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留清气满乾坤

2018-11-28杨际岚

台港文学选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台港文联福建

戊戌秋日,碧空如洗。午后,斜阳映照下,客厅显得敞亮些了。眼前一尊瓷盘,温润白底,梅花旁逸,饰以古诗名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落款:项南一九九四年三月北京。

项南最喜欢、最常引用的这一诗句,见之于王冕《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王冕《墨梅》

这首题画诗,诗人将梅花人格化,形象化地体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如同梅香,与天地共存。追忆往事,项南形象愈益清晰。

也是在1994年,《台港文学选刊》创办十周年。回首来时路,甘苦备尝,感慨万端。我们给项南去信,恳切希望能够再次得到他的勉励和指导。我们的期待没有落空。项南果然寄来了贺辞:

台港文学选

窗口加纽带

苦斗十年整

骄骄海内外

凝视项南道劲的手迹,心潮翻涌。“苦斗”二字,道尽开拓之艰难困苦!当时,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唐达成在贺辞中,用一段诗意化的文字,对此作了形象概括:“筚路蓝缕,倍历艰辛,为了给文学交流架起一座灿烂桥梁,编辑诸同仁劈波斩浪,运土填石,孜孜石乞石乞,在所不辞。”

《台港文学选刊》于1984年9月创刊。我们常说,这是“应运而生”。1984,可谓特殊的年份。八闽大地上,改革开放热风浩荡。这年2月,邓小平视察厦门。项南提出,要将厦门特区由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争取建成自由港。3月下旬,55位厂长经理联名写信,呼吁“松绑放权”,项南立即要求《福建日报》在一版头条发表,亲自撰写按语,说此信“情辞恳切,使人有一种再不改革、再不放权真的就不能前进了的感觉……”5月中旬,项南为《福建日报》写了社论《让“包”字进城》。他认为,一搞放权,一搞承包,一放一包,可以很快把企业搞活。一时间,形成浓厚的舆论场。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思想文化领域,改革开放产生强劲的动力。也正是在这一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中英两国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当时全省上下,充溢着解放思想、勇闯禁区的氛围,从领导到基层,渴盼在两岸关系上开创新局面。《台港文学选刊》于焉问世。

小至一家文学期刊,大至一省建设事业,若要脱颖而出,拓开新生面,岂能一帆风顺!

改革开放之初,中央决定广东、福建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然而,“左”的影响根深蒂固,积重难返,各项工作徘徊不前。紧要关头,项南受命主政福建,负起拨乱反正重责。1981年1月14日,项南抵达福州。6天之后,他在省党代表会议上作了《谈思想解放》的报告。结束讲话时,他意犹未尽,朗声道:“我想抒发一下自己对福建的感情和渴望:闽之水何泱泱,闽之山何苍苍,若要福建起飞快,就看思想解放不解放。”

项南思维超前,胆魄超群。有人称他“项大胆”。

有太多、太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提出在廈门特区建设“自由港”;

第一次提出建设高速公路;

第一次提出“让世界了解福建,让福建了解世界”;

第一次提出因地制宜,大念“山海经”:

第一次提出重视资源保护,消灭“森林赤字”;

第一次提出支持企业“松绑放权”,推动企业改革;

第一次提出“乡镇企业一枝花”,福建经济靠乡镇企业打头阵;

第一次提出“以智取胜”,引进人才……

在项南的强力推动下,接连出现了多个“第一家”: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中国第一家完全利用外资建设,并由地方政府管理的机场;

福日电视机公司,在中国落户的第一家中外合资经营公司;

福州程控电话,中国第一家引进的全自动的程控电话……

假如从细微处看,还可以加上许多,比如《台港文学选刊》,中国第一家专门介绍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华文作家作品的期刊。

虽然只是一本文学杂志,凭心而论,一路走来,实属不易。

台港澳地区以及海外文坛,活跃着不少闽籍人士。改革开放之初,《福建文艺》(《福建文学》)便开始介绍旅港闽籍作家作品,后来范围逐渐扩大,不受限于闽籍。1982年伊始,《福建文学》开设“台湾文学之窗”,陈章武和笔者兼任责任编辑,逐期介绍台湾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大多附以福建社科院刘登翰、包恒新、张默芸、黄拔光等学者的评析文章,受到读者欢迎。在这个基础上,汇集梳理和分析省内外读者的意见,并适时吸纳来闽参加学术活动的香港作家的建议,1984年6月酝酿创办《台港文学选刊》。当时,杨滢担任省文联党组书记,张贤华、丁仃、季仲为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光为秘书长。省文联领导迅即上报。何少川时任省委宣传部部长,副部长中王仲莘分管新闻出版和外宣,许怀中分管文艺,明确给予支持。申请报告当天呈送,当天就批准。6月8日,省委宣传部致函省文联党组,同意出版《台港文学选刊》,提出:“望你们注意把关,着重选登健康、进步、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台港文学作品。同时,应注意加强评论工作。另外,为保证增刊质量,《选刊》需配备专职编辑人员。”6月25日,福建省出版事业管理局也下达同意出版《台港文学选刊》的通知,并于8月2日颁发“报刊杂志出版证书”(闽版刊字第106号)。刚创刊时,《台港文学选刊》作为《福建文学》增刊,《福建文学》主编季仲、副主编蔡海滨、陈章武分别兼任《台港文学选刊》正、副主编,笔者为“专职编辑人员”,许江兼职美编。早先设《台港文学选刊》编辑组,后称编辑室。1987年8月,根据报刊整顿工作精神,《台港文学选刊》改由福建省文联主办、主管,季仲兼任主编,笔者担任副主编,专职。龚万山兼任美编,楚楚、宋瑜先后加盟,担任文编。这是后话。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创刊在即,我们敬请项南撰写发刊词。这并不纯是出于他身居高位,藉以“借光”。三年间,项南力排“左”的干扰,革故鼎新,从实际出发,倡导建设“八大基地”,其中包括对台工作基地。他重视对台、对侨、对外工作,提出一系列极具前瞻性的主张,在海内外引起良好反响。项南在宣传部门工作多年,对办报、办刊堪称行家里手,请他撰写发刊词,再合适不过了。果然,约稿信送去没多久,《窗口和纽带》就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后来才知道,那时按照中央统一安排,福建省委正开展党建专项工作,时间之紧,责任之重,可想而知。7月3日,他还在作有关总结:7月6日,就应约写了这篇文章。足见他是何等重视!

窗口和纽带

项南

地处祖国东南的闽、台、港,可说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三种社会。

如何促使不同制度、不同社會的人增进了解,消除隔阂,求同存异,进而融会贯通,和谐默契?文化的交流,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途径。

不论是台湾、香港,还是大陆,人民都是聪明、勤奋的,都渊源于一个古老的文化传统,都蕴藏着光耀夺目的艺术珍宝,都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无比自豪。也无论是追溯往事,还是展望未来,我们都能发现,共同的东西远比差异之点多得多。

《台港文学选刊》将成为瞭望台港社会的文学窗口,联系海峡两岸的文化纽带,团结三种社会力量的一种精神象征。

我认为,这个选刊是可以担当起这一任务的。因此,我也相信,这个选刊是会受到炎黄子孙的欢迎和喜爱的。

(1984年7月6日于福州)

项南还附有信函:“遵嘱为《港台文学选刊》写了代序,你们看是否能用,请修改。清样送我一阅。”他并就《台港文学选刊》第一期拟载作品提出具体建议,“当否请酌”。项南撰文,让我们喜不自禁。他的谦谦君子之风,也令人无比感动。我们果然大胆作了局部“修改”。根据刊物定位和文坛创作状况,确定刊名为《台港文学选刊》,而非《港台文学选刊》,该文为代发刊词,而非代序。项南欣然接受。

项南看待对台对侨对外工作,高瞻远瞩。他提出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作为“窗口”,应当要从两面看,“我们可以透过‘窗口往外看,人家也可以通过‘窗口往里看”,不仅自己要朝外看,还要让人家往里看。对待《台港文学选刊》也要从两面看,既是“瞭望台港社会的文学窗口”,又是“联系海峡两岸的文化纽带”,而且是“一种精神象征”。

项南一再为人们排忧解难,遮风挡雨,自身却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1986年春夏之交,项南离任返京。临走的一天,他突然来到省文联,据说是前来看望有事到福州住在文联招待所的一位画家朋友。这位画家外出,项南顺便看望了文联机关干部。事先并没有通知。当他来到《台港文学选刊》的办公室,我和那时也在场的楚楚一下怔住了。省文联领导向他做了介绍,他微笑着和我们握手。虽说从媒体上经常见他,但面对面,却是第一次。他的慈祥的笑容,平和的神态,让人倍感亲切,拘泥和不安立刻化为乌有。像是与一位可敬可亲的长者重逢。我们从未向他表示过谢意。只是按期寄赠一份刊物,也许借此向他汇报,我们为敞开“窗口”,为牵起“纽带”,始终在努力,按他的话说,在不懈地“苦斗”。

时光流徙,带走了许多人和事,消失殆尽:也留下了一些,永志不忘,历久弥新。

值此项南百年华诞之际,追忆往事,心绪难平。翻开《人民公仆项南》一书,扉页上写着:杨际岚同志留念

汪志馨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项南辞世一年之后,社会各方支持下,编印了这部纪念文集。项南夫人汪志馨题赠。我将珍存它,永久,永久……

猜你喜欢

台港文联福建
那个梦
阳泉市文联扶贫采风活动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廉江文联获评“2018年度全省文联先进集体”
福建医改新在哪?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
湛江市文联领导到城月镇坑仔村扶贫
新形势下,文联何为?①——以昆明市文联为例
生活
台港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