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阅读的推进
2018-11-28吴九虎
吴九虎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古文的阅读,诗词鉴赏阅读,到现代文的阅读,再到作文材料的阅读,每一处材料理解的深度都体现出阅读水平的高度。因此,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阅读能力是学生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而阅读教学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渠道。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认清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场对话,交流得深不深,决定了对文本的内容解读、结构解读和情感解读的层次高不高。在这场交流对话之中,教师决不能带着学生以“为了阅读而阅读”的目的,对文本进行纯工具性的解读而忽视了文本中的人文和情感,这种阅读方式显然是一种肤浅的低效的阅读策略。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的,也是学生急切需要学习的,是一种从整体着眼、从细节入手、站在情感沟通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的文本细化性阅读。
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阅读中具体的呈现方式如下:
一、宏观建构,体悟文章主旨
一篇文章不管篇幅有多长或多短,首先它是一个整体,任何破坏其整体性的阅读都是一种失败的阅读。虽然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但决不能忽略它存在的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细节还要服从于大局”,因而应该优先关注从文本的宏观层面去整体的解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时设计一个“整体感知”的环节。所有文本的细节,都是建立在读者读懂读通读准文本的主旨前提下,才可能再去深入挖掘其内在细微之处的精妙。美国的一位文学批评家说过,作品就是一个隐含并需要意义和价值的符号结构,而解读要以具有这样的符号结构的作品为主要对象。也就是说,强调文本细读首先要将文本解读的重点聚焦在文本内部的组织结构上,只有把握了这层结构才能对文本有更高层次的宏观认识,也才能使下面对文本的细节解读更有实效。
二、知人论世,寻索文化之隔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此可见,文本阅读是一个与智慧相碰丰富的阅读过程。无论接触的文本是古代文学还是现代文学,作品中涉及的人和物象的描写是相通的。教师自己阅读或者指导学生阅读时,更需要通过创设情境,结合大背景把自己的情感投放到文本当中。这样才能破除文化之隔,真实地去感受人物所面对的境遇,从而拉近读者、文本、作者三者之间的距离。这样的情况,特别是在一些文化背景与现代相差较大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从文本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偌大的距离之隔直接影响着读者去读透文本,去读懂作者。
三、直击文本,揣摩言外之意
文学作品的一字、一词、一句都是作者斟酌之后的最终选择,更是解读作品的抓手。古有贾岛的推敲之事,今有叶圣陶老先生的“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自古而今无不是在告诉人们,细读文本时,要注意文本的细节,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有时是一个不起眼的标点符号,都极有可能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对理解文本起到重大的提示作用。
四、理性理解,设定解读底线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课堂不再是专属教师的三尺舞台,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思想的碰撞,放射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勇敢地放手,让学生有了自己的发挥余地,于是知識出现了更多的多元化解读。这些往往是课堂生成性问题,给了学生空间,也给了教师“麻烦”。作为教师,要能够驾驭学生,因为在这样的新型课堂上要有超越也要有尺度,要避免学生一节课下来你一言我一语背离了文本。教师要自己明白,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语文的阅读与理解虽说弹性很大,言外之意很多,但作为阅读教学,它是存在自己的规律的,多元化解读必须要有底线,任何文本的思想都应该建立在积极健康的基础上。
文本的内涵倾注了作者丰富的情感,细细地去品读文本,反复咀嚼字字句句,可以体会到与文本交流的快乐,亦可让学生感受到世界文学的魅力与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