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旅游视角下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振兴研究1
2018-11-28黄翅勤彭惠军曾文静
黄翅勤 彭惠军 曾文静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1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现状
1.1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作为我国农耕文明精粹和中华民族根基的传统村落是非物质文化产生、发展与存续的重要土壤[1]。中国几千年的农业实践孕育出了乡风民俗、村规民约、社会关系、工艺技巧、体育活动、戏曲舞蹈等类型丰富的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它们深深扎根于我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与村民的日常劳作、婚丧嫁娶、祭祖节庆等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从而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非物质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神内核与灵魂,是传统村落得以保存并不断发展的重要根基。
1.2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构成
非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人、环境与活动三大要素。就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而言,“人”是指继承了非物质文化基因的原住村民,他们是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传承表演的主体,是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保护与振兴的核心。“环境”是指传统村落中非物质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指传统村落中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总和,人文环境则是村落中人们出于生产生活需要所创造出的物质成果的总和。“活动”指传统村落中经过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逐渐形成并代代相传的文化活动,包括民俗、节庆、技艺、戏曲、传说等多种形式,是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灵魂与重要表现形式。
1.3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旅游开发现状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日益重视及游客需求的不断丰富化与多元化,许多传统村落加大了非物质文化的开发力度,不断探索与创新非物质文化的旅游利用模式,并形成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特色旅游品牌,如安徽宏村的《阿菊》实景演出、陕西袁家村的饮食文化、湖南江永普美村的女书文化等。但就整体而言,我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以下问题:
1.3.1 重视程度不够,开发利用度低 在“门票经济”驱动下许多传统村落开发者非常重视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而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价值挖掘及其保护传承工作未给与足够重视。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开发所需要的大量经费与长期投入亦让追求“短期效应”的开发商望而却步,不愿投资于非物质文化的旅游开发。
1.3.2 开发形式单一,产品吸引力差 博物馆展览是目前我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最普遍的开发形式,该模式不仅类型单一,而且静态式开发方无法形象而生动地展现非物质文化之美。尽管某些传统村落开发了节事活动、舞台表演、旅游商品等特色旅游产品或项目,但缺乏参与性、互动性的旅游产品无法对游客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1.3.3 村民参与不够,文化真实性弱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市,传统村落出现了“空心化”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不足的严峻局面。另一方面,开发商主导下的旅游商业开发让当地村民缺少足够的参与机会,这不仅让旅游产品的“文化真实性”荡然无存,更使得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丧失了群众基础。
2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树立农民的文化自信
政府对于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社会对于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关注、游客对于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产品的喜爱,以及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给传统村落所带来的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都将极大地树立农民的文化自信与地方自豪感[2],唤醒农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保护意识。
2.2 有利于助推旅游的产业兴旺
非物质文化是“乡愁”赖以生发与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以非物质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将提升乡村旅游的品位与品质。非物质文化的趣味性、互动性与参与性将提升游客满意度、延长旅游产业链、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从而助推乡村旅游的产业兴旺。
2.3 有利于加快城乡的融合发展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从经济收入、居住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同时,以非物质文化为桥梁、以旅游项目为载体的游客与村民间的互动交流能积极促进城乡居民间的相互了解与彼此尊重,从而实现人文层面的城乡融合发展。
3 基于非物质文化的传统村落旅游者怀旧需求
3.1 淳朴民风的怀旧
村民是非物质文化三大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也是传统村落游客怀旧需求的重要诉求对象。村民热情质朴且待人真诚,游客希望通过与村民的交流与交往来感受淳朴的民风、体验人际关系的简单纯粹,从而让他们暂时忘却城市中的人际关系的复杂与邻里关系的疏远。
3.2 原真氛围的怀旧
环境要素是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构成,它包括自然山水与有形建筑,能为游客营造一种原真的怀旧氛围。现代人们居住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森林中,对传统村落的生活环境有着怀旧或探究的心理,他们希望通过深度体验传统村落中的山水风景与古朴建筑来真切感受其原真氛围。
3.3 原态民俗的怀旧
民俗活动是非物质文化的灵魂,也是传统村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游客希望通过欣赏与参与传统村落的特色民俗活动来深切感受村落居民的原态生活与原汁文化,希望通过从那些似曾相识的历史与个人记忆画面中获得内心思乡情感的满足。
4 怀旧旅游视角下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策略
4.1 社区参与——留住原住村民
社区参与是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本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行为,它是发展乡村旅游与提高农民积极性的重要途径[3]。当地村民参与到旅游接待与服务中不仅能极大满足游客对于淳朴民风的怀旧需求,同时,能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热情,从而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保护与旅游产业振兴提供强大的群众基础与人力支持。
4.1.1 传承人保护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与传递者,更是传统村落活态开发与留住乡愁的重要依靠力量。对于传承人的保护,一方面,政府层面应通过法规或文件形式确认传承人的正式地位并给与其相应津贴;另一方面传统村落景区应通过高薪聘任和社区增权[4]的方式不仅从经济收入上保证传承人的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让传承人拥有强烈的归属感与责任感,从而让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传授与保护工作之中。
4.1.2 村民居住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前提是“人”即居住在村落中的村民居,而怀旧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依托也是原住村民,因为对于城市游客而言,村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怀旧的文化与一道乡愁的风景。因此,政府应投入资金对古村落进行修缮,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同时,旅游开发部门应为村民提供旅游相关的就业与发展机会,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让其安心地居住在村落之中。
4.1.3 村民就业 就业是传统村落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也是最能调动其积极性的重要方式。政府部门或旅游开发商除了为村民提供景区管理与服务方面的就业岗位外(如检票、保洁、保安等),更重要的是让村民成为非物质文化活动的主要从业者,让村民真正参与到旅游接待与服务过程之中。这样既能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同原住居民交流与感受淳朴民风的怀旧需求。
4.2 社区治理——留存古朴环境
氛围环境是非物质文化的显性构成要素与赖以生发的土壤。对传统村落进行自然与人文方面的综合治理一方面能极大地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另一方面,能从整体上营造古朴的文化环境与浓厚的乡愁意境,激发游客与村民的文化保护意识,从而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重要动力。
4.2.1 自然环境的整饬 苍翠群山与蜿蜒水系是“看得见水、忘得见水”乡愁意境的重要构成。政府与景区应对村落周边山体与内部水系进行科学规划与系统建设,通过植树造林、疏通河道、营造景观小品等方式美化村落的自然环境,根据最大游客量设计合理的景观廊道与游览路径,并加强山水景点旁的护坡、护栏、垃圾桶等硬件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应并通过村规民约与游客守则严格限制村民与游客乱抛乱扔垃圾行为,从而确保村落山水环境不受污染。
4.2.2 人文环境的完善 人文环境是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基础[5]。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传统村落中的祠堂、戏台、作坊等非物质文化活动地进行修缮,为村落非物质文化活动的表演与再现提供平台。同时,在这些场所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介绍与宣传,并且在富含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的人文建筑旁,通过景点解说牌及二维扫码音视频讲解的方式向游客生动地讲述故事。
4.2.3 居住环境的改善 传统村落居住环境的改善不仅是留住村民的重要前提,更是游客深度怀旧体验的重要方式。首先是住宅内环境的改善,应鼓励与指导村民在保证建筑安全与保持整体氛围的前提下对其居住的古宅进行现代化改造,增加其美观性与舒适性。其次是住宅外环境的改善,加强古村落的道路、网络通讯、地下水网等基础设施与公共卫生间、停车场、监控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提升居住环境的便利性与安全性。
4.3 社区传承——留下民俗活动
民俗活动是传统村落怀旧旅游产品的重要形式,更是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得以保护的重要体现。民俗活动的传承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与保护,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持与保障,更离不开传承人、村民与游客等重要相关主体的积极响应与参与。
4.3.1 传承人传习 针对不同群体,传承人应采取不同的传承方式。首先,针对大众游客,可通过现场表演、视频展示、图文资料等形式向游客形象生动地展示非物质文化之美。其次,针对村民与市民,可定期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传授非物质文化知识,提升村民与市民的文化自豪感与认同感。最后,针对文化型与研学型旅游者,可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游产品,通过私人订制与专业辅导满足旅游者的深度体验与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求。
4.3.2 村民继承 应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示范效应与引领作用,提升村民文化保护意识与继承意愿。同时,制定相应的村民传承非物质文化的鼓励政策与措施,从经济上调动村民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村民就业继承。通过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鼓励村民参与民俗表演、展示传统技艺、提供特色餐饮服务,从而保证非物质文化活动的原汁原味与文化继承的形式多样化。
4.2.3 游客传播 游客是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体验者与传播者,应精心设计非物质文化旅游项目,注重活动的互动性与参与性,极大地满足游客的文化体验需求,激发游客口碑传播的主动性。其次,制作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活动的手册、视频、日历、漫画等文化宣传品,向游客免费发放,提高游客口碑传播的积极性。最后,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让游客扫描二维码就可轻松获取新媒体宣传信息,并通过VR、现场成像等技术提升游客口碑传播的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