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本土成传统艺术
——浅谈佛像创作的演变过程

2018-11-28陈其平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8年9期
关键词:德化观音佛像

陈其平

佛教在公元前六世纪初发源于印度,最初流行于印度恒河的中上游一带。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的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很快得到流行。佛教经过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大乘密教的发展过程,在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集结佛教经典,派遣布教师分赴四方各国弘扬佛法,开佛教之鸿基,佛教遂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最广泛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迦叶摩用腾、竺法兰等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为我国寺院的发祥地;并于此寺完成我国最早传译的佛曲《四十二章经》。

佛教文化在中国从南北朝开始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并同中国传统的儒教文化、道教文化一样,成为了中国人的信仰。佛教人物画(图像)和佛教人物塑像(佛像)也应人们的精神需求而开始风行。

有许多名画家都画有佛图像:东晋顾恺之、戴逵在建业瓦官寺画了《维摩诘像》;南朝宋陆探微、谢灵运画了《菩萨像》;南朝梁张僧繇在上都定水寺画了《二神》、《三帝释》;隋代展子虔在洛阳天女寺画了《菩萨像》,杨契丹在长安宝刹寺画了《佛涅盘变》;唐代尉迟乙僧在长安慈恩寺画了《千钵文殊》,吴道子在兴唐寺画了《金刚变相》;五代杜敬安在成都大圣慈寺画了《无量寿佛》……

画佛图像,成就最大的是南北朝的北齐画家曹仲达和唐代画家吴道子,因为他们开创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之艺术风格,对中国绘画和雕塑艺术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曰:“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雕塑铸像,亦本曹吴。”曹仲达不仅擅长佛画,而且擅长泥塑,只可惜他没有作品流传下来,不过他的风格却在龙兴寺出土的佛像上找到了。吴道子佛画中的人物已开始本土化,人物之衣纹更多地表现了中国士人所着汉服“褒衣博带”的飘逸感。

陈其平,男,1972年12月出生,工艺美术师。现任德化县罗艺陶瓷研究所艺术总监。

佛像在中国本土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早的佛的形象系雅利安人的特征:高鼻、细眼、薄唇。当佛教东进阳关以后,逐渐地被汉族地区的文化所融合。随着佛教逐渐中国化,佛的面庞也逐渐汉族化了,鼻梁的造型逐渐低了下来,耳轮越来越大,佛的形象被改造成汉族人心目中的‘福相’而出现在善男信女们的面前。这种转变过程在敦煌、云冈和龙门三个石窟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敦煌石窟第二九O窟中,北周时期(公元557至589年)所绘的《佛传图》,是以《修行本起经》为主而画成的。这幅长达25米的《连环画》,内容包括从摩耶夫人夜梦菩萨乘白象在音乐声中自天而降,因此‘受孕’起,到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舍家苦修止。令人感兴趣的是,这幅画上的人物服装打扮都是汉、普风格,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被画成了中国皇帝的模样。他的母亲摩耶夫人穿上了汉、晋时后妃的服装,释迦牟尼回宫时所乘的蛟龙车,就是按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画的《洛神赋图》中的云车临摹的。这说明,释迦牟尼的像,只是佛教信徒们和民间雕塑家、画家们心目中的佛的形象,他们是按照自己的想像进行描绘和塑造的。同时,由于制作的年代、地区不同,制作者的需求、素养各异,同样的一尊佛或一尊菩萨,却有许多不同的形象”。

佛教传入中国后因地域不同出现分支——汉传、藏传和南传,佛像也受本土文化的影响,其面相、造型不尽相同:

汉传佛像——面相圆润丰满,敦厚温和,慈祥,不怒自威,颜色受时代影响(主要流传于汉族文化传播区)。

藏传佛像——表情大多凶愤,多为女像,也有男女双身像,造型复杂多变(流传区域: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等地)。

南传佛像——身躯瘦长,脸型秀丽,肉鬓高耸;身披薄薄的圆领袈裟,或没有衣纹,或布满衣纹(流传区域:泰国,缅甸,高棉老挝,柬埔寨,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

当中国瓷器烧造技术成熟以后,佛像也成为了瓷器的主要品种。瓷塑佛像以两地著名:一是景德镇窑,一是德化窑。塑佛像,景德镇窑从元代起,德化窑从明代起。

德化艺人塑造的佛像以观音为主,有十八手观音、渡海观音、立莲观音等七十多种,大到六十多英寸、小至九厘米,规格共计二百多样。欧洲和美国博物馆珍藏有不少德化瓷雕艺人创作的作品,这些艺人分别是:何朝宗、何朝春、张寿山、林朝景、许财源、苏蕴玉、陈伟等人,其中名气最大的当数何朝宗。何朝宗瓷塑的佛像被世人视为珍宝。清代的《泉州府志》和《福建通志》分别有这样的记载:“何朝宗,不知何许人,或云祖籍德化,寓郡城,若陶瓷像,为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何朝宗,泉州人,或云籍德化寓居泉州,若陶瓷像,有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

何朝宗早期为宫庙泥塑各种神仙佛像,有扎实的塑像功底和丰富的经验。他将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表现技法运用到瓷塑中,利用当地优质的高岭土,综合使用捏、塑、雕、刻、刮、削、接、贴等技法,制作出精美的瓷塑,创造了何派瓷塑艺术。他非常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结合物体内在的运动,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完全基于线条的组织而描摹出物体的性格。这种线的要求是严格的,每一根线都符合造型传神的要求,每一根线都充满了韵律美”。

何朝宗先生创作的《渡海观音》,被国际友人誉为“东方美神”、“东方的维纳斯”,已成为德化后世瓷塑的范本。这件作品,“人物神态之沉静安详、若有所思的静,与衣衫飘荡、海浪翻滚的动产生了艺术性极强的动静对比:表情的静隐示人物的大智慧、大胸怀和处事有把握的心理;海浪的动隐示人物行动的迅疾和世态的恶劣”。

佛像,在中国,从最初为传播宗教服务的工具,逐渐成为雕塑艺术的一个类别。在中国,佛像,成为了艺术品,并且是一种传统艺术,历代热衷雕塑艺术的艺人们为之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我是德化瓷塑艺术的新生代,因为崇拜何朝宗先生,而开始学习塑佛像,我一直在仿何朝宗先生的作品,从中悟得不少道理:其一,从事艺术创作,需要有文化底蕴。比如塑佛像,如果你不懂佛教文化,不了解你所需塑造的人物,则塑造不出活在佛教文化中的佛像。何朝宗先生的观音塑像能 “天下共宝之”,是因为他读懂了佛文化,读懂了观音的内心世界。其二,艺术创作不能亦步亦趋,要与自己的艺术追求相融合。比如佛像就从“雅利安人”的特征逐渐转化为“中国人”的特征,并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艺术。三、艺术要体现时代性。如佛像在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的特征(因为篇幅所限在此就不枚举)。作为德化瓷塑艺术的新生代,我将向前辈一样,为德化陶瓷雕塑艺术的继续辉煌而努力。

猜你喜欢

德化观音佛像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汉风古韵、观音祈福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德化窑白釉雕鹤鹿老人像
观音送子图
德化昆坂村:穷山沟变身红色旅游胜地
佛像面前的 菩萨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佛像面前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