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与产教融合的新方向

2018-11-28李建军

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21期
关键词:斯坦福大学产教大学

李建军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基本矛盾做了一个界定,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一个界定,特别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意味着我们未来的发展,跟之前已经不一样了。例如,在农业领域,过去追求的是产量,现在追求的是质量。这意味着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过去城乡之间的二元差距、发展的不平衡,农業和乡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也不能再持续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基于社会发展的总体考量,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又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里面有很多重要的关键词,比如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如果把这个总要求和2006年提出来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行对比就会发现:过去一谈到农业生产就是粮食增产,主要是强调农产品的增收、增产问题,现在谈得是产业兴旺;过去谈到农村的生活社区问题时强调整洁,这次把生态宜居提到总体要求的前列。这都意味着未来的农业发展会出现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就需要农业高校培养适当的人才,农业高校提供满足发展新要求的技术服务。这也预示着乡村振兴为地方院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

在乡村振兴战略里,进一步描述了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和政策体系,同时强调要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养一批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乡村也出现了农业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新的业态,因此创新和融合实际上是当前农业发展新的形式。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的变化促进现代经济体系的发展,十九大报告强调,将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方向,大数据、人工智能、实体经济和农业深度融合,产生智慧农业等其他新的农业业态;在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产业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养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方法就是转型和创新,提高农村的多功能性,过去农业主要强调粮食生产,现在有了休闲体验农业、康养农业和其他的新型农业业态。农村过去只被认为是农民居住的地方,未来可能将成为很多城市富裕阶层选择的康养休闲之地。

在技术和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农业产业领域已经出现了许多融合发展的例子,把各种业态、各种产业资源整合,形了许多新的产业形态,因此融合既是创新的结果,也是创新的基础。中央围绕乡村振兴出台了一号文件,农业部又推出了一些新的政策,强调在一些县域建设农业嘉年华。实际上嘉年华是一种节庆的意识,通过景观的营造和农业的展示,打造科普教育的平台、技术展示的平台和观光旅游的景点,成为一个地区和县域经济的“发动机”,为地方集聚人才,同时也带来县域农业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在智慧农业方面,一些顶尖的基因数据公司,如华大基因公司2016年宣布要成立一个数据农业公司,把华大基因所积累的关于人体或者是人体健康方面的数据和农业生产整合起来,从而根据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趋向变化开展农业生产活动。

华大基因的第一个农业项目是种养结合的项目,过去传统的农业教育中,把种植业、养殖业分开进行,但是现在在农业一线,种养结合成为一个趋势,这个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我们的农业教育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完全都是专业化、标准化的,是分科教育,现代农业的创新实践已经远远走在了大学的前面。目前,高校更多奔着参数发展,把许多很有生命力或者是未来富有增长点的东西砍掉了,如果能及早应对新农业对新型人才、新型技术的需求做一些变革,我们在未来未必不是赢家。

如今产业已经开始悄悄发生变化,这个变化既有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也有新技术与现代产业融合的变化。一方面,社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发展理念改变了,中国人现在对农业投资越来越感兴趣。过去一谈到农业就是增产,现在农村发展还有两个原则:一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人们认为绿水青山只是一种生态资源,没有认真的对待它、开发它,把它的财富发掘出来,今天很多地区的发展已经开始重视这一点,理念已经转变了。另一方面,现代技术引入,新的农业业态也在爆发式的增长,社会对农业的消费需求发生变化了,因此休闲和康养成为许多资本进入乡村投资的关键。

中国农业活力在地方、在基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创新融合的新时代会到来。要迎接这个新时代,需要特殊人才。拥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这样情怀的农业技术专家,可能只有通过在农业一线,同农民打交道才能培育起来,地方院校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知识经济创新发展,大学为社会服务,对于地方院校来讲,可能社会服务的功能更主要:它不仅是我们发展的方向,而且是获得资源、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一个重要基础。

在政策变化方面,近年来不断强调产教融合,不管是一流大学,还是地方院校,都必须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服务。2016年,《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里也强调产教融合改革培养模式。2017年,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里也提了很多。在大学和产业界之间的融合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知识,比如大学有许多理论专家掌握先进技术手段或是一些迁延性的知识,但是对现实性问题关注不够。因此,许多研究者的研究是围绕发表论文和申请项目来做的,而产业界有许多现实的需求,由于过去是两张皮,可能找不到感觉和方向,或者是找不到与大学融合的路径。这样的话,大学和产业界相互隔离,两败俱伤。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通过产教融合的桥梁,使大学的研究者能回应产业前沿的技术需求。另外,高校也能尽快的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计划,为产业界提供知识贡献和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我们会提出中国的科学问题,然后也引领世界科技前进。同时,我们可能会规避很多产业里面的问题。过去三四十年,整个产业结构跟着西方的指挥棒发展。现在,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实力和资源,特别是经济实力以后,我们得去布局。也就是说,我们做研究是为了社会发展,或者是为国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条件,而不仅仅是为了发表论文。如果按照这样思路做,产教融合将大有前途。

地方性院校在资源投入、对高水平专家的吸引力方面都存在不足,但是我们看一看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硅谷的例子。现如今斯坦福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硅谷是高科技产业的适应地,而1920年斯坦福大学还是一个小小的乡村俱乐部式的社区学校,当时只有一项由联邦电话公司的一个技术人员在斯坦福发明的技术是可以拿得出来的。到1939年,可能为了改变现状,斯坦福大学工学院时任院长弗兰德里克·特曼鼓励他的两名学生创业,创办惠普公司。但是当时,硅谷仍然是一片果园,特曼在自己回忆录中写道,斯坦福大学在二战时只不过是一个很小的学校,拿不出相应的技术,当我们想着手建立一个专家团队以提升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为地方服务的时候发现可用的人不多,于是特曼希望通过产教融合提升斯坦福大学的能力。他首先发起了高精尖计划,其目的不是和大公司或者一流大学竞争,而是通过整合斯坦福周边在电子产业领域里的资源和优势促进地方的发展,在服务地方的同时让大学成长。后来他创办了旨在培养技术人才的计划。1995年,特曼的努力初见成效,他做出三项举措,在当时被认为是很新的东西,今天许多大学仍在延续。一是创建斯坦福研究院。这个研究院主要帮助和联合周边的小企业申请国防项目定单,因为单靠学校或周边的小企业,都没有足够的实力。二是创造荣誉合作项目,即研究生教育项目。周边的产业发展起来了,但是大学里面培养的人才和产业对接不上。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把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项目引入产业领域之中,为产业培养人才。三是创建产业园。通过这种体制上的变革,斯坦福大学发展起来了。到1963年,当时科罗拉多州州长组织了论坛,邀请特曼介绍斯坦福经验。

产教融合实际上是提升大学科研能力、培养人才能力的一个策略,也是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很好的手段。产学结合,会产生有价值的东西。企业家和教育家联手产教融合,我们的大业就有希望。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朱婷婷

猜你喜欢

斯坦福大学产教大学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至善
斯坦福大学“CS+”跨学科工程教育新尝试
课程·教学·科研:斯坦福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评析
美国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的使命与专业化管理
斯坦福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研究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