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镇江唐朝诗学家殷璠选诗理念研究

2018-11-28刘雨婷刘芷珊

文学教育 2018年35期
关键词:古体诗王昌龄诗作

刘雨婷 黄 敏 刘芷珊

殷璠,镇江丹阳人,唐代著名诗学家。开元天宝年间,殷璠编纂《河岳英灵集》,坦言“常愿删略群才,赞圣朝之美”,使之成为现存唐人选唐诗中的精品,其原因在于集中所体现的殷璠的成熟的选诗理念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独具一格。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河岳英灵集》中所选录诗歌进行分析探究殷璠选诗理念的独特性,并从主、客观方面寻求其独特性形成的原因,由此揭示其对于镇江文化、诗歌理论发展以及唐人创作的重要意义。

一.殷璠的独特选诗理念

诗歌体式上尊崇古体,强调韵律的创造要按表现内容的需要。《集论》中,殷璠就提出“既闲新声,复晓古体”的宗旨。首先,诗歌整体数量上,共收录228首诗作中近体诗56首,而古体诗却有172首,约占总数的75%。其次,所选诗人数量上,共选取盛唐25位诗人的诗作,其中古体诗在单个诗人的诗作中超半数以上的有19人,其中所选6位诗人的诗作全为古体诗。最后,入选诗作数量排前三的诗人即王昌龄、王维及常建,共入选古体诗59首,超全书诗歌总量1/4。显而易见,殷璠偏爱古体诗,吻合《集论》中的宗旨。但是,殷璠尊崇古体诗,并非完全排除声律之美,而是强调诗歌韵律的创造要从实际内容的表达上出发,根据表达内容的不同赋予其不同的韵律,即“词与调合”,继而形成内容与声律妙合无垠的“雅调”,如孟浩然的“半遵雅调”,祖咏的“调颇凌俗”,甚至在评论刘眘虚时称赞其“顷东南高唱者数人,然声律宛态,无出其右。”

诗歌内容上要求充实或有寄托,推崇直抒胸臆、表现慷慨的豪迈之情或具有意味深远、表现曲折的构思方式的诗歌。一方面,《河岳英灵集》中,抒发济世报国之志、慷慨豪迈之情的诗作入选最多,以边塞诗和感兴诗为主。另一方面,《河岳英灵集》中较为鲜明的是蕴含隐逸之志的山水田园诗,以婉转曲折方式传达积极入世精神,表面淡然却意味深远。当诗人们空有抱负,郁郁不得志之时,退隐之思的产生是意料之中的。所以常建追求“有时荷锄犁,旷野自耕耘”,陶翰坚守“闲居恋秋色,偃卧含贞坚”。可以说,寄托隐逸之志的山水田园诗是种不满报国无望的婉转表达方式。

二.殷璠独特选诗理念的成因

殷璠选诗理念之所以能在“唐人选唐诗”中独树一帜,是因为他的审美理念是“兼容并蓄”的,即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盛唐的诗人诗作,体现豁达态度与开放胸襟。诗歌体式方面,推崇古体诗的同时对近体诗也给予关注,选取立意独特而深刻的近体诗。如王维五绝《赠刘蓝田》中的“讵肯无公事,烦君问是非”不再是“词秀调雅,意新理惬”,而是以委婉语句控诉百姓赋税之重,表达对平民的怜悯之情。诗歌内容方面,慷慨豪迈的边塞诗和感兴诗占据大多数的同时并未忽略蕴含隐逸之志的山水田园诗。两者相辅相成,推动盛唐诗歌攀登上顶峰。诗歌艺术风格方面,推崇能兼容风骚两者之长者,以王昌龄、储光羲为代表,让诗歌呈现和谐状态,品之韵味无穷。此外,常建和李白各自代表的“风”与“骚”的诗作数量上不相上下,必定也是一番思量。由此看来,《河岳英灵集》中的兼容并蓄,而非固执己见是殷璠独特选诗理念中的关键。

但殷璠“兼容并蓄”选诗理念的形成必定离不开其自身的努力及外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客观上看,首先,殷璠自身较高的文学素养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宋代卢宪《嘉定镇江县志》有载:“殷璠,丹阳人,处士,有诗名”。晚唐诗人吴融在《过丹阳》中注曰“殷文学于此集《英灵》。”其中“处士”表明殷璠科举出身,“殷文学”表明殷璠曾任文官即文学,由此体现殷璠较高的文学素养。其次,坎坷的仕途之路让殷璠采取“不以官职定成就”的做法。傅璇琮先生曾说殷璠“系一个从八品下的品味地位的小官……很快就辞去此品位极低的官职,长期归隐”。而殷璠在选诗时坚持“如名不副实,才不合道,纵权压梁、窦,终无取焉”除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更重要的是对给予仕途坎坷之士同情,认可其诗歌价值,所以在评价常建时感慨“高才无贵士”。最后,活跃的文人交往活动扩大选诗范围,囊括盛唐大多数具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一部分是与殷璠直接接触的诗人,如润州即丹阳同乡储光羲、开元之际在润州有活动的王昌龄。王昌龄评语中“顷有太原王昌龄、鲁国储光羲,颇从厥游”便可证明殷璠与两人交往甚密。另一部分是殷璠通过储光羲、王昌龄有联系而间接交往的诗人,如储光羲好友高适、王昌龄挚友李白等。

从主观上看,前人及殷璠前期选诗理念的影响是关键的内在因素,为后来者提供范例,打好基础,最后呈现成熟的选诗理念。在前人选诗理念中,盛唐诗歌选本《玉台后集》和《国秀集》的影响较大。《玉台后集》为唐代李康成编选,“采梁萧子范迄唐张赴二百九人所著乐府歌诗六百七十首,以续陵编。”全集皆为艳诗,内容上以描写女子闺中生活为主,风格上明艳婉转,有吴越民歌的风味。但诗歌形式全为乐府诗,多五言四句,与殷璠多选五言且偏爱古体诗如出一辙,反映出当时尊崇古体诗的诗歌风尚。《国秀集》为唐诗芮挺章编选,楼颖在《序》中言“谴谪芜秽,登纳菁英,可被管弦者,都为一集”。全集诗歌形式以近体诗为主,约占四分之三;内容上大多是应制奉和,反映社会生活和矛盾;风格上以“风流婉丽”为标准,且并未入选李白、岑参等盛唐重要诗人。与殷璠推崇的诗作大相径庭,曾彦和在其跋中称“非璠之比”。但《国秀集》选取王之涣、王瀚等的未被殷璠所选的诗作,且《国秀集·序》中“事非适理,何贵于膏梁?”的理念符合殷璠“不以官职定成就”的看法。在殷璠前期选诗理念中,最为重要的是《丹阳集》,它是殷璠成熟的独特选诗理念的产生之地。《唐音癸签·卷三十》中曾提“开元中,丹阳进士殷瑶汇次润州包融……十八人诗,前各有评,一卷。”可见,《丹阳集》收录皆为润州籍诗人诗作,以储光羲诗作最多,其人擅写山水田园诗,其诗以五古为主,最后入选《河岳英灵集》,被称赞其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因此在《丹阳集》中我们可见殷璠独特选诗理念的雏形。

三.殷璠独特选诗理念的意义

深入发掘镇江隐藏的文人文化,丰富镇江文化内涵,使其具有“兼容并蓄”的审美精神。首先,作为镇江丹阳人的殷璠在镇江编选诗集《河岳英灵集》,且他与储光羲、王昌龄的文人交往活动大部分也在镇江,使得镇江在无形之中成为唐代开元天宝年间重要的文人文化交流中心,这对镇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文人文化财富。其次,王昌龄和储光羲的诗作最符合殷璠的选诗理念,且殷璠自觉认同和推崇两人诗风,使其具有“润州色彩”,《河岳英灵集》也被人认为其实质是一本“润州版”的或“王昌龄派”的开天诗选。最后,殷璠的选诗理念具有“兼容并蓄”的特性,在选诗时做到“不以官职定成就”,可谓包容万物又坚守独立性、批评性。而镇江自古以来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渡口,东西南北文化交流密切,赋予其得天独厚的良好位置,我想这必定离不开其内在蕴含着的具有包容性的文化精神,在审美特征上与殷璠的“兼容并蓄”的诗选理念有相似之处。

推动中国诗歌理论的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殷璠选诗理念准确概括盛唐时代诗歌发展过程,《集序》中有“武德初,微波尚在……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说明诗歌的“声律风骨”在唐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从武德初呈现的式微状态经过贞观、景云两个时期的创新发展最终在开元十五年后呈现完美状态。而殷璠的独特选诗理念就是盛唐诗歌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的总结性产物。另一方面,殷璠选诗理念作为诗歌理论发展过程的标志性成果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后世诗选家所模仿推崇,如元结的《箧中集》。它距离《河岳英灵集》仅六年时间左右,诗歌理念相同之处最多。集中共选七人二十四首诗皆为古体诗,更在《序》中感慨“风雅不兴……且以流易为辞,不知丧于雅正”可见他反对被声律所限的诗歌,推崇的“雅正”与殷璠推崇的“风骨”有相通之处,对殷璠的选诗理念有继承发展的意义。

全方位展现盛唐诗歌气势磅礴的发展风貌,客观上给唐人诗歌创作树立标准,引导并激励人们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进努力。在《河岳英灵集》中,入选的二十四人中十二人是优秀诗人,六人为著名诗人。选作大部分皆能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及政治状态,全方面展现盛唐磅礴大气、包容万象的时代风貌,尤以王昌龄的边塞诗和王维的田园诗最为明显。同时因为殷璠在选人选诗时的精准恰当促进其选诗理念独特性的形成,所以晚唐诗人吴融才会称赞殷璠“藻鉴难逢耻后生”。从初唐到盛唐,诗歌创作一直在进行的工作是克服齐梁诗风带来的负面影响即过度偏重音律,而殷璠选诗理念的提出则标志了这项艰巨任务的基本完成,所以集中入选的作品年限基本都在开元十五年前后。正是这些作品引导盛唐诗歌朝积极向上的健康方向发展,并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经久不衰至今为人称赞。

综上所述,《河岳英灵集》中所体现出的选诗理念具有“兼容并蓄”的审美独特性,由此奠定殷璠唐代著名诗学家的地位,而较高的文学素养、坎坷的仕途之路、活跃的文人交往以及前人与自己前期的诗歌理念都对其产生深远影响,并对深入发掘镇江的文人文化、承上启下中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以及给唐人诗歌创作树立标准、引导诗歌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进努力都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古体诗王昌龄诗作
天台山观景(古体诗)
出塞①二首(其一)
接连被贬的“九品”芝麻官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爱国情怀永流传
“大美罗平”全国古体诗词大赛获奖作品
现当代文学不承认古体诗词与文化失语症之关系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古体诗词确实是无用之用有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