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设计
2018-11-28许倩
许 倩
(湖北省孝感市祝站镇中心小学,湖北 孝感 432016)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写课题
2、(板书课题,“崛起”的“崛”,强调重点)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
“崛起”是什么意思?(兴起)
什么是“中华崛起”?还能换个词语说说吗?
C.周恩来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小小年纪的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呢?
引导学生找到答案——中华不振。
3、检查生字新词
(帝国主义租界耀武扬威衣衫褴褛铿锵有力惩处)
三、品读重点,读中悟写
1、品读第七段,重点体会“背”“闯”两字和街道描写。
2、品读第八自然段。重点体会“妇女含冤,申辩无门”让学生通过对比的写作方法了解到中华不振,人民受屈辱的过程。
3、延伸(让学生发散思维,达到情感共鸣)
(1)请同学们端起课本,认真读第八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听了刚才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
(4)假如当时在现场,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5)自由读,引读
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朗读,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吧!(自由读)
师:刚才大家绘声绘色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一张张愤怒的脸,一张张伤心的脸,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读)
此时,你想对这些人说些什么?(畅所欲言,谈自己的体会)
4.通过大家说的,我感受到你已经义愤填膺了,围观的中国人这么多,他们有怎样的表现?(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5.引导学生从“紧握”“惩处”中再次感受中华不振。!
6、补充资料:
例: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1)读后你想说些什么?(生说)
(2)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华不振)
(3)这是伯父讲到的“中华不振”啊!少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出示伯父的话)
四、读写迁移,以写促读
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
因为周恩来想到了这些,所以他决心拯救这个苦难深重的旧中国,立志——(指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几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课题
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课题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