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议论文写作的不尽宝库

2018-11-28郭大伟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议论文儒家逻辑

郭大伟

议论文虽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核心,但从文体本质上辨析,无论古今,很难说它是一种拥有独立地位的文体。政府公文是应用文,与文学无涉;学术论文源自西方,语体和规则均来自西语;短评则如杂文,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追求时效性。而初中过渡到高中,所谓记叙文和议论文的衔接和交织,则是高中语文教学很难完全梳理清晰的一个问题。试看历年高考作文,命题、话题、材料、驱动、多主题,要求学生写作的也是一种夹叙夹议的文体。而这其中的议,论证语言,则是学生在审题、立意、结构成篇时很難一步到位快速确立的,因此,所谓考场高分作文其实多是在见解、材料和语言上有更高级套路的产物,而这种文章所体现出的,也不过是模仿和机智,很难说是一种思维品质和人格修养。当然,在培养自己的论证语言组织能力上,我认为人教版必修课本里的文言文,结合现代文细细提炼,就不失为培育议论文写作能力的一座宝库。

一、《游褒禅山记》游记中的学术随笔

学术大师的思想随笔往往能见微知著,独辟蹊径,因此完全可以窥见其思想质地。如钱锺书的《写在人生边上》、王元化的《思辨随笔》都是其中杰作。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第三段则为学生展现了由表及里的清晰的逻辑路线。首先,古人观万物往往有得,非常之观在于险远,这是不证自明的公理,初步建立逻辑基石,而欲领略奇观需具备“志”“力”“外物”三个条件,则是水到渠成的逻辑推演,善于举一反三的学生绝对不会仅限于登山旅游,而自然会联想到人生。这种论证结构的梳理,对于高一学生是再好不过的入门文本,再辅以对如《谈骨气》之类现代作品的赏析,以及简单的写作训练,相信能收到较好的 效果。

二、《寡人之于国也》反证和雄辩的圣贤榜样

《孟子》和《论语》为我们展现了先哲对话的真实场景,体现了语言和文章最初的力量,也就足证文明源头的批判性思想。而这篇又充分展现了循循善诱和反面论证,逻辑严密和思想混乱的不同。梁惠王的出发点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和合理性,这是一次观于合法性的对话。而比喻和排比的介入,让强势但失道的一方全盘陷落。虽然一直到贾谊的“仁义不施”、韩愈的“道之所存”,都能看到儒家价值观不断遭遇的困境,但当提到政治和经济时,源于儒家思想的古文已经在中国文脉中形成一种刚健质朴的气韵。而对于议论文,合法性无疑抬升其政治价值。

三、《劝学》初步领略形式与言辞之美

先秦诸子文献在焚书之前,估计更蔚为大观。而儒家无疑是逻辑性较强的一脉。荀子《劝学》选入教材的虽是节选,但其观点脉络的清晰晓畅,譬喻铺排的华美雍容,颇有后世骈体文海雨天风的气势。这是诗和文尚未完全分野定型,先秦诸子尚可自由阐发、熠熠争辉的时代所能迸发的最华美的乐章。单从文本看,既有孟子的正气凛然,亦有庄周的海阔天空,汪洋恣肆,在论证结构和论证手法可借鉴处颇多。

四、《师说》优缺点都很清楚的古代议论文 典范

韩愈首倡“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的革故鼎新、承前启后的文学史意义,集中体现在这篇文章中。从论证结构和论证语言的角度,对议论文学习都极有示范意义,尤其是第一段,首先哪一句是其中心论点就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探究问题。从论证的决断性上,第一句有统领下文的力量;而结尾一句涉及“贵贱”“长少”的对比,“道”与“师”关系的逻辑自洽和儒家精神的阐扬,在思想内涵上更加丰富而具体。从论点、论证分析方面可以展开对第一段的逐句分析。第一句开宗明义提出问题,不做铺垫不加修辞,第二句给出“师”的内涵,相当于摆出公理或建构理论模型,且具有儒家的精神气韵;“人非生而知之者” “惑而从师”一句可以作为最佳的造句范本,正是这种不证自明的自然之理在与学生的反复推敲中,可以唤起正在理性思维发育期的学生对于普遍真理的探究热情,而且具有人文主义的常识精神,结合孔子、荀子关于“知行”,求知的阐述,对议论语段写作是有启发意义的。

《师说》因是在韩愈痛感时弊,不得不发的背景下所做,激切的目的性导致文气高昂但文势渐落,而且出现了较明显的逻辑漏洞,正如鲁迅所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文章的思想锋芒就在这种道德勇气和“火气”中呈现。第二段“师道之不传”既是直指时弊也可穿越古今。“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彼童子之师”与“于其身也”,“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几组对比积聚文势,这是直接从《孟子》继承而来的雄辩之力。也正因为其不拘泥于儒家道统和政治定势,能突破阶层偏见,而呈现出明晰锐利的论说锋芒,对于学生在论说文写作中言之有物,尤其是论证章法和方法方面具有指导意义。纵观全文,《师说》从论点到论证语言、结构、方法到论据选取方面均可借鉴,但主要集中在前两段。

五、《过秦论》线性铺陈的煌煌雄文

相比本文提到的其他几篇课文,《过秦论》的阅读难度略高,学生兴趣度较低,但若结合秦从兴起、改革到强大、统一直到迅速土崩瓦解的历程,以及贾谊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典型短暂而传奇人生的介绍,再加上骈文、散文的文体知识介绍,这篇文章的魅力是不难被学生领悟的。尤其是其兼具文史思想气度的学术价值,对于学生提高议论文的文化内涵,有极高的价值。

文章所选部分脉络清晰,自秦孝公启用商鞅变法到秦朝灭亡,末段以陈胜、吴广之对比论证推导出“仁义不施”的儒家价值观的结论。当然仅举陈胜、吴广与强秦做对比不过是春秋笔法,文气浩然,不符合历史真实,但其贯通一气的论证脉络与纵横捭阖的史实、人物罗列,可以在修辞与语言上给读者很多启示。

六、《六国论》结构精巧的终极范本

我常跟学生讲,把《六国论》读通、梳理清楚,就基本可以掌握议论文写作的章法。如果说前述几篇是局部性的参考,《六国论》则是完篇之要旨,务求烂熟于心。

第一段区区五句,五十八字,开宗明义,言简意赅,且文势已成。第一句论点,第二句补充,第三句反诘,第四句补足,第五句总结,无一字多余,练达之极。第二段罗列史实,叙议结合,论证和论据相得益彰。五七字句,对仗对比,将春秋战国赂秦之国做了共性概述,归纳抽绎,理路自成。第三段将不赂秦的几种情形做了分别演绎,形成完整的逻辑自洽与充沛的论说文势,且始终保持旺盛的雄辩之力。尾段所做假设从逆向推进,而这假设因全文文势已成,显得堂堂正正,似无可辩驳。这种行文语言和结构无疑是在上述各篇课文所构成的中国古文传统中取法和形成的“文脉”中水到渠成的。

“文无定法”,但教授作文必有一定之规,因而很难不成八股和套板。练习写作必从经典阅读中习得,中文写字讲求精练,微言大义,而最高的智慧和范本就隐含在这些经典古文中。尤其是“文气”,古人又言“因声求气”,可见从起笔、措辞,到造句、句群直到成段、谋篇,皆有一种不吐不快之气,不得不说之理。而如果能将上述经典课文串联起来,各取其长,字斟句酌,由表及里地细读推敲,相信无论是执教者或是习文者,都不难从中获得行文之奥秘。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五中;014010)

猜你喜欢

议论文儒家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议论文阅读专练
逻辑
创新的逻辑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