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顶撞老师的一点看法
2018-11-28邹春卉
邹春卉
(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和学校,吉林 梅河口135000)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发生“学生顶撞老师”情境。而且这种现象比以往教学中出现的频率增多了,有因为受委屈和老师顶嘴的;也有不赞同老师观点,向老师提意见的;甚至还有认为老师不讲民主的。如果学生是因为这些情况而向老师提意见或跟老师“顶嘴”的,我看不但不是坏事,而且是好事,因为这正是学生独立意识强的表现。那么我们怎样去看待这个问题呢,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下面我对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看法:
独立意识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需求和习惯。独立意识是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和杠杆。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独立意识对人生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我们不能扼杀学生的独立意识,要认识到独立意识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独立意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人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思维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不同的实践活动,会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反过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果指导下的实践,则产生不同的活动结果。人的创新过程就在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不断循环往复过程中,相互促进,从而使智力得以不断发展和思维空间不断开阔的过程。
第二,独立意识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独立是相对于“受制”和“依赖”而言的。一个总是依赖父母、依赖老师,依赖他人的人,其生存能力也是值得怀疑的。一个独立意识很强的人,他不但有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收获自己的劳动果实的信心和决心,而且有直面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能力。当他面对生存困境时,这种信心和决心,这种勇气和能力,将激发他的各种潜能,有可能把一次次危机转化成机遇,从而使他在竞争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独立意识贵在独立,重在思维。没有思维的意识是低级的“下意识”、“潜意识”。离开思维,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增强都是不可思议的。而离开了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增强,独立自然也就不可能了。没有独立意识,怎有创新,没有思维,则不能成人;没有理想,谈什么成才?
其次,要分析“顶撞”的具体情况。
有这么两个例子:
一名男生上课讲话,老师点名提醒多次,可他仍讲个不停。老师请他站到教室后面,他非但不理,还在课堂上大喊大叫,说老师侵犯了他的自由权利。有的学生不光顶嘴,而且得理不饶人。一次,一位班主任正给学生上课,突然一名女生叫了起来。可能是看走了眼,她批评了女生后面的男生,不该拽别人辫子。男生大嚷着:“老师,你冤枉我了!”因不想耽误上课,她几次要求该生下课再说,可对方不依不饶。后来,这位班主任向他道了歉,可家长还是吵到了校长那里。
老师讲课时,学生在课堂上讲话,而且老师多次劝阻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学生理应受到学校纪律的处罚,否则,教师就无法正常进行教学。这根本谈不上所谓“侵犯学生自由权利”的问题,因为权利是与义务相对应,自由是以不侵害他人利益为前提的。你要享有你的权利,就必须履行你应尽的义务,你要享有你的受教育权,你必须履行遵守课堂纪律的义务。你在课堂上讲话,影响其他同学听课,就是侵犯别人的受教育权,你的行为超越了你自由权的界限,是学校纪律所不能允许的。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邓小平曾经提出:“使我们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遵纪守法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从小养成不遵守纪律的习惯,将来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固然,教师是应该“为人师表”的。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当然,不论你的学多高,都有不足之处,不论你的德多高,也都有欠缺之点。教师也是人,“人非神明,岂能无过”?难道因为教师有不足之处,就不足为师,有欠缺之点就不足为范?这个道理,家长要明白,学生要明白,教师自己也要明白。因此,教师一方面要认工作,尽量少犯错误,克服所能克服的缺点,一旦在工作中出现了缺点、错误,及时向学生作自我检讨。这不但不影响你在学生中的威信,而且给学生起了一个工作严谨、认真的表率作用。你要是这样做了,学生就没有与你“顶撞”的机会了。另一方面,正确对待学生的缺点错误。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当然,平等不是等同,不是把你的言行举止降低到学生的水准,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以及你德才的威信,把学生的言行举止提高到应有的水准。平等了,学生才能与你交友,交友了才会与你交心。师生交心了,自然就加深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相互促进。这就叫“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