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历史记忆 展黑土风采”

2018-11-28任玥

文物天地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创黑龙江省文物

任玥

从蛮夷荒凉到现今的膏腴之地,黑龙江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的多民族融合。正是这些融合的民族文化影响了历史的发展,又与人类想象和探索息息相关。西学东渐的探索之路举步维艰,而恰恰就在这片黑土上,兼收并蓄地形成黑龙江文化的多元性。

立足于历史的地域性和文化的多样性,而今的文化自信更需要扎根于这片沃土,这正是黑龙江省博物馆在文化战线上的特殊意义。

一、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脉

黑龙江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坐落于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市中心,原为俄罗斯商场旧址,建筑总面积为15,960平方米。主楼始建于1906年,竣工于1908年,建筑面积为11,600平方米。博物馆主要收集各种历史文物、民族文物、自然标本、艺术品以及俄侨文物等,不仅是当地研究自然生态及历史的一大中心,还是普及当地文化的主要场所。最近几年里,黑龙江省博物馆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及需求,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深入挖掘黑龙江的文化底蕴,改变发展观点,坚持创新发展,唤醒历史悠久的珍贵文物,让博物馆迸发出新的生机。

黑龙江省博物馆的主楼是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图一),2006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20世纪初期,中东铁路开通后,就有俄罗斯学者来到哈尔滨,提倡创建一座博物馆。于是,我国地方官员于1923年正式成立了东省文物研究会(图二),该年6月12日,研究会开办了成立典礼且正式对外开放。此后30年里,经历了以下多个阶段,一是作为东省特别区的文物研究会博物馆而存在,二是伪北满特别区的文物研究所,三是伪大陆科学院的哈尔滨分院博物馆,四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常设运输经济陈列馆,五是松江省科学博物馆,六是松江省博物馆。1954年8月,松江省加入黑龙江省,于是两省博物馆计划合并,这也是黑龙江省博物馆成立的历史背景。1962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其题写馆名。

二、藏品丰富多样,地域特色浓厚

黑龙江省博物馆现有藏品超过63万件,极具地方特色。其中,一部分历史文物为早期收藏和考古發掘所得,另有一部分历史文物和艺术品是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相关部门调拨或向社会征集而得。自然标本除建馆初期所藏外,大部分通过挖掘、采集和征集获得。大量古籍善本、旧俄文报刊及档案资料等珍贵文献均属旧藏。

经过多年考古发掘,黑龙江省博物馆曾先后开展过密山新开流、肇源白金宝、宁安渤海上京、哈尔滨新香坊、阿城金上京等40余项考古发掘及遗址调查工作,另外还收藏了超过2万件的珍贵出土文物。比如有一万年历史的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出土于莺歌岭遗址的小陶猪、新开流遗址的骨雕鹰首以及亚布力遗址的三联玉璧(图三)等,这些文物都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及意义。黑龙江省金元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地域特点鲜明,比如国宝级的金代铜坐龙、金代胡里改路之印、金代山水人物故事镜以及石雕飞天等稀有的实物文物,充分反映了我国多民族、多文化的文明发展。其中,为世人所熟知的“北国马王堆”的金齐国王墓(图四),凭借其考古出土的完整的全套金代贵族男女葬服,填补了我国金代服饰的历史空缺。除历史悠久的考古文物和独具民族特色的金代珍宝外,黑龙江省博物馆还收藏有不同类别的见证古代文明历史的文物,所涉及的门类超过10种,比如金银器、书画碑帖、鼻烟壶以及佛造像等,其中典藏的精品有唐渤海的天门军之印、小金佛、南宋时期的《蚕织图》(图五)、《兰亭序》《斗浆图》以及清代的《西域舆图》。

自建馆以来,黑龙江省博物馆自然藏品以古生物化石考古发掘、自然标本的征集和采集为主,数量达13万余件,比如第四纪披毛犀骨架化石(图六)、白垩纪平头鸭嘴龙骨架化石、猛犸象骨骼化石、东北野牛骨架化石,这些化石属于古生物类别,在全球较为少见,独具地方特色。现生动物标本有:鱼类“三花五罗十八子”,代表黑龙江地域特色;其他像棕熊、黑熊以及东北虎属于典型的东北特有兽类;还有许多被纳入国家Ⅰ、Ⅱ类重点保护的动物,它们的标本也被收藏在馆内,种类超过90种。而且这些标本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已经达到文物级别。

除此之外,馆内现在还藏有许多近现代的艺术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齐白石、徐悲鸿以及潘天寿的书画,邓散木的书法篆刻、北大荒版画(图七)、于志学的冰雪画以及海伦的剪纸等。其中,艺术大家邓散木先生毕生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大多珍藏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其中不乏在中国书刻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远播海外、影响了几代篆刻人的著述《篆刻学》手稿(图八)。另外,馆内还有不少文献资料,语种多达数十种,比如英语、日语、俄语以及法语,资料数量超过36万件。俄语文献最多,既有报纸期刊,也有图书文献,以《中东铁路大画册》的原件最为珍贵(图九),为研究哈尔滨历史及文化源流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三、彰显地方特色,优化陈列展览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提供给大众精神文化需求最根本的方法和途径。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历史文物陈列与展示主要围绕肃慎族系的遗存(图十),所展示的历史文物数量多达1,000件,尽可能地重现黑龙江古代肃慎族系的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自然基本陈列通过展示古生物、动物标本、地域风貌与资源(图十一),从而充分地体现了黑龙江的动植物特征、地理环境及自然资源;黑龙江省俄侨文化展览重现了20世纪初俄侨为哈尔滨文化、工商业、建筑、科研、教育、出版业及日常生活等方面带来的变化,是近代哈尔滨百年历史文化的缩影(图十二);于志学艺术陈列馆浓缩了冰雪山水画派创始人于志学先生的艺术轨迹,展出其各时期作品数十幅,呈现出北疆沃土的冰雪魅力。

迄今为止,黑龙江省博物馆已经举办了数百场展览,以独创、交流为主。临时展览成果丰硕,推出了历史、自然、艺术和冰雪四个具有地域特点的主题展览。还有每月一星、一县的品牌展览,以此来彰显藏品的珍贵及黑龙江的文化风采。流动博物馆定期走进社区、走进学校,将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知识、爱国主义教育以展览形式通俗易懂地传达给观众。其他临时展览,比如联合首都博物馆举办的“白山黑水海东青——金中都建都860周年特展”,曾经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奖”;“保家卫国一门忠烈——戍边将领寿山家族卫国事迹展”2015年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13个年度主题展览之一;“北大荒版画精品展”“‘纸上缤纷——波兰招贴与版画展”“掌中珍玩——重庆三峡博物馆鼻烟壶特展”“墨韵冰魂北国情——黑龙江省博物馆于志学艺术馆藏精品展”以及“铁笔翰墨——邓散木艺术精品展”等多个交流性展览也好评不断。

四、拓展传播渠道,创新宣教方式

博物馆不仅是收藏保护历史文物的场所,而且担负着弘扬传承文化的社会教育责任。为了让馆内藏品得到人们的欣赏与喜爱,走向社会,黑龙江省博物馆一直坚持开展多种主题宣传活动。博物馆推出了“相约龙博”7个系列的主题科普教育活动,擦亮老品牌,创新新品牌,在巩固发展“历史的记忆”“玩艺坊”等原有老品牌活动基础之上,探索创新推出“物质世界的真相”“动物大联盟”等品牌项目,结合馆藏文物、展览内容,通过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使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感受传统文化和自然科学的魅力。博物馆与教育部门合作,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校内建设以自然、历史、民俗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微型博物馆。2017年9月,在哈尔滨市群力新区市政府幼儿园建立了第一个以“家园”为主题的微型博物馆。

2017年,黑龙江省博物馆与《黑龙江日报》《生活报》、黑龙江电视台少儿频道进行“两报一台”合作,精心打造推出“龙博典藏”“龍博珍藏”“龙博自然”三个系列典藏栏目,三个栏目每周各介绍一件文物藏品或自然标本,主要讲述标本或者文物的由来,全方位地介绍黑龙江的历史及文化。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年已推出了132期,社会效果良好。

黑龙江省博物馆作为承办“环球自然日——青少年自然科学知识挑战赛活动(黑龙江分赛区)”的主体单位,2017年组织参赛的人数多达1179人。在重庆举办的全国总决赛中,黑龙江分站赛区参赛选手不但取得了优异成绩,黑龙江省博物馆也获得了优秀组织奖。

五、挖掘文物资源,大力开发文创

现阶段,黑龙江省博物馆有53种文创产品,数量多达2万余件,充分结合了黑土文化、中原文化、域外文化和北大荒文化,大力开发以馆藏文化元素为主的文化创意产品,坚持吸纳社会力量,以众创、众筹理念推动文创开发,先后与8家文创机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与5家文创企业联合开发包含鱼皮、钱币、亚麻、陶瓷、文教等五大系列的百余种文创产品。2017年下半年,博物馆利用黑龙江省文创产品协会的平台资源,联合举办了第一届文创产品设计大赛。这次大赛覆盖面广,共有国内外近百家企业、公司、学校参与投稿,参赛作品数量3000余件,从而提高了黑龙江省文创产品的质量,提升了文创开发的水平。

作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级旅游景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哈尔滨市德育教育基地”,黑龙江省博物馆在传承文化、教育公众、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黑龙江省博物馆正在探索把握时代发展变迁的轨迹,摸准博物馆改革创新脉动,激活内生力量、融入社会资源,改变固有模式,朝着社会化、现代化及国际化的方向前进,进而开启未来之路。

猜你喜欢

文创黑龙江省文物
陶溪川文创街区
文物的栖息之地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文物的逝去
铧芯文创
文物超有料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