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路径
2018-11-28张啟发
张啟发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阶段,在经历过西方马克思主义危机之后,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保障。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渐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为指导中国不断前行的力量。
一.文化意识的自觉
文化意识的自觉,为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提供条件。“文化自觉”就是是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以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取得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中华民族基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境域作了理论思考、精神追求和实践探索。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是天然适合中国的,而必须是中国化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符合实际的。西学东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但本质上却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内联性,人化本质的汇通和中国强大的文化底蕴的基奠。另外这种内联性所表现的中国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愿赞同,本质上就是中国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觉。
首先西学东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被介绍到了中国,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成为可能,此时主要以传教士为主,拥有不同背景的传教士即使目标不同,但是在传播西方文化的过程中零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使得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介绍不够完善和准确,也没有明确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开来,并在中国接受鉴别和检验,经过“全盘西化”和“全盘中化”两股力量的较量,使得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自觉地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次是中西人化本质的汇通。从人本身来看,人除了是一种类存在而外,还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文化在其本意上而言是以文化之,本质上就是化人,文化就是人化。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当谈及类存在的人的时候,我们所言人的社会属性,并借此属性创造一个“文化世界”,人生活在有意义的世界、精神的世界中。卡西尔认为,人并不像动物那样只能被动的接受直接给予的“事实”,而是能够发明、运用各种“符号”,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理想”、“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是中华民族追求“理想”和“可能性”的过程,并且别不断试图超越趋向“理想”。正是因为中国文化的自觉和中华民族的自觉,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中国化,并在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历史连续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同一性,结合中国人的生命体验,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实现中国化的实践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中国文化的因素,而中国文化同样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因素,正是基于二者对于人化的理解,使得中国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表现为理论自觉。从这方面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扎根,就是其实践本性与中国人的实践智慧互通互容,并具有内在统一性。
再次是中国文化底蕴的基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人们往往联想到马哲在中国化的运用,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任何一种哲学、一种文化都带有强烈的地域性、民族性。事实上,这个方面指向更深层次就是马哲中国化的文化底蕴,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中国意蕴,含有中国“元素”,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方式、价值理念,精神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中国化就不能摆脱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传统,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维结构,“天”、“人”对应了形上、形下,“合一”就指天人上下的内外互融、浑然一体。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能迅速传播开来,还与中国为自身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除了哲学上、思想上的切合性而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底蕴还体现了一种文化、文明的连续性。
二.文化制度的自信
文化制度的自信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中国化。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力强大,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而反观中国历朝历代,凡其朝代繁荣昌盛,必定是其文化繁荣的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力的确走向了世界前列,不仅带给中华民族优厚的物质文化生活,更改变了中华民族在世界行列中地位化话语权力的转变。我们越发认为不管时代怎么变化,哲学作为时代的精华和核心,其本质不会改变,我们越发认为先人智慧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彰显了强大的“和而不同”的会通观。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化”中国,本质上是中国文化制度自信的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着民族复兴的文化基础,使得中国文化有选择性地吸收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运用,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始终以民族复兴作为第一要务,而民族复兴的核心是文化的复兴。马克思主义本身对于中国而言是“舶来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民族复兴相结合,必然会生产出“时代之精华”。今天我们又重提民族振兴的问题,是因为国情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现阶段就是要自身的崛起,有意识的探究中国的未来,践行中华文化的自主性。国家需要自主性,同样文化也需要自身的自主性,中华文化也要实现文化生命的自我主宰。我们今天更加强调中国的传统文化,回到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我们需要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中国化,根本与中国民族复兴的内在需求相一致而作出的选择。而这又是因为中国文化自度的强大生命力所赋予我们时代的自信,同时也给予中国有选择性地吸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能力。另一方面,“和而不同”的会通观彰显了中国文化制度的自信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二者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之间的会通。某种意义上可以借助现代的思想资源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三者的结合,会通文化视域之中的中、西、马哲学,以中国文化的体悟观解读西方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寻找三者哲学会通的的自洽性。而中国文化中“和而不同”的会通观就是激活马克思主义哲学锁钥。在中西马三哲学的汇通中,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得外来文化哲学释放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而中国文化的制度,规定了中国必然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这就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划定了边界。由此而言,中国文化制度在吸收外来文化,以便为我所用的基础上彰显出制度的优越性,而那些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文化哲学也将“融合”在强大的中华文明当中。
三.文化观念的自由
文化观念的自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终归宿。观念的自由是文化发展的丰富性提供了条件。文化是发展着的文化,文化本身也具有民族语地域的因素,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就在于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要发展,核心就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正因为如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的滋养。历史上任何一个强大的时期,必定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也是文化自由发展的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近一个世纪的繁荣发展,已经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哲学形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内在的包容性所赋予的自由状态。这种文化自由的意识释放了文化的生命力,而任何一种文化想要不断激发活力,追求文化自由则是一条最有效路径。然而这并不是说,追求绝对的文化自由。正如此前所言,各民族文化都有其文化的自主性和优越性。文化的强大就是以“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丰富和发展文化。如果说追求文化观念的绝对自由,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回重回“全盘西化”或是“全盘中化”的老路。从这个意义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同样需要遵守“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准则,而这本质上就是文化观念本身的自由,亦即寻求文化身份的认同。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坚持中国实际的前提下,注重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合,不仅需要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做研究,而且还需要从西方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做研究,以此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余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遵循了从“文化自觉”,再提升为“文化自信”,最终通达文化观念的自由的逻辑路径。从最初寻求文化意识自觉性以获取传播的条件,到其逐渐彰显生命力的过程中,中西文化哲学的交融必需坚守的文化自信。再到最后对自由的文化观念的追求,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发展自成逻辑。作为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的发展路径必须是“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唯其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在强调复兴中国文化、保持文化自信的同时,并非完全抛弃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更加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产生面向时代的,更加先进的理论成果,为我们社会主义更好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