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造型艺术创作的形式美
2018-11-28李智
李智
【摘 要】美术的美学特征、艺术手段和造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形式美当中,或者说,要靠形式美去呈现,形式美是造型艺术的基本法则。这样的结论,才符合美术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征。
【关键词】美术;造型艺术;创作;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J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4-0161-01
高尔基说:“我所理解的‘美,是各种材料―也就是声调、色彩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体,它赋予艺人的创作——制作品——以一种能影响情感和理智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就是一种力量,能唤起人对自己的创造才能感到惊奇、骄傲和快乐。”没有了美就没有了艺术,难怪一切艺术形式都强调美的重要性。但是,与其他艺术形式比较起来,美,可视的美在美术中是体现得更加突出,显示得更为重要的。
一、对称和均衡
围绕一个中心而结构组合在一起的对象,在面积、重量等方面,如果每边有同等分量,使人觉得平衡,就形成了对称。中心点与两边距离相等的,则是双边对称。人体的身躯、脸部、五官、四肢是对称的。对称是量和吸引力的对等平衡,能给人均衡、完整、庄重稳定的感觉。双边对称在美术作品中经常运用,尤其在图案纹样、装饰绘画中使用广泛。达·芬奇的油画《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也采用了对称的构图方法。
均衡是不对称的平衡,所运用的是杠杆原理,两边距中心点并不相等。事物的运动常常是在动力与重心矛盾只寸抗而又统一的过程中进行的。形不同而量相等,似乎是对对称的破坏,但内中依然隐含着对称的法则,这就像用古老的中国秤称物。均衡的方式比较自由活泼,轻松而有趣味,生动而有变化。可以说,均衡是对称结构在形式上的发展,它把事物的运动形式升华为美的法则。
二、比例和匀称
人体恰当的比例形成了和谐之美,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比例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声音高低长短的比例产生了旋律,局部高下起伏的比例构成了建筑的整体风格,构图布局经营的比例影响着绘画的基调。世界上无法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运动和变化,参差而不齐总是绝对的,而整齐划一则是相对的。
从猿到人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头骨腿骨的变化最大,躯干部分变化最小。20世纪50年代,北京工业设计院曾在我国进行了一次广泛的人体调査,结果发现,肩宽和臀宽的平均数为362毫米,肩峰到膂底的平均高度为586毫米,躯干的宽与高之比为1:1.618,这恰恰是千百年来被人奉为圭臬的最佳比例一黄金分割率。短于这个比例的人显得粗壮或笨拙,长于这个比例的人显得纤细或瘦削,符合这样比例的人则能匀称和健美。
三、对比与和谐
在美术创作中,就是运用了对象的形、色、质、量等方面的差异,选择可比成分,相互对照衬托,使彼此的对立特征更为明显,更加突出,以达到更加强烈、生动、鲜明的效果。在制作技法方面,也利用笔触、水分、质感、材料等因素造成对比的醒目效果。
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和谐是从本质上见出这种差异面的一种关系,而且是这些差异面的一种整体,它是在事物本质中找到它的根据的。”而且,他还说:“和谐一方面见出本质上的差异面的整体,另一方面也消除了这些差异面的纯然对立,因此它们的相互依存和内在联系,就显现为它们的统一。”因此,黑格尔下了这样一个结论:“各种因素之中的这种协调一致就是和谐。”
四、节奏与韵律
节奏如此重要,在艺术中它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说:“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形体长短大小粗细相错综,颜色深浅浓淡和不同调子相错综,也都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节奏是运动形态,一张空白的纸,什么也没有,人们可以想像这是一片宁静的空间,但不会在上面看见节奏。没有物体,没有运动,节奏也不会出现。
节奏的条理不一定是简单的机械性重复,它也可以是有对比、有组织、有变化的交替,通过加强统一的因素,产生协调的美,这就是韵律。活泼的节奏表现出沉重压抑,急促的节奏表现出紧张热烈。变化的律动能引起人内心的反应,产生感情起伏变化。
五、变化和统一
艺术形式美的多种多样形态,就其基本性质而言,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其一是强调矛盾激化的变异、对抗、运动等变化状态。其二则是强调矛盾趨于稳定的安静、协调、平衡等统一状态。变化而统一是形式美形态的基本规律。
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及民间年画,用色常常鲜明响亮,又常用黑、白、灰、金、银等中性色、消色勾线或衬底,在强烈对比以及富于变化之中达到统一调和,这是传统画法中处理变化而统一的例子。
变化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没有变化便呆板单调,没有统一便杂乱无章,局部的变化需要归于整体的统一。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说过,“抽象形式的美”包括了“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与和谐”等几种不同因素。这样的论断,实际上蕴含了他对形式美自简而繁,由浅入深,从高级到低级的几个发展阶段的诠释。
六、结语
造型艺术的形式美手法很多,我们必须了解一些经常运用的、对形式美的构成有重要作用的规则。这对美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邹文.美术社会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英)赫伯特·里德.艺术的真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吴冠中.吴冠中速写意境[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