来看,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内容趋同
目前国内地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体系在制定上内容严重趋同,相互参照效仿的成分较多,个别进行教学改革的院校发现了问题所在,能够及时结合学校定位和本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去调整,但调整不大,多为部分调整。
(二)方向单一
在地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体系中,学校的主导性非常突出,教学体系的设计多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指导下由各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逐层下达而制定,参与者主要包含主管教学的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各基层教学部门主管教学的负责人等。而实际上,教学体系的执行者是一线教师,执行对象是学生,而输出方向是用人单位,这些相关主体却没有参与到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因此,这种教学体系会导致从设计初始就偏离了真正的主体,从而影响最终的教学体系输出成果。
(三)缺少动态性
高校的办学和教学环境不会一成不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学体系也应随之进行必要的调整。目前地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体系一经制定后就很少进行调整,即使发现了其中不合理的地方,为了保持所谓的“稳定性”也忽略不计,这就必然会导致教学体系设计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背离。这里的动态性并不是说教学体系需要随时随地的调整,而是在环境变化,用人需求发生明确变化,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环节、课程体系等内容进行必要调整时应及时应对,因此,这种动态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三、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互动型”本科教学体系的设计
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互动型”本科教学体系首先应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
(一)制定明确的面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般来说,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首先应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作为指导方针和教学方案实施的依据。
1.企业对物流管理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
根据面向物流行业用人单位调研结果显示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初到工作岗位一般要承担的都是一些比较基础的业务性工作,如业务订单管理、市场调研、客户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等基础的业务操作和信息管理都是比较适合本科生承担的。因此,用人单位一般会对物流管理本科应届毕业生提出以下几项就业能力要求:
(1)理论与实操能力兼具
应届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应该既掌握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理论知识,又应具备较强的业务实践操作能力。在专业知识学习上应认真掌握与工作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的工具、方法,在专业技能应用上应全面掌握业务信息采集、整理、传递,业务操作,基础办公文件的编制等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相关岗位对物流管理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
(2)具备基本的管理能力
物流管理本科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应该能够为用人单位提供基础管理岗位的人才,因此,对于本科应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相关岗位中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为具有一定的计划与策略的制定、资源配置与规划的能力,能够对各种与岗位工作相关的业务和管理活动方案进行策划,合理的统筹安排企业用于该业务活动的经济资源,以实现该业务在单位价值创造中的功能与作用。
(3)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就应用技术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就业能力来说,基本的业务操作和管理能力是基础,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为构建、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物流行业用人单位在引进应届本科毕业生时,也会对其提出创新能力的要求和期望。但创新能力一般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有目的的培养和训练才能造就的。因此,面向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重视用人单位在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以培养出精通业务、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懂得企业经营和运作规律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2.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输出机构,根据用人单位对物流管理本科应届毕业生的岗位就业能力要求培养出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实操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勇于创新与挑战的精神,熟悉与所从事的岗位相关的行业规定与法律条例,系统的掌握与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各类企业与组织的相关业务知识要点,拥有对与工作相关的业务各个环节的运作能力,能从事各类单位的相关工作,德、才、智、勤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应用技术人才。
(二)设计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
所谓“互动型”教学体系,打破以往固定模式、单向思维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的设计中融入经济发展形势变化和用人单位、畢业生的反馈意见,将教学体系分成“标准体系”和“互动(定制)体系”两部分。两者需要有效的组合和衔接,才能保证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标准”教学体系的设计
(1)理论教学环节
“标准”教学体系中的理论教学环节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因此,面向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在“标准”教学体系理论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应注重对课程教学效果目标的要求,为课程安排好前续的基础课程,也要与后续的专业课程做好知识体系的衔接,同时,还应积极推行创新形式的课堂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环节
“标准”教学体系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同样也要体系出“标准”的要求。一般来说,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可以 “标准化”的环节主要反映在专业社会实践、学期论文和毕业论文上,在课时的规定上、形式的要求上、学分设定和指导方式的选择上可以以统一的标准来安排。
2.“互动”教学体系的设计
(1)理论教学环节
“互动”教学体系中的理论教学环节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物流行业用人单位需要和经济发展形势对人才应用技术能力的要求而设计。因此,面向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在“互动”教学体系理论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应注其可调整性和匹配性。
①计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计上要注意与“标准”教学体系中基础课程的衔接,还应注意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搭配。在课程选择上应注意专业特色的融合。如数学、英语之类的基础工具类课程可以与专业需求结合在高年级阶段继续开始,如物流专业英语、管理运筹学等课程。
在课时的安排上应适当压缩理论教学环节的比例,而分配更多的课时到实践教学环节中,以增加“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的实践机会。
②大胆采用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体系
如前所述,用人单位对于物流管理本科应届毕业生提出了“理论与实操能力兼具、具备基本的管理能力和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就业能力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要打破传统教学体系中如教师一言堂,师生缺乏互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等弊端,让学生主动听课、乐于思考、积极实践。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以此促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提升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这就对课程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提出了以学生主导为导向的新要求。可以采取一些可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改进教学效果的有效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
(2)实践教学环节
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应届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一般情况下应用性、操作性较强,因此,在“互动”教学体系中还须安排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可以对理论的认识更为深刻,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感受这些实践中的事物和现象,能够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实践教学环节还可以使任课教师能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把握好授课的目标,同时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执行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实践教学的形式和目标的不同,可以将实践教学分成以下几种形式:
①识实践
认识实践是实践教学中比较初级的一种实践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到物流相关单位参观,让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了解单位日常工作的基本运作流程。在认识实践中学生在参观、听取讲解的同时,能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所看到、听到的实践内容联系起来,初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企业调研中,多数企业表示愿意接收高校物流管理本科生到企业参观学习。
②校内模拟实训
校内模拟可以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体验到实际的业务活动在单位中是怎样运作的。通过往届本科毕业生的反馈显示,校内模拟实训与理论学习一样重要,而且,校内模拟实训对于应用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一般来说,进行校内模拟实训要求有专业的实训室,创设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环境相似的实训环境,选择与用人单位实际应用相似或相同的实训软件、硬件,因此,对设计校内模拟实训的高校提出了一定的实训室建设投入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校内模拟实训一定要抓住用人单位工作的核心业务流程的讲授与操作练习,要有针对性,要结合理论教学与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尽可能的与用人单位的實际操作相似或一致,这样可以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单位的过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③生产实践
不同于校内实训的“纸上谈兵”,生产实践能让学生真正走到用人单位的相关工作岗位上,直接体验实际的工作,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检验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效果的实践方式。但由于一些业务活动涉及到用人单位的物料、库存等对日常生产和经营非常重要的业务活动,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单位为保证日常运行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以及商业活动的机密性,往往不愿提供生产实践这种人数众多,时间又短的集中实训的机会。因此,需要学校出面与用人单位之间探索合作的机会,实施订单培养等合作办学的体系,开发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④社会实践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就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实践是一种可以缩短毕业生从学校到用人单位的适应时间的有效方式。因此,基于应用技术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本科教学应将社会实践作为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安排上应在高年级的假期来进行,而非日常教学,是日常教学的一种延伸。区别于学校集中安排的生产实践,虽然社会实践是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相关单位进行顶岗实践,但这种实践环节是学生自行安排、独立参与的实践环节。为保证学生能够切实的参与,应设置相关的考核机制,督促、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
⑤毕业实践
在本科教学的最后阶段,毕业实践是让学生正式向社会人转变的关键环节。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如果采取了订单培养或开发了正式合作的实践基地,可以安排集中的毕业实践,多数情况下,毕业实践是分散进行的。毕业实践需要由学校的教师和实习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但由于学生毕业后去向的选择不同,毕业实践因此会有较大的差异,而且会有部分学生的选择与专业无关,因此,毕业实践阶段的跟踪和反馈就非常必要。这对学校的指导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实践指导,又要辅导学生做好心理转变,还要注意与学生及时沟通,采集来自学生和实习单位的反馈信息。尤其是来自于实习单位的反馈,对于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环节的设计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对本科生的培养应根据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就业能力的要求来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设计课程教学的各环节,采取注重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出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具备基本的管理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的综合型、复合型、应用技术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