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让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花结果
2018-11-28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刘梦洁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 刘梦洁
语文是小学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课本内容,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日常教育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受到人格的感染,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建设自己的道德观念。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蕴含着许多育人理念,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概念,挖掘古诗词、文言文以及名著名篇里面的德育例子,让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花结果。以下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一、发掘课文中的德育
新课改以后的课文里面有较多的德育教育参考,教师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具有积极意义的中心思想。比如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介绍《国榷》这一本明朝编年体史书,作者谈迁立志写一本可信的史书,克服艰难困苦,终于完成自己的梦想,但在梦想实现之际,出现意外,丢失了书,谈迁没有被突如其来的灾难打倒,他坚强地从头开始,为后人研究历史留下了宝贵的参考资料。这一课可以教会学生明确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克服艰辛,不要轻言放弃,正如课文标题所说,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梦想终究会实现。通过课文,教师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让学生明白实现梦想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
语文教学肩负语文能力锻炼与道德教育的双重使命,所以教师要善于在课文中挖掘文章所表达的思想道德观念,领导学生探索观念,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比如学习《詹天佑》《钱学森》等课文的时候,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詹天佑、钱学森等伟人事迹的学习,爱国之心的种子种在学生的心中,也让学生感受到主人公对工作的热爱负责,从小树立了负责任的观念。总之,在挖掘课文深意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
二、在语文训练中锻炼德育
语文的学习包括听说读写四大类,是掌握语文知识的必备手段,教师可以在语文教育的始终贯穿德育内容,思想建设要有枝可依,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
阅读在语文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人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总结,才会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阅读的分类就比较多了,略读、详读、默读、朗读等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学会自主分析文章内容,从作者描绘的故事中有所收获,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
写作同样可以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文分析学生对德育的看法以及学生的三观,对于不正确的想法,教师要引起重视,及时开导学生调整思想状态。教师布置的作文要切合实际,一方面让学生能写出东西,激发写作热情,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道德。比如学习完《诚实与信任》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我眼中的诚信》,学习完《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师可以让学生写《我在学校收获的友谊》……学生可以参考自己刚学的课文,结合自己的收获进行写作,不至于不知道从何下笔。
三、语文活动课中的德育
教师不要忽视语文活动课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小学生的语文活动课设立的初衷是加强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心理,同时也是让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教育的重要措施。
自从新课改开始,国家强调要给小学生留有语文活动课的时间,语气活动课在教师们的不断探索中拥有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比如:分析语言的艺术、错别字的识别、语病的判定、阅读分享等等,教师可以在语文活动课中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己动脑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也让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培养学习自信心。
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是培养语文能力、培养思想道德的一个途径,同时,语文活动课轻松的氛围可以缓减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可以拉近师生距离,让教师和学生充分互动,了解彼此的特点,学生积极配合教师,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及时开导学生。
四、在语文管理中体现德育
学科教学都需要拥有一个切合实际的管理体系,语文教学的良好管理有助于教师实现德育的渗透。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注重课堂氛围与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提出相应的纪律要求。
比如学习《蘑菇该奖给谁》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放相关动画,然后向学生提问:你看完动画后想说什么?这个时候让学生知道需要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教师朗读课文以及分析课文的阶段,要让学生明白需要他们专注听,跟着教师的思路来理解课文。
教师要结合小学生求知欲强但专注能力不高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耐心地指出学生要改进的地方,不要太急切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产生厌学情绪,教师要充当学生知心姐姐的角色,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道德观念。
总之,在日常的教育中慢慢渗透德育的观念,这是语文教师值得付出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的课题,教师需要明白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对知识点的讲述,还要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响应国家新课改的号召,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培养出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