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2018-11-28刘开勇
刘开勇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古井中学,江苏扬州 225261)
引 言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这既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但同时也是难点。当今的初中语文教育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功利化倾向,以帮助学生应对考试为主要目的,重视机械性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并没有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利用初中语文教学弘扬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传承意识与责任感是历史必然。因此,教师要担当起教育职责,推动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协同共进。
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则
语文学科在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思想意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这既给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创造了良好条件,也给教师的日常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要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教师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从横向角度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需要贯穿初中语文各个课型的教学之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专题教学等各种不同的课型,都应该涉及传统文化,并找准切入点渗透传统文化。从纵向角度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应该贯穿整个初中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应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除此之外,整体性原则还强调和其他学科密切配合,扩大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范围。第二,渗透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要做到润物无声和春风化雨,简单来说就是要采用科学教学方法,保证教学生动直观;渗透于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保证文化渗透持续性;合理设计语文活动,提高传统文化渗透的趣味性。通过这样的渗透能够净化初中生的心灵,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将传统文化意识和精神印在脑海。第三,适度性原则。这一原则强调的是摆正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流行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还需处理好文与道、语文学习与考试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协调好传统文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语文学习和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措施
(一)引领学生诵读经典,领略传统文化魅力
初中语文课程中包括大量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章,其中闪耀出的传统文化魅力可以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2]。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细细品味和把握经典篇章的精髓,领略这些文本当中传达出来的文化内涵。而想要理解篇章内涵和承载精神,诵读是第一要义,诵读并非只是简单地念出文字,而是边读边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教师也要提高对学生的诵读要求,教师需要在学生诵读时纠正其读音,解读文章背景知识,引领学生转换思维,带有情感诵读,从而体会文章的主旨思想。如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桃花源记》,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体会他笔下的桃源生活;教师让学生通过分组竞争方式诵读《核舟记》,感知王叔远精妙绝伦的技艺;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朗读《望岳》,感受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
(二)分析民风民俗材料,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古代开始人们依照各自的风俗习惯,把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延续到了今天,极大程度上充实了传统文化,并使之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以及风俗习惯是学生极感兴趣的内容。而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会有动力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探讨,在分析民风民俗材料的过程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可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切入点,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为了使学生体会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并从中了解民族文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成学习小组,收集和安塞腰鼓有关的民风民俗材料,也可以引入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与风俗,在对比当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认识,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合理利用古诗词,引领传统文化传承
初中阶段是连接小学与高中的纽带,这一阶段的语文学习既是对小学语文知识内容的补充,也是扎实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初中生担当着传承传统文化的职责,而古诗词是极为经典的传统文化代表,通过对古诗词内容的合理利用,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感知文化魅力,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传承文化的自觉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抓住古诗词教学的有利契机,让学生主动成为文化传承者。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理解全诗的含义以及主旨思想,鼓励学生总结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把思念亲人的情感挖掘出来,从而领略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
(四)推进现代技术教学,加快传统文化渗透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把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实现多元化归纳。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各个感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而言,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和切身感受,所以合理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达成传统文化渗透的目标至关重要。但是,教师一定要让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得到切实体现,避免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介绍岳阳楼的历史文化,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然后把本课的经典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醒目地呈现在屏幕之上,以起到震撼学生心灵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范仲淹的情感与精神,把学生代入浓郁的爱国氛围中,让学生走入传统文化殿堂。
(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发扬传统文化精神
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能够局限在课堂上,语文和生活不可分割,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课堂和课外进行深度整合,让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知识和学会思考,在第二课堂实践中获得能力与新感悟。在第二课堂上,教师要组织丰富多样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并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使其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主动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竞赛、成语故事大赛等活动,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此外,教师还可以将传统文化和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寓教于乐,从而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储备,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
结 语
中国传统文化凝结的是数千年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正是因为有了传统文化作为根本支撑,中华文明才能屹立不倒。初中语文教学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初中语文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的有利契机,引导学生主动和我国传统文化对话,提高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有效性,把学生培养成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拥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