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态文学作品的认识与讨论
2018-11-28张曼婷张兴春
张曼婷 张兴春
生态文学,是一种反映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文学。与其他文学作品类似,它反应的也是人类社会中的社会现实与存在的问题,能够引起人们的反思,改变人们的观念,甚至引发人们的行动。区别于其他文学来说,生态文学更强调了生态环境方面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更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较为鲜明的严谨性。
作为文学的一种,生态文学同样拥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具备较强的可读性。这是与其他大多数较为专业、严谨的自然科学类作品相区别的地方。得益于此,生态文学往往比其他专业的生态著作拥有更广泛的受众,能够激起更大范围内的反响。
由此可见,我们不得不说生态文学是引起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的重要因素。
接下来,本文将以《寂静的春天》为例,从生态文学的特点、带来的影响这几个方面探讨对生态文学的认识。
一.生态文学的特点
1.提出问题
比起使用间接而含蓄的方式而言,生态文学似乎更加坦诚,常常能够直接讲述出社会现存的问题,譬如:农药的过量使用、农药的残留、毒素的累积,等等。这可能与其创作目的存在关联。如果想要以最快的速度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那么直接了当的提出问题无疑是最有效果和效率的。同样的,当一个存在的、严重的问题被提出以后,作者存在的隐忧,以及后续一系列对现状的批判、现存问题的探究以及解决方案的提出才会更具有合理性与意义。
在《寂静的春天》中,就不乏这样的问题提出。
“……我没听说过有哪个地方遭遇了上述所有的灾难,但是其中每一种都确确实实发生过,有很多地方已饱受其中多种灾难的折磨。几乎是在我们毫无觉察的情况下,恐惧已降临到我们头上。”
“清水湖的故事提出了一个公众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防治害虫而使用对生理过程具有如此强烈影响的药物,尤其是当这种防治措施需要将药物直接投放到水体时,这样做是否明智或可取?”
“我们在此所关注的问题一直是被忽视的,也就是:当有毒的化学药物,……”
2.循循善诱的语言
环境问题,尤其是环境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一般人往往对该领域一无所知,因此,循循善诱的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抛开大量专业用词用句的堆砌,生态文学除却文学本身的形象生动语言外,还更多一份循循善诱的特点,从而实现对人们思维的引导,促使人们能够发现问题。
在这里,本文将引用《寂静的春天》的例子来证实这一特点。
“我们难道是被什么迷住了心窍?……为什么我们要容忍带微弱毒性的食物?为什么我们要在无趣的环境里安家?为什么我们要与并无大危害的昆虫打交道?……”
3.鲜明理性的态度
生态文学作品的作者,往往有其鲜明的立场和态度。比如《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蕾切尔,她就明确地反对化学药品等的大面积无计划滥用。这样鲜明的立场与态度,对于引导人们的环保行为是相当有帮助的。在此,我们引用书中这样一段话:
“我不是主张绝对禁止使用化学杀虫剂。但是,把这些有毒的、对生物具有杀伤力的化学药物随便借给一些人,而这些人对其杀伤力基本或毫不知情,这是我坚决反对的。”
同时,科普类生态文学往往与自然科学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也就导致了它比起长于叙事抒情的一般小说、喜剧等而言,更具有理性的色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是在用一种冷静的态度叙事,并试图采用事实引导读者,而不仅仅是大规模情感上的煽动。
4.大量的事实依据
与小说这一虚构成分较多的文学作品相不同的是,生态文学往往能提供大量的事实例证,去佐证作者的观点。这样的事实依据为生态文学作品大大增加了可信度,换言之,更能使人信服。也有助于人们理解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环保行动和积极改变的迫在眉睫。在《寂静的春天》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特点。
在此我们仅举例几个书中的案例,以佐证这一观点:
“1959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华金河谷,有25名棉农突然发病,原因正是他们搬了装有处理过的棉籽的袋子。”
“1955年,啤酒花种植与象鼻虫。”
“西部鼠尾草改建成牧场的运动。”
不仅仅是《寂静的春天》,其他的生态文学作品也同样有这样的特点。比如《沙乡年鉴》这一本书的《好橡木》这一篇中,作者就曾运用了大量的真实历史事件,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丰富的生态描写
生态文学作品,必然与生态描写密不可分。《寂静的春天》的开篇,就是大量的生态环境描写:“……春天时,白色的花朵如云般飘浮在绿色的田野之上。到了秋天,橡树、枫树、桦树呈现出绚烂的色彩,在松树的映衬下,光彩闪耀。”
一方面突出了原始、和谐的生态环境的美妙,另一方面也反衬出了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的凄凉,引人扼腕叹息。
但不得不说的是,科普类生态文学的目的,可能更侧重于科普。比起生态小说,例如《狼图腾》、《无土时代》而言,其生态描写相对来说较少一些,更多的笔墨可能被用于事实的铺陈与观点的表达、论述。
生态描写中的佼佼者,恐怕还要算极其重视自然景观描写的印度生态文学,《罗摩衍那》就是其中的一个范例。但由于和本文探讨的科普类生态文学有一定区别,故不在此赘述、引用,仅作涉及。
6.逻辑与推理
生态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推理性。《寂静的春天》就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特点。一个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是为什么产生的,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都被作者交代得很清楚。其字句严谨缜密,不具有逻辑漏洞,因而更能使读者信服,结合前文所说的大量事实依据,使得生态文学作品更具备权威性。
“原始农业时期,农民几乎没有虫害问题。虫害问题是随着农业集约化而产生的,……这么做破坏了自然界固有的制衡……”
7.科普作用
生态文学作品,在详尽解释环境问题的产生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科普作用。就拿《寂静的春天》来说,通读全书,读者能够对化学药品(农药)、土壤的产生、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一定的病学原理产生认知与记忆。得益于文学作品语言的生动形象,使得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更加平易近人,能够更轻易地为读者所接受。因此,科普类生态文学作品的科普作用成为了它的一大特点。
譬如书中对氯代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以及土壤、水循环、动植物相互作用等的解释。
8.提出见解。
科普类生态文学,往往不仅局限于提出问题,也会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看法。《寂静的春天》中便有这样的例子。
“控制植物的最佳最经济的方法不是通过化学药物,而是靠其他植物。”
二.生态文学的影响
正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文学作品,能够唤醒人的人性;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些文学作品,能够唤醒人们的理性思考一样,生态文学作品也能够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
《寂静的春天》出版有以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轩然大波,推崇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后来,肯尼迪总统要求他的科学顾问对整个杀虫剂事件进行研究。1963年5月15日,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发布题为《农药的使用》调查报告,批评工业和联邦政府有关机构的做法。有人甚至评价,《寂静的春天》催生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诞生。而后,联合国甚至受到感召,召开了首脑会议,共同探讨环境问题。可以说,在这本书的影响下,人类文明逐步出现了巨大的转折,实现了一个巨大的进步。我们的思路得到了转变,将会选择一条更加持久、绿色的发展道路。
不仅仅是《寂静的春天》,所有的生态文学作品,都致力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正如本篇论文一开始所说,生态文学作品在唤醒人们环保意识,转变人们态度观念以及促进人们的行动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谁都不能否认生态文学对环保行为的贡献。未来,生态文学也将继续作为一颗明星,闪耀在环境保护这一片天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