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状态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8-11-28练锡平
练锡平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锦绣香江学校,广东 广州 511442)
笔者认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阳光快乐的学生”,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也是小学生心理能否健康的守护者。因此小学生能否确保身心健康成长,教师的心理的健康状态是前提,所以说只有教师心理状态优良,才能营造出健康的心理环境,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心态阳光的学生。
一、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
关于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网络上有三组数据:第一组数据为1999年4月初,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显示,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 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从分布态势上看,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其次是初中、高中。而城市教师心理障碍率高于乡村教师。小学女教师心理障碍率高于男教师。第二组数据是2003年底,《南京市中小学青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研究》课题组对南京市小学青年教师进行了抽样测试和调查,发现南京市青年教师的心身水平也不容乐观。接近四成的人感到经常不舒服,18.5%的人经常失眠。三分之二的青年教师经常有“紧张”、“焦虑”、“烦恼”、“忧郁”等情绪。第三组数据是吉林省汪清县所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调查发现:近半数的教师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相应的多少出现一些的问题,健康指数分别是:22.13%的教师表现为轻度症状,2.19%的教师表现为偏重症状,1.23%的教师表现为严重症状,需要进行心理治疗。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的总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不高,尤其在生理、心理和环境这些领域的生活质量较差。这些数据中,有的数据是几年前的调查结果,而随着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加上新生一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认识的不断深入,导致教育的要求也空前高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透过数据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小学教师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自卑心理严重。比如小学教师认为自己与公务员或私企人员、商业人员比,收入差距很大,在维持家庭生活方面,囊中羞涩,甚至后悔当教师;二是焦虑水平偏高。特别是实行绩效工资以来,各个地方教育部门,为了促进教师专业的优质发展,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竞争上岗聘任制,教师面临更多的考验,部分教师担心“下岗”, 焦虑心理还呈升趋势;三是社会高期望形成的心理压力强。社会对于教师行为的高期望值和高标准要求,是近年来教师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教师同什么人交往、怎样交往及交往过程中的行为,时时刻刻处在周围人的有形和无形的监视之中。因此,教师总是努力成为模范公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文明礼貌,为人表率。教师一时的行为闪失往往会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社会道德要求对于教师的双重标准致使教师必须处处留心,尽量做得尽善尽美,从而加重了心理压力。
事实上,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教师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的心理反应,也就是说,教师的职业压力是造成教师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
二、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原因的形成
造成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的原因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付出与收入矛盾,导致的心理失衡
随着国家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也越来越重视,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老师的培养下,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颇有教育情怀的当代家长——自己是当年寒窗苦读脱贫致富人,骨子里会认为:只有好学校、好成绩,才能能成就好人生,这是永远成立的真理。所以面对家长的高要求、学校的高标准、社会的高期待,老师们只能努力工作,全情投入。备课、上课、改作业、培优辅差等,自身的学习任务,各种活动,还要应付校级以上的各类评估,特别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这些都需要每一个老师真心的付出,而且这些付出都无法用时间来衡量,而这样的加班加点的付出,没有加班报酬体现,只有责任的奉献。有的老师调侃,让我经常奉献可以,但总不能一辈子奉献,教师是人而不是神,我们也有基本的物质需求。所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教师自然而然将自己的收入与社会其他行业的收入进行对比,很容易会产生心理失衡问题。例如:小林是一位刚毕业三年的小学年青教师,谈了多年的女朋友也到了成家立室的阶段,但以小林目前的收入,很难支撑买房的能力。而小林的同学在一所设计公司上班,两年的工作就买了车,交了房子的首付。小林感叹,教师这个职业,自己是继续坚守还是离开?这样的心理失衡在当下一二线城市的年青教师中尤其突出。
(二)不断更新的教育观念,带来的学习心理压力
曾有一位48岁的小学女教师接受心理咨询时说:“我觉得自己难于跟上当前的教育发展,难于适应当下的教育改革潮流,一会新教学模式实验、一会电子书包实验班、一会又什么新技术新媒体的运用、一会还学科成绩抽测检查…”本以为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足于应付,可没想到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让我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理念,并付诸实践。每次面对这些培训,都倍感压力,无法入眠,从而引发了心身健康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正面临着重大的改革,这不但在教育的政策、法律法规层面的完善,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引领和实践,而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和思考问题。面对教育对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思维角度审视问题。教育内容的全面性,要求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教育目标的发展性,要求教师有更新知识的意识,有承担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和方法。所以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年长的教师,都要面对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理念变革和知识更新,传统的经验一定会受到新理念的冲击,方法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更新。因此身为传教、授业、解惑的教师,学会适应这种变革的心理调适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三)家长、社会高期望,带来的心理痛苦
家长及至整个社会对于教师行为的高期望值和高要求,给教师带来的心理沉重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曾经被家长拿来“教训”老师,原因很简单,孩子在学校屡犯错误,家长被请到学校要求配合教育,然而家长却说,他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教育问题都是老师的责任,这么可怜的理念,对老师来说,除了无奈与沉重,还能如何言表?所以有“好事之徒”的教师在网上发贴,“学校和家长要知道:有些教育,老师确实无能为力!”的呐喊。
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学生品德的形成主要受学生本身所处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因为,一方面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的学识如何转化成学生的知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可以得到多大的发展等,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认知结构,智力发展平、努力学习的程度、学习方法的运用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与不良的社会、家庭影响出现负面效应因素。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成才的过程中,常常会有局部的挫败感,然而教师的用心良苦,非但得不到应该有的认可,反而成了家长及社会指责为“无能”,从而导致了教师痛苦的心理压力。
三、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阳光快乐的学生;没有优秀教师的品质,就无法感化、影响学生。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项现实而重要的系统工程,必须到足够的重视。
(一)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环境,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习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而全国优秀班主任高金英老师也曾说过:“人生五大幸事是:出生时遇到好父母,上学时遇到好老师,工作时遇到好师傅,成家时遇到好伴侣,晚年时遇到好子女。”一位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的,但要培养一名好老师也非易事,这需要每一位教师对职业的坚守和认同。同时,国家政府部门要努力营造尊师重教,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氛围,特别是制定政策法规,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方面花大力气。真正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认可、生活上保障、精神上富足。另外,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让优秀人才愿意做老师,优秀教师愿意坚守伟大的教育事业岗位。只有这样,当教师的心理需要得到了社会的呵护和慰藉,职业地位受到国家重视、社会认可、家长尊重的氛围里,真正找到职业的认同感。
(二)完善学校关心慰问制度,提升教师的归宿和价值追求
学校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一是工会组织要制定计划和要求,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让教师的紧张的工作情绪通过活动得到宣泄。二是要制定相关的教师关心慰问制度,确保教师自己、家庭主要成员生病时,得到学校的关心,哪怕是一个果篮,或一点心意,都能让教师感受在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这种和谐的人际氛围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三要制定学校领导与教师定期谈话制度,学校领导要尊重教师的付出,理解教师的苦衷,切实解决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公平公正安排人事工作,适当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通过教师谈话制度,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第四是要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将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与教师的工作考核紧密结合。第五是定期开设教师心理辅导课,让教师学习心理调适的方法,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自己,提高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及时化解心理冲突。通过培养教师广泛的生活兴趣,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教师健康的情绪体验,形成稳定的工作热情,这样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动力也会越来越足。
(三)自觉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心理适应能力
教育的信仰需要自己去建立,而职业的幸福需要自已去体验。教师一方面渴望国家重视,职业地位得到法律维护,也希望社会认同,但在渴望外因改变的同时,也关注自身的改变。如何改变呢?一是改变知识结构,二是改变教育观念,三是改变教育行为。
教师经常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那么难教?究其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自己的学识不够丰富,语言陈腐,索然寡味,与今天的学生形成了深深的代沟。另一方面是教师不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学生在今天高速发达的信息媒体海洋里遨游,获取的知识非常丰富,我们常说教学生一滴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如果不学习,改变知识结构、不更新观念的话,如何指导学生向前发展?
教育的心态常常会影响教师的心情,左右我们的行动。所以,我们需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的困难和生活的磨难。什么是“积极心态?”具有积极的心态,就能够接受现实,哪怕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依然以乐观的精神和自信的态度去应对适应。所以,虽然你自动选择了平凡的教师职业,但不等于选择平庸,教师就是在平凡中追求价值。教师要把学生的成长、改变转变成为自己工作的成就感,激励自己去担当,心情愿为此付出。当困惑与迷茫时,不妨自问,从教以来,自己收获的快乐是什么?是富裕和荣耀?还是责任与奉献?如果确认自己仍要坚守伟大的教育事业,除了不忘初心,还要再次规划未来,确立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与追求目标,通过自我定位、自我规划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