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深不知处”
——小学语文中的“隐者”意象和教学方法
2018-11-28江苏省宿迁市泗阳经济开发区学校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经济开发区学校 张 玉
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在文言作品类里只有古诗词,未有其他类型的文言作品。很多古诗一直流传到现在,凭借的不只是词句的精辟和简洁,更关键的是文章背后所隐藏的寓意、情感的抒发以及耐人寻味的情境和韵味。下面借助《寻隐者不遇》这首耳熟能详的古诗,简述如何感受“隐者”的寓意以及文中所要学习的文字背后的东西。
一、脱离文字,挖掘内涵
我国的古诗文化历史悠远,众多诗人用经典的文章创造辉煌,这些文章流传至今,影响着每一代人。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学习作者的精神,以接受良好情感和杰出品格的影响,多接触古诗,既可以让学生的语言有更多的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会体会文字里面隐藏的情感。《寻隐者不遇》,从字面上看,很容易理解,没有什么难度,就只是几句话而已,好像不需要教师多讲什么,学生已经能明白,但事实并非如此,诗中虽然师傅(隐者)从头至尾没有出现过,只是出现了作者和隐者的徒弟,但整个过程都是围绕隐者,徒弟和作者句句话不离隐者,因此文章的主要人物其实是没有出现的隐者,文章的中心实际上寓意隐者杰出的人格,而不是作者和徒弟的对话那么简单。“答却不问”作为这首诗的独到之处,被后人称赞。因此对古诗的理解和阅读要脱离简单的文字束缚,用心去感受深层的寓意和感情。
二、活跃学生思维,体会诗文内涵
古诗文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比较枯燥无味,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对距他们非常遥远的诗文进行刻板的解读,造成学生只能是强行背诵,经常无根据的把诗文拆解,把对古诗的学习简单地认为只是积累几个知识点而已。学生虽然很用心地学,但却没有一点兴趣,更不用说打开学生的思想,丰富学生的文化累积,加强文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品位了。这种枯燥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需要,抑制了学生思想的活力,古诗的美丽内涵被扫除,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大受影响。所以,教师在讲授前,要精心做好准备,不能自顾自地一味讲下去,也不管学生是否能跟上,是否听懂。在讲授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对古诗是否喜爱,依据古诗本身的字面需求、内涵需求以及学生如何感受等种种需求,在平时的教学里,尽量采用学生认可的方法,使学生能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的思维尽量活跃,在理解诗文的前提下,更进一步加深文化的感染。
三、如何了解意象
教师要教授学生读懂古诗,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寻隐者不遇》中始终未对隐者有直接的描写,又怎样体现隐者的杰出品格呢,这就要利用意象来表达。那怎么从诗中理解意象呢?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意象是可以从简单的文字中体现的。
比如“松下问童子”的“松”字,大家都知道,松树代表着圣洁,作者文中的地点不是河边,不是屋内,恰恰选在了松树下,这是作者故意的,其实作者就想表达自己的一种含义。至于松的意象,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由松的品质联想到作者的心意。再比如“药”这个字,也是一种意象,这个药并非是如今治病的药物,在作者的年代,药指的是可以追求不老不死的丹药,用这个字影射隐者的身份,会让学生感受到隐者的神秘之处。“云深不知处”的“云”字也是一种意象,云代表着虚幻,代表着缥缈,不由让人有隐者似仙的感觉。文中用到这些字,实际上都是为了形容隐者而使用,因此在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意象,进而学会使用意象。
除了了解文中的意象,学生也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们会以为作者访友没有见到,会非常失望,但实际上,文中还有另外一层深意,文中对时间、地点等要素写得很模糊,也可以说是作者故意的,隐者是一个神秘的没有固定形象的人,学生可以任意想象他的外形,遇不到实际上是为了更深入地体现隐者的神秘,也更体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要想深刻解读诗文的意境,朗读是最直接的方法,如果是活跃轻松的诗句,可以配合欢快的乐曲,大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产生碰撞,对学生更好地学习诗文有很大的帮助。在阅读的同时,适时地结合一定的实践活动,根据课文内容,教师找到实践点,引领学生一起参与,让学生开心实践,同时学习古诗的语言,还对文中的字词加深了理解,对作者的思想有更深的了解,不仅增加了自己的见识,在潜意识中,学生还会学习主人公的高尚品格和情操,对古诗的喜爱程度也大大增加,边玩边学,让学生们切身地感受到什么是意象。其实,诗的内涵和隐喻是丰富的、含糊的,可以有很多种解释,学生没有必要争论哪一种正确,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和印证来看,古诗的与众不同就在于此。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上,很多文人学者留下了一篇篇经典的诗文。这些诗文要让学生理解透彻,离不开教师的传授,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要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素养,引领学生走进诗词,走进诗词文化,让学生展开想象,不自觉地与诗词文化相融合,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对古诗词文化的热爱和追求,让学生为我们的民族自豪,为我们的文化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