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说“闲笔”(上)

2018-11-28毛荣富

作文新天地 2018年17期
关键词:闲笔名作荷塘月色

◎毛荣富

刘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这句话是说文中不应有多余的字句,文字要达到高度精练。但是,我们在读许多名作时,往往发现一些看似与文本中心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文字,它们大可以删减,实质上却是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就是所谓“闲笔”,而闲笔自有其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就写作的理想说,一句话该有一句话的必要和效果。若是可有可无的话,就不必写。要判定某一句话是否可有可无,不妨就从必要和效果着眼。”这句话说得极是,如果从必要和效果着眼,我们就可发现名作中的“闲笔”实际上并不等于废话,可谓闲笔不闲。

有一个例子。周作人写的《乌篷船》一文,其中有一句:

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麻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吧?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舷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

以前,我觉得这段文字破折号后面“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吧?”是多余的,可以删去。后经仔细品味,其实有用。——它一下子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况且这篇散文本身就是书信体的。朋友的情谊往往就在这样一句“闲话”之中得以表现的,如果句句话都是直奔主题的话,既少了情趣,又显得不近人情。仅此一笔,即表现出和朋友亲密的关系。

孙犁的《荷花淀》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妇女成长为抗日战士的故事。在写到她们寻夫未遇时,宕开来一笔,描写中午的白洋淀风光: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这处景物描写看似“闲笔”,却有两个作用:一、衬托了以水生嫂等寻夫未遇的失望、落寞心情;二、就是这处景物描写使小说行文节奏舒缓,与接下来的紧张气氛相映衬,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此乃“一弛”也。

名篇《荷塘月色》里的闲笔更多。让我们来看一下。如: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都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古人谓之曰“闲笔”。闲者,与正事无关也。这些句子看似与“荷塘”“月色”皆无关,实则别有他用,很值得细读。我曾上过一堂公开课,让同学们专门学习《荷塘月色》中的“闲笔”。——想不到这堂课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他们还从来不曾从这个视角来学习课文。我问大家,《荷塘月色》里的这么多的“闲笔”能否删去?怎样理解它们?它们有何作用,有怎样的魅力?

课堂上,同学们的讨论很是热烈。尤其是对文章结尾一句“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大家讨论分析得尤为到位。他们说,此句看似稀松平常,但仔细分析后发现,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实在是一处生花妙笔。

第一,说明作者夜游荷塘时间之长。一般说来,丈夫夜深未归,作为妻子是不会轻易“睡熟的”,但文中妻子确确实实是“睡熟”并且已是“睡熟好久了”,这一笔,说明作为丈夫的“我”独处月下、完全陶醉在美景之中,夜深了仍未回,连久等丈夫归家的妻子都“睡熟好久了”,这就很自然地让人想到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为了平复心情,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第二,说明妻对“我”为排遣不宁静的烦闷心绪、外出散步已是习以为常了。“我”处于苦闷、寂寞的精神状态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否则妻对“我”的夜深未归不会以为常,也不会“睡熟好久了”。

第三,这一“闲笔”,照应了文章开头“妻抱着闰儿,迷迷糊糊哼着眠歌”的描写,有首尾呼应之效。

文中其他几句闲笔,同学们经过玩味,也都感到它们虽与“正事”无甚关系,但也各有各的作用。有了它们,文章才算是完美的。

猜你喜欢

闲笔名作荷塘月色
《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贺词选登
荷塘月色
饭后闲笔组诗
《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贺词选登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前边的几句话
微趣图
西山闲笔
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