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获取期刊的学术声誉风险及其预警研究
2018-11-28袁曦临
■戴 琦 袁曦临
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2号 2100962)东南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 211189
国际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运动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作为应对期刊价格不断上涨的策略被广泛推行。国际OA运动主要产物——OA期刊成为传播学术成果更为高效、便捷、经济的新兴渠道。OA期刊的传播模式增加了研究成果的显示度和影响力,主要体现为引文优势,使学者获得较高的知名度,进而获取更多的学术支持。OA期刊作为一种新型出版模式,为作者和读者营造了更为开放的科研环境,得到了国内外学者、机构和学科的认可,并且被广泛接受。与此同时,传统期刊面临改革与转型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期刊传播形态的数字化、期刊经营的产业化、期刊生态格局的精细化。目前,传统期刊默认了OA期刊是一种可行的学术期刊模式,出版商也认为OA期刊是一个新兴市场。
尽管如此,OA期刊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截至2016年,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收录了11388种OA刊物。然而在Web of Science核心期刊中,OA期刊的占比小于1/10。美国于2015年发表的349751篇SCI论文中,只有41071篇为OA论文,只占11.74%[1]。OA期刊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诸如资金来源、质量控制、出版模式等。但是更为主要的是,OA期刊的社会声誉尚未完全建立,庞大的发行体量不能确保OA期刊论文质量,学术规范和学术造假行为在OA期刊中不仅面广量大,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可能是OA运动的发起者始料未及的。如何规范OA期刊的出版生态,判断、识别异常期刊,尤其是一些表现异常的、国际性的、甚至已经被SCI收录的OA期刊,是迫切也是必须关注的问题。
国外有关OA期刊的研究,大致包括OA期刊的引文研究、质量研究、认知研究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研究等,国内则主要关注OA期刊的现状描述、出版模式以及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等。其中,OA期刊的质量问题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重视。OA期刊的质量和声誉被学者普遍认为是作者选择在某个期刊尤其是巨型OA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最关键因素。Schroter等[2]通过访谈发现作者在选择期刊时认为感知期刊的质量要比其他潜在的因素更有意义。Coonin等[3]在调查作者对OA出版的支付意愿时,发现很多作者把声望与OA期刊联系起来,期刊的声望是作者向OA期刊投稿的激励因素。陈秀娟等[4]的研究结果发现巨型OA期刊的质量、声誉、评审和出版速度是影响作者选择的关键因素。总体而言,OA期刊相关的质量研究涉及范围较广,包括期刊的基本质量、传播质量、质量的影响因子、质量的评价模型构建等。在既有研究中,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备受争议。早期研究中,学者们根据OA论文总体的被引情况评价OA期刊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5-6];后期研究中,学者通过控制更多变量,发现OA期刊的影响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高,例如McVeigh[7]发现虽然OA期刊整体质量偏低,但是更容易引起科研人员的关注。Sotudeh等[8]认为OA 论文被引频次低于传统订阅式论文,并且OA期刊的影响力仍处于较低水平。McCabe等[9]指出研究者得出OA期刊具有更大学术影响力的结论是由于缺乏对期刊论文质量的控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对OA期刊存在的风险及隐患的分析上,“欺诈性期刊”“掠夺性期刊”“劫持性期刊”被频繁提及。哈佛大学生物学家Bohannon[10]用程序编造了数百篇版本不同但内容基本相似的论文,以虚构论文的作者和所属机构(均虚构为非洲某些国家)的形式投给304种OA期刊,Bohannon称论文内容错误百出,却有157种刊物表示接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Auraria图书馆副教授Beall[11]甚至创建了一个OA的“敛财性期刊目录”,用以警醒学术出版产业切实面对“掠夺性期刊”出版商的问题,并且进行改革与自我管理。许洁等[12]指出OA期刊本身面临信任危机,一些“掠夺型出版商”打着OA的旗号创办了一大批质量低劣的期刊,导致部分研究者对于OA期刊的评价不高。陈秀娟等[13]认为OA期刊与OA论文数量的爆发式增长、昂贵的论文处理费(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APC)、过快的同行评议等多重因素,引发科学界对OA期刊质量的信任危机,因此对OA期刊应当设置更为严格的审查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排除OA领域出现的可疑期刊和劣质出版商,以此提升OA期刊质量。
OA期刊正面临着信任危机及其学术声誉滑坡的风险,研究者们希望OA期刊存在的质量问题能够引起学界重视并且通过多方行动予以控制。然而现有的研究基本还处于对OA期刊发展中的问题、隐患的描述阶段,并未对OA期刊存在的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尤其对于“欺诈性期刊”,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而应当提出相应的预防、识别模式和方法。OA期刊需要不断发展、改进以提升发文质量进而赢得业内声誉。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从声誉理论的视角,揭示OA期刊所面临的学术风险,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提出预警方案,即识别异常期刊的模式与方法,促使国内外学者重新审视OA期刊的质量评价,加强对OA期刊的发展过程的监控,督促出版商严格控制OA期刊的质量。
1 声誉理论与OA期刊的学术声望构成
“声誉”一词来源于经济学,经济学中标准的声誉模型由Kreps等创建,即“声誉能够增加承诺的力度”,这一结论具有理论基石的地位。声誉的作用在于为关心长期利益的参与者提供一种隐性激励以保证其短期承诺行动,声誉可以成为显性合约的替代品[14]。同时,声誉可以直接影响集体或者个人的社会形象。因此,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中,声誉作为企业的潜在资本帮助企业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激励企业的成长。近年来,经济学中的声誉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声誉理论相关研究涉及声誉对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同市场特征下的声誉机制、以网络交易中的声誉机制等新的研究领域。其中声誉交易理论明确了声誉的资产特性,认为声誉是一种可以建立、投资并且管理的资本,声誉能够在任何市场进行交易,并且声誉的价值是不断变化的,其变化依赖于顾客对于企业类型的认知更新。因此,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企业会努力建立并且维持自己的声誉。
与“声誉”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声望”,声望这一概念来源于社会学,声望一般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所得到的声誉和尊重,是一种主观评价。在社会学研究中,“声望”一词往往与阶级、社会分层、社会地位紧密相关。马克思·韦伯创立的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模式即包含了三项分层标准:财富、权力与声望。在社会分层理论的多重分类模型中,1949年沃纳学派在《美国社会阶级》中提出的社会声望主观分层模型影响广泛。其后的主观分层倡导者主要有帕森斯和特雷曼,帕森斯倾向于以声望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他认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由他人的评价决定的,强调决定社会地位高低的首要因素不是财富,而是主观的价值观。换言之,越是符合占统治地位的、主流的价值观的人,其社会地位越高,声望越高。除帕森斯外,特雷曼主要关注于职业声望[15]。由此可见,社会声望不仅是社会分层的主观维度,也是社会地位的主观体现。
行为主体一般通过两种途径占据社会结构中的位置,获取社会地位:其一是依据先天性的自然差别或者由继承而来的社会差别,即靠出生获得地位;其二是通过行动主体的个人能力和努力改变自身的社会属性值,即靠发挥主体能动性获得地位。美国人类学家林顿将这两种途径获得的地位分别称为“先赋地位”和“自致地位”[16]。
无论是经济学范畴还是社会学领域,对于声誉与声望的内涵界定是一致的,都是周围对某人或者某物的主观评价。根据声誉交易理论,声誉存在于任何市场,OA期刊的声誉也存在于学术出版市场中,为了吸引更多的作者投稿,OA期刊必须提高自己的学界声誉;而提高声誉的方法无外乎两种:先赋与自致。Klein & Leffler研究发现了声誉激励机制,即消费者会为高质量的产品支付价格溢价,如果企业欺骗消费者,则会遭受预期未来利润量的损失[17]。同理,学者向OA期刊的投稿行为也体现了这种期刊声誉的激励机制。
学术期刊的主要功能包括登记、刺激、认证和存储功能。“登记”指作者通过公开发表成果,宣告自己的原创性;“刺激”表示期刊可以提醒学科领域的其他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认证”表示经过复杂审稿最终被选定的成果,其学术性得到一定的专业认证;“存储”是指学术期刊能够记录和保存学术成果。传统期刊与OA期刊具有相似的功能,但是在具体功能的实现方式上有所差别[18]。
1.1 OA期刊的先赋特征
OA期刊通过网络发布,当期刊论文在网络上公开发表,即完成了学术成果“登记”的功能;读者通过网络直接阅读论文,直接实现了“刺激”的功能,具有天然的引用优势;OA期刊的评审可以通过在线评审系统完成“认证”功能;最终直接以网络为媒介实现“存储”。相比于传统期刊,OA期刊的评审周期更短,发表速度更快,读者通过网络阅读期刊内容更加容易,而且通过电子媒介实现的内容存储相比纸质期刊而言,更节省空间,更易于维护。因此,尽管OA期刊出现的时间不长,但是其先赋优势明显,就学术期刊的功能特征而言,OA期刊比传统期刊具有更多的优势。
由于OA期刊所具有的引用优势,纸本学术期刊因其封闭性必然会影响传统学术期刊的引用,从而降低期刊影响因子,最终损害期刊的声誉和订阅市场,这也是Nature这样的顶级期刊也会尝试有限OA的原因,无疑OA期刊出版模式在未来可能被更多的期刊接受。OA、网络首发等模式的出现,代表着传统纸本期刊在新环境下对于网络环境的适应。
1.2 OA期刊的自致努力
OA期刊一方面可以实现科研人员在网络环境下免费获取、快速交流与分享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另一方面,OA期刊存在和发展也处于两难之境,其中除了涉及支持经费、版权保护等重要问题之外,如何实现对所发表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进行判断、评价和控制是更为突出的问题。众所周知,期刊的声誉主要依靠其质量,为了提高自身的声誉,OA期刊需要在既有优势基础上进行后天努力。目前OA期刊自致努力的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快与传统品牌学术期刊的整合;其二是寻求OA期刊的集团优势。
随着OA期刊数量的增长,出版巨头依托传统品牌优势构建OA期刊群。OA在欧美一直有“金色”和“绿色”两大路径。“金色”OA由出版商主导,Nature、Springer、Wiley、Elsevier等传统学术出版巨头是“金色”OA的主导力量。2014年Nature将旗下的在线期刊平台Nature Communications转换为完全OA,Palgrave上线了类似的Palgrave Communications 平台。与之并行的是由学术机构、图书馆以及学者主导的“绿色”OA,主要表现为机构知识库建设。2014年Share的年度发展计划提出了“机构知识库生态”的概念,通过具体的OA实施项目,实现深度内容整合和机构库互操作,增强信息服务能力[19]。在美国OA体系有两大主导势力:以出版商联盟为基础的Chorus和美国科研图书馆协会领导的Share,前者是金色路径,后者是绿色路径。
OA出版日益成为出版巨头、顶级大学和科研基金的博弈游戏,OA出版已经从传统期刊出版社的边缘业务转变为主流业务之一,涌现出大量纯网络版的OA期刊(社)[20]。由此不难证明,尽管OA期刊自诞生之时起,相比传统期刊就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OA期刊后天的自致努力,才是作为个体的OA期刊影响力及其学界声誉的决定因素。2007年,《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CitationReport,JCR)收录的OA期刊总数仅为218种;2017年,JCR已收录1298种OA期刊,呈数倍增长。截至2016年2月,ScienceDirect 网络出版平台上共有期刊3205种,其中 2673种期刊支持OA,占比83.40%[21]。OA期刊扩张迅猛,不仅整体数量有大规模的增长,其质量也在逐步提高。因此,OA期刊的后续努力才是其学术声誉提高的坚实基础。
2 OA期刊的学术声誉风险及其评估维度
在经济学领域中,声誉作为一种隐性奖惩机制被引入解决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16]。在OA期刊的认知中,声誉也是作者投稿的激励因素,大部分学者认为只要期刊的声誉够好,即使收费高也会继续投稿[3]。
目前,OA期刊基本采用作者付费发表代替读者付费订阅的出版模式,Cozzarelli等[22]发现如果附加费用不超过500美元,就会有80%的作者愿意支付APC。然而事实上,一般OA期刊的APC都在500美元以上,巨头出版商的OA期刊的APC更是高达上千美元。OA出版需要成本,支付APC来开放传播学术论文符合网络时代的经济规律。但是由于OA出版机构的收入直接取决于OA论文的发表数量,因此,出现了一些为收取APC而有意降低同行评议质量的期刊,导致OA期刊的信任度显著降低。一些劣质出版商掠夺性地收费,更是让学者对于真正的OA期刊产生了误解[21]。
2016年4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开放资源建设团队正式发布《2015年OA期刊排行榜报告》,呈现2015年度全球科学、技术和医学(Scientific,Technical and Medical,STM)领域高质量OA期刊的评价评估结果,以及18个学科的TOP期刊排行榜单。涉及3个一级指标:出版质量、学术影响力、开放性,具体的二级指标包括索引收录、发文量、SCI影响影子、h5指数等[23]。结合其他学者设计的质量评价体系以及期刊异常的原因分析,OA期刊声誉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作者级别和名望、读者阅读与引用、期刊影响因子、期刊发行量、期刊是否被权威数据库收录、期刊同行评议质量、审稿制度、出版商声誉等[24]。
图1 OA期刊的学术声誉风险的评估维度及相应指标
2.1 发文规模
期刊的载文量反映了期刊的规模体量、出版周期和发文速度,某一时间段载文量的变化也能够反映期刊自身定位和发展策略的调整。一般OA期刊的载文量大于传统期刊。但是若某OA期刊发稿体量过大,则该期刊有“重量轻质”之嫌。载文量可以通过期刊官方网站或JCR期刊信息获得,通过绘制年载文量以及每年某卷某期的载文量变化趋势图,可以观察期刊的出版规模变化。
2.2 自引行为
虽然传统上认为OA期刊在网络的环境下发表,比传统期刊增加了曝光率,理所应当拥有更多的被引用数量,但是事实上也有一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OA期刊的引文优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明显,或者说,OA期刊的引用行为有某些附加因素。Davis等[25]发现在论文发表的第1年,OA论文获得高下载数量而不是高被引频次。Frandsen[26]发现OA论文更倾向于引用OA期刊。一些质量不高的OA期刊为了提升自己的声誉或是迫于出版公司的压力,会增加期刊的自引行为,提高整体影响因子。此外,创立某种OA期刊的出版机构名下往往拥有多种OA期刊,旗下期刊的互引不仅能够提高多种期刊的影响因子,而且能够提高出版公司的知名度。
OA期刊的过度自引是导致期刊异常的常见问题之一。在识别异常期刊时,主要关注去除自引后期刊的影响因子。若去除自引后影响因子下降过多,则说明该期刊自引现象较为严重。一般情况下,JCR期刊被引图表中自引率大于20%的期刊列为高自引期刊。
2.3 研究价值
OA期刊论文的研究价值反映了该刊的重要性及其热度,一般而言,期刊重要性可由被引半衰期、特征因子分值、论文影响分值、h5指数4个指标体现,期刊的热度和前沿性可以由即年指数、引用半衰期反映。
被引半衰期是测度期刊老化速度的一种指标。被引半衰期可以反映OA学术期刊研究成果的持久性。特征因子与期刊影响因子不同,它不仅考察了引文的数量,而且考虑了施引期刊的影响力,即某期刊如果越多地被高影响力的期刊引用,则该期刊的影响力也越高。特征因子的计算排除自引,并且考虑到了论文发表后的5年[27],因此能够较为客观地显示OA期刊的重要性。论文影响分值旨在基于每篇论文测度期刊的相对重要性,论文影响分值的平均值为1.00,大于1.00或小于1.00,表明期刊中每篇论文的影响力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27]。相较于影响因子,特征因子与论文影响分值结合使用能够更为可靠地反映OA期刊的知名度。h5指数是谷歌学术于2012年推出的一项学术统计指标,用来测量网络出版环境下期刊影响力。由于谷歌学术系统收录出版物范围比Web of Science广,因此h5指数比影响因子更能体现OA期刊的网络特性。
即年指数表征的是期刊中的论文在学术界所引起的反应速度,即年指数越高,表明期刊在年度内被引用的速度越快、所获得的反响速率越快[28],相应地,期刊也就越受欢迎。引用半衰期计算某一期刊平均引用多久以前的论文。引用半衰期的值越低,表示该期刊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时效性越高。即年指数和被引半衰期可以测试OA期刊与研究前沿热点的接轨程度。
2.4 作者来源与同行评议
Prasad[29]研究发现,在掠夺性出版物上发表论文的262位作者中35%来自印度。发展中国家是OA期刊研究常常提到的受益者,OA模式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更方便获取发达国家的学术成果,也能够更好地在国际舞台展现自己的成果。然而往往有利必有弊,一些国际出版商利用发展中国家重量轻质、崇洋媚外的偏态心理,以OA为名,大量接受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投稿,并且向他们收取昂贵的APC。一些貌似国际性的OA期刊甚至成为了发展中国家学者快速发文的利器。
相比传统期刊,OA期刊的发表周期显著缩短。有些OA期刊利用同行评议不透明性的特点,由作者从系统中自主选择几位评审专家对自己的论文进行评议,同时作者也可以申请成为评审专家,以此加快评议速度。显然,这样的同行评议存在漏洞,作者可以利用自主选择权进行投机行为,致使同行评议流于形式。
那份俸禄并不足以使他一夜暴富,但好歹能换来柴米油盐和衣裳鞋袜,把钱塘县里的小日子平平安安地过下去。委屈和难堪就都一口吞下了罢,既然是顶梁柱,就必须顶住压力和困难,为家人撑起明朗朗的一片天。是男子汉,其实也是汉子难。
3 异常OA期刊的辨识模式
结合以上考察OA期刊易遭学术声誉风险的维度以及相应指标,选取近年来比较活跃的某异常期刊(M刊)作为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以便更深入地阐释识别异常OA期刊的模式以及方法。在个案的基础上再讨论该辨识模式的适用性。
M刊是于2009年创办的一本关于人类环境、文化、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性跨学科OA期刊,由欧洲某数字出版机构每月在线发布,该数字出版机构拥有上百种OA期刊,几乎涵盖所有学科领域。其出版模式为一般OA出版模式:读者免费,由作者或其他机构支付APC。收录论文的出版费折合人民币10000元以上。该刊出版快速,手稿经过同行评审,并在提交后约20天向作者提供第一份决定,接受发表的时间为1周左右,一旦编辑团队批准预先核对,论文将立即在线发布。该刊具有较高的可见度,目前已经被SCI、SSCI和其他著名数据库收录。对于同行评议,由作者自行选择或者提交至少3位评审候选人,统计评审候选人名单中有100名左右的中国评审,作者也可以根据遴选要求申请成为评审专家。
总体而言,该期刊创立10年的时间里便已经成为国际核心期刊,并且其定位为综合跨学科刊物。相比传统期刊,该OA期刊具备明显的先赋优势。但是从自致特征方面,情况就出现了异常。以下从不同维度揭示该刊在后期发展过程中的非正常行为,分析这些行为给该刊带来的学术声誉风险。
3.1 发文数量近年激增
从Web of Science获取M刊2009年至2018年5月的发文数量。2009—2018年,M刊共发行10卷,每年1卷,每卷12期,抽取每卷第4期发文数量绘制折线图(图2)。
图2 M刊2009—2018年发文量及历年第4期发文量
自2015年起,该刊的年载文量就开始以近2倍的速度激增,到2017年到达顶峰2376篇,而2018年前5个月的发文数量便已经达到1637篇,可以预 见2018年的载文量一定会超过2017年,并且有望 翻倍。历年第4期的载文量也表现了同样的变化趋势,从2009年的34篇到2018年的408篇,该刊近2年的单期发文数量,或者说单月发文数量惊人,如此快速地发文不禁使人怀疑是否严格遵从固定的同行评议以及审稿流程。
3.2 自引比例过高
自引是期刊出版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一般而言,自引反映了研究的持续性或研究方向的稳定性,但是过高的自引率则绝大部分是人为因素所致。JCR认为自引率高于20%即属于偏高。JCR期刊被引数据展示了按频次高低排列的引用该刊的期刊列表,列表中其自身引用频次为1393次,位列第一。由于此处涉及到该期刊名称,图表不予列出。其他反映自引情况的指标如表1和图3。
表1 M刊JCR的评价指标
图3 M刊被引图表
表1显示M刊的官方影响因子为1.789,5年期刊影响因子为1.850,属于较为一般的核心期刊,而单看所有指数最高的2016年,除去期刊自引,该刊影响因子仅为1.161,说明期刊自引影响较大。图3是期刊被引图表,实心区域代表自引。2009—2013年该刊的自引率虽然没有严格地控制在20%以下,但是大部分控制在20%左右,而自2014年起,该刊的自引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粗略估计,2014年自引率为30%左右,2015年为40%~50%,而2016年已经明显超过50%,接近60%。图3较为清晰地展现了该刊在创立后自引行为的大幅增长。毫无疑问,这种人为的大批量自引有非常明显的意图:提高期刊影响因子。
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是某一批作者的群体行为,而是期刊或者出版商在发现刊物无法从正常出版规则中获得短期声望,而采用的以快速提升期刊声誉为目的的阶段性策略。
3.3 研究价值及其影响过弱
期刊所刊发的论文的研究价值及其重要性,通常可以从被引半衰期、特征因子分值、论文影响分值反映出来,期刊所发表论文的热度和前沿性通常可以由即年指数以及引用半衰期反映。利用h5指数还能够看出M刊在整体期刊群(谷歌学术收录的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中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h5指数的设计适合发文数量大的期刊,见表2。
表2中,M刊的被引半衰期稳定在2~3年的水平,说明该刊的被引半衰期基本不超过3年,期刊所发表论文的研究缺乏深度和持续性。特征因子的计算扣除了期刊的自引,4年间,该刊特征因子从0.00292上升到0.00908,说明排除自引,论文在发表后的5年曾被高影响力的期刊所引用,尤其在2016年,该刊的引文质量有所提高。论文影响分值为0.333,远低于1,表明期刊中每篇论文的影响力远低于平均水平,篇均影响力不高。结合特征因子和论文影响分值分析,该刊发文中有一小部分质量较好的论文,但是若平均到每篇论文,研究质量则明显下降,说明大部分论文水平较低。期刊的即年指数为0.2~0.4,引用半衰期维持在7~8年,表明刊载论文在发表年度内不易引起行业内学者的关注,并且论文一般引用平均发表了7~8年的文献,时效性不够强,受欢迎程度较弱。谷歌学术 h5指数为38,低于平均水平。由此可以推断,M刊的知名度和热度、研究内容的价值和可持续性都存在不足。
表2 M刊JCR其他相关指标
3.4 发文作者分布不均
为了更深刻地揭示M刊的异常性,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期刊历年的出版论文进行国别分析,发现中国作者在M刊中发表论文1648篇,占23%,位居第一。后续又对历年出版物的作者进行共被引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期刊参考文献的同被引作者中,有一些中国作者属于比较大的被引节点,粗略计算所有中国作者被引共2427次,约占总被引频次的30%。结合出版国家与共被引作者的分析结果,能够确定的是,我国学者在该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庞大,并且有互相引用的嫌疑。
图4 M刊历年出版物作者共被引分析
综上所述,M刊作为综合性的国际核心OA期刊,创刊初期具备先天优势。但是在其发展的后期历程中,载文量激增,自引率持续走高,论文研究价值不高并且缺乏持续性,期刊的影响力和前沿性均不高,并且作者分布不均。透过其投稿系统说明,发现该刊出版迅速、APC高昂、同行评议不够严格,各项流程过快。整体而言,该期刊的异常行为较多,因此合理推断由人为因素所致。
4 讨论与结论
4.1 异常OA期刊识别模式适用性分析
以上提出的异常OA期刊的识别模式经过个案的检验证实了其可行性,但是仍然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在异常OA期刊风险评估的研究价值维度中,被引半衰期这一指标具有学科差异。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文献的半衰期一般大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类期刊文献的老化速度比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快[30]。因此,自然科学学科的被引半衰期的区分度更高,也更能够体现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时效性。另外,作者来源与分布同样具有学科特性,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内容具有在地性,话题的选择会左右学术影响力,既有本土特质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更能够引起其他学者的兴趣。
因此,以上提出的异常OA期刊的识别模式更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以及综合学科领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则需要具体对待。围绕4个维度提出的一系列指标均是围绕期刊刊发的论文而设定,与期刊出版的形态关系并不紧密,只是反映出的问题,在OA期刊中较为突出,指标也更具有显示力。总体而言,所提出的识别模式无论是对于OA期刊,还是传统学术期刊均具有普遍的意义,其预警效果不言而明。
4.2 结论
从声誉激励机制视角,观察OA期刊的学术声誉获取渠道:先赋地位和自致努力。OA期刊与传统期刊相比,具有快速、开放、绿色、易传播、可见性强等先天优势,但是其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声誉始终不及纸质期刊,究其原因,根本在于OA期刊的后天努力相对局限。在个别OA期刊的发展过程中,利用先赋优势,以“OA”的名号吸引作者投稿,利用这些优势铤而走险,发掘出版盈利、建立声誉的快速捷径。因此,OA期刊如何在得到更广泛关注的同时,保证发文质量,规范网络学术发表论文、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OA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为更好地预警OA期刊的异常行为,提出了围绕发文规模、自引行为、研究价值、作者来源与同行评议这4个维度的异常OA期刊的识别模式,利用国际刊物M验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并对其适用性作进一步说明。识别异常OA期刊能够帮助出版商以及作者有效地规避学术声誉风险,也能够帮助国家抵制劣质出版物,净化学术创造环境,有效提高OA论文质量,避免学术资源的流失。
OA期刊的发展尚处于阈限期,其出版模式、质量评价都尚未明确。OA是不可扭转的趋势,但是如何将其引导、控制在规范的体制内发展,将是需要长期讨论的问题。OA期刊在摸索前行的过程中,常常会有走入歧途的风险,对于期刊、出版商、读者、作者、国家而言,都是需要警惕的。当然,想要系统地清理OA期刊的不良出版行为,从整体上削减期刊的异常行为或异常期刊的数量,需要对异常期刊进行归类、标记并且制定相应的政策定时清理。只有建立起整体的OA期刊的学术声誉,让OA期刊被多数人信任,期刊的全面开放才有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