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记叙文离不开“折腾”
2018-11-28高行亮
高行亮
折腾原是指对事物反复地做,抑或是没事找事,无事生非。将其移植到作文教学中来,就是对事情穿插迂回地叙述。如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所说:“好作文离不开折腾。”折腾不仅可以将文章写长,还可以将文章写得曲折、生动、感人。如何折腾?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梳理了三种方法,以求指正。
一、折腾叙述:故事中插故事,丰满故事内容
折腾叙述,就是故事叙述中穿插故事。说得透彻一点,就是在主要叙事中穿插次要叙事,穿插的次要叙事要与主要叙事高度关联,起到烘托的作用。折腾叙述就是为了收到叙述中有叙述,故事中有故事的艺术效果。说得再形象一点,如同苏州园林中的花墙和廊子,隔出层次,界出深浅,以求收到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如鲁迅的《故乡》中,为了表现“我”和闰土的友谊,为了突出中年闰土发生的巨大变化,为了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鲁迅插叙了儿时与少年闰土的一些片段:少年闰土看瓜刺猹、两人相见叙谈、闰土讲故事等情节。又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为了说明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为了儿子而放弃生活享受,文章插入了“母亲喜欢花……那些花都死了”一段文字。为说明母亲的病已经十分严重,为说明母亲为了不让儿子伤心强忍疼痛,插入了“可我却一直……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一段。
文本例子为写作提供了范例,实际教学中穿插故事主要两种:一种是“一人多事”,即叙述一件事情中穿插与主人公相关联、相补充的事情,来补充情节、丰富内容,衬托人物形象;另一种是“一事多人”,即叙述过程中穿插另一人与之相近的事情,是为了陪衬烘托所写之人与所写之事。
1.一人多事。
单写一件事表现人物形象略显单薄,说服力不强。若通过多件事烘托人物,才会自然丰满;若多件事平铺叠加,又会显得单调枯燥。只有在叙述一件主要事情中插入一件或两件起到烘托作用的事情,才会收到良好效果。
一生写《父亲的眼神》,记叙了父亲在“我”做作业时,总会搬个凳子静静地坐在“我”身旁,双眼注视着那个久也看不倦的《水浒传》,并时不时地叹息自己初中没有上完,对“我”满是期待的眼神。这是个很好的选材,只是该学生单写这一件事,父亲的眼神略显单一,形象略显单薄。为此,笔者细心引导,设计了一人多事的插入。
师:从眼神中可以看出,父亲很爱你,对你充满了更多的期待!你是一个幸福的孩子,选材的角度很好,老师给你鼓掌!
生(兴奋):谢谢老师!
师:小时候,对父亲的眼神有观察吗?
生:有,小时候,父亲的眼神中充满着慈爱和 严厉!
师:如果写进文章中,会有什么效果?(学生似有所悟。)如何将小时候父亲看你的眼神写进 文章?
生:插叙。
师:插入这个情节,估计效果会怎么样?
生:更能够体现父亲对我的关心、疼爱和 期待。
(一番引导,学生插叙了一段内容)
望着父亲的眼神,不由得回想起小时候的情形:父亲吃饭的时候,我会爬上他宽大的双肩;父亲睡觉时,我会轻轻地坐在他的肚子上;父亲回家时,我会迎上前拽着他的后衣襟。那时,父亲总是用温和的眼神对着我笑,我也会注意观察他眼神的一点点变化,停止我的顽皮。如果我做错了事,父亲不说一句话,只是用眼睛直直地瞪着我,我就立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父亲的目光是“此中有真意”,我却“欲辨已忘言”。
适时引导穿插小时候父亲的眼神,生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将原本单一的情节折腾得曲折有波,相互衬托。
2.一事多人。
一事多人,即叙述一件主要事情,适当地插入最亲人物一件相同或相近的事情,用至亲来衬托所写之人,所写之事的亲情、友情等。插入的一件事或两件事,情感要相近或相反,情感相近为正衬,情感相反为反衬。
如一生写《父亲的眼神》,还可以写母亲或老师的眼神来烘托父亲眼神中充满的期待。为了达到这一折腾效果,笔者再次引导道:
师:从父亲的眼神中能够看出父亲对你的疼爱,有着更多的期待,可不可以再插入母亲、老师或其他人的眼神来烘托父亲呢?
生:我觉得可以插入妈妈的一些细节。
师:那你会联想到哪件事情呢?
生:春天,到田地里给妈妈送茶水的事。妈妈也是满含期待地告诉我要珍惜青春时光,努力 学习。
师:可以插入这一段,来烘托父亲。
(一番引导后,学生写下一段内容)
望着父亲的眼神,不由得想起今年春天我到田里给母亲送水的眼神。母亲每年都不会错过播种的春天,努力耕种,挥汗如雨。看到我来了,她眼神立刻彰显了光彩,接过茶水“咕咚”几口就喝完了,用手甩掉额头上的汗,满含期待地望着我说:“你爸后悔失去了春天,你可不能再失去这个春天了!”说完,目光投向远处,仍旧飞汗如雨,执着的目光透露着希望!
兩件事,情相似,只是人不同。父爱是主,母亲是辅,母爱衬托父爱,将原本单调的叙述,穿插得曲折迂回,绵远不断。
二、折腾叙述:渲染中强渲染,丰满故事内容
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荣维东认为,任何写作都是具体语境中的语篇建构。换句话说,写作要实现其特定的目的和功能,如创设情境支架目的是塑造人物或推进情节。记叙文写作中折腾情境,就是叙述中创设一些“合语境”的情境渲染,可以依据故事探寻真实情境,亦可以杂取种种为一体。
折腾情境,可能教师会拿真实性来反对,其实文学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记叙文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保持着文章的真实性;又要高于生活,体现了文学的艺术性。高于生活,需要对生活素材做一些适当的加工,以求真实可信。
为加深对折腾情境的理解,笔者以朱自清《背影》为例,做了一些追问:父亲买橘子本是常事,为什么能够打动读者?学生众说纷纭,展开热烈讨论,最后我总结了学生的意见,明确了父亲买橘子打动读者的原因有三个:①祖母去世,回家奔丧事,本是凄凉;②父亲差事交卸了,要急于到南京求职,并说好不送“我”的,最终放心不下要送“我”;③父亲是一个胖子,爬月台艰难,买橘子艰辛。其实,正是朱自清寻得真实,折腾这些情境,才有那时的感动,那时的流泪。从文本中,学生已经大体明白折腾是怎么回事。我趁热打铁,趁机行事,开启学生设置情境的思维和方法。
1.追问。
追问,就是追根式询问,多次询问。作文教学中,适当的追问,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触动学生写作的灵感。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那样:“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追问可在学生酝酿作文时启发询问,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枷锁。
练习《送饭》时,笔者追问道:①当我们在上学时,父亲或母亲什么环境下给你送饭最感动?②应该怎么书写送饭时的艰难?送饭中将会出现哪些困难?③为突出母亲送饭的及时,应该如何描绘饭菜的热气腾腾?……
追问的目的是激学生之未想,补学生之未写,设置一些合乎情理的情境,拉长记叙文篇长,曲折记叙文情节。真实科学严谨的追问,不仅将学生引入写作的磁场,而且将学生引进艺术的 天堂。
2.范例。
追問之后,学生若仍云里雾里时,最好来一些范例,让学生明白折腾情境到底咋回事!可以发挥集体力量,群策群力,整理好范例;也可教师亲自下手,动手写一些优秀范例,让学生有样可学,有路可走。起初,可能会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时间久了,就会熟能生巧,创新写作。
如写《黄马甲的环卫奶奶》一文时,开动全班思维,教师整理如下情境:①烈日当空,40度高温下仍坚守岗位的老奶奶。②寒风肆虐、大雪足尺下,不知疲倦地扫雪。③倾盆大雨时,老奶奶为行人打伞的事情。④老奶奶带病坚守岗位。⑤老奶奶工资仅有1200元,依然乐观坚守岗位。⑥老奶奶已过60仍不肯脱去黄马甲……
三、折腾过程:胃口中吊胃口,跌宕情节发展
折腾过程就是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绕一绕、悬一悬、转一转,目的是吊一吊口味,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或意想不到的感觉。这样一番曲折阻挠、设置悬念、突然转变,将原本平淡的、平铺的情节折腾得跌宕起伏。
教学鲁迅《社戏》一文时,笔者课始即问:“看社戏顺利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顺利。”“那遇到了哪些波折?”“叫不到船,母亲又不放心给去。”“最终去成了吗?”“去成了。八叔的大船回来了,双喜又打包票,所以母亲才给去了。”学生接着说,“争取来去看社戏,看社戏过程中偷吃罗汉豆的记忆就更深刻。”最后笔者总结道:“是呀,鲁迅是一个会折腾的作家,将情节一折腾,孩子们的口味吊起来了,结果是看好戏,吃好豆。这也正说明了‘等来的是遗憾,争取来的才是幸福的道理。”以此类推,笔者还带领学生分析了泰格特的《窗》结尾突然转变,展示人性的美与丑。结合文本教学,学生明白了文章要阻一阻,绕一绕,转一转,折腾吊吊胃口的道理。
1.阻一阻。
事情太顺未见得是好事,记叙文叙事时也要阻一阻、绕一绕,经得一番周折努力之后才会收到跌宕起伏的效果。记叙文写作教学时,笔者总会有意无意地训练学生叙述时阻一阻、绕一绕,让事情经过一番波折之后取得发展。
训练《啊,原来如此》一文时,一学生写了班级旅行中,因为不认识开心果,痴恋地要尝一尝,结果索要的却是开心果的外壳,很生气地将果壳扔满地的事情。为了突出索要开心果的不容易,笔者启迪道:“她很爽快地给你吗?”学生说:“没有,要了好一会才给的。”“应不应该写出来?”
学生顿悟,写下了下面一段文字:
“给我一点香香吧!”她慌张地抬起头:“哦,什么?我吃完了。”声音很小,但依然可以听见,我忸怩地站着,不知所措。“要不给你吧!”她快速地将一些白色的东西塞到我手心里,飞也似的跑了,似在掩盖什么。
溪水受阻从高处直泻下来便形成了瀑布。记叙文要想收到飞流直下的壮观,事先也要阻一阻,绕一绕,百回磨炼和曲折才会有可喜的收获。
2.悬一悬。
在文章中设置误会,引导读者在“歧途”上越走越远,最后真相大白“迷途知返”,感慨顿生。这种方式可在大开大阖中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使结构跌宕多姿、魅力无穷,“不鸣则已,一鸣 惊人”。
接《啊,原来如此》一文,继续引导:“我”要到了开心果,高兴之余要细致地写一写品尝的细节。于是该生写道:
我捧着它们,细细地端详:白白的,硬硬的,清凉的甜味却无那香脆的酥软。欣喜之余,我拈起一块,放进嘴里,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咀嚼,硬硬的不知是何物。
我继续引导道:尝到了开心果,品到香味,本应该去答谢那个给我开心果的“她”,学生继续 写道:
第一次尝到了所谓人间的“天果”,开心极了!回来后,我郑重地向那个女生答谢。
3.转一转。
转一转,是指记叙文的结果发生突然性转折,具体说就是故事的情节向着相反方向或他向转变,造成情节跌宕起伏,给人以意想不到的结果。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我们”日日盼望的在美洲的叔叔于勒,等来的却是衣衫褴褛穷困潦倒卖牡蛎者,过程大起大落,让人回味不断。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茅屋所破到群童抱茅,再到屋漏难眠,最后不是感伤处境,而是书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阔达胸怀。《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由顺境走向逆境,最终获罪并没收财产。
结合书本上的例子,训练学生突转给人以意想不到的结果。当然,这种突转既要合乎情理,又要在情理之外。继续引导该生,让学生将结尾突然转变,于是学生完成下面片段。
回来后,我郑重地向那个女生答谢,她听后先是一怔,继而哈哈大笑,笑得直不起腰:“那个,那个不是开心果,我吃完了,给你的是壳!”
啊,原来如此!我说不出话来……涨红了脸,红色似乎涂满了全身,跌跌撞撞不知奔于何处。
写好记叙文离不开折腾。折腾不仅可以拉长文章的长度,还增加文章的曲度,给人一波三折的感觉。当然,折腾要合乎情理,合乎常理,因文而异。好作文需要适当折腾,收到的将是曲折跌宕、鲜明突出的艺术效果。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初级中学;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