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环周记”的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8-11-28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潘晓芬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 潘晓芬
担任高年级的语文老师,我一贯重视学生的习作训练,通过借助周记这一桥梁让学生的习作水平能有所提高。但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我:初期阶段,学生们都热情高涨,字迹认真,作文的字数达到要求,质量也是达到学生自己的最高水平;但是到了学期中段,部分学生慢慢开始懈怠,字迹潦草,作文字数不达标,作文质量也有所下降;到了期末阶段更是惨不忍睹,要么不交,要么寥寥数行,导致作文质量急剧下降。经过长期反思,针对以上问题,我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周记面前多碰壁
“学生写得痛苦,教师改得煎熬,最后效果了了”的低效状况每个学期周而复始的循环,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周记的情况还是没有好转的迹象,我开始思考其中的原因。
1.学生对周记有畏难情绪
我曾对此进行了调查,了解学生自己的真实看法,有的同学认为周记就是每周一记,但就是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也不可能,没有主题的文章就像大海里捞针一样让人没有头绪;有的同学感觉周记就是写一篇作文,索性就随意抄一篇应付了事;有的同学甚至提出取消周记,理由是感觉无聊又乏味。了解了学生的想法,我也明白了孩子们的心声——周记成了他们的负担。
课标对小学中高年段的课内习作要求是每学年要完成16次左右,但仅靠这16次左右的练习想要提高习作水平,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于是老师们就寻找各种途径在平时增加练习,以此来弥补学生写作量上的不足,其中,写周记便是老师们常用的训练手段。很多老师和我一样每周布置学生完成周记,虽然学生写作文的量增加了,但也会出现像我前面提到的情况:学生都往往把它当作了一种负担,因为不喜欢写、害怕写、没有内容可写,不少学生写作时往往愁眉苦脸,冥思苦想半天写出的内容却是空洞乏味。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学生对作文产生了畏难情绪,时间一长,部分学生甚至失去了写作的兴趣,文章开始东拼西凑,空话连篇,甚至一抄了事,这又何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教师评价单一低效
学生利用一周时间完成周记,然后交由老师批改评阅,最后教师在班级进行反馈。看似挺有序的流程,但却发现其实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一方。教师评价的单一性让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式,老师怎么讲、怎么改,学生就按照老师的思路走,以老师个人的意见作为修改标准,导致在以后写作时也刻意“迎合”老师的审美,即使他们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却又不敢流露。这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平时说话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但写起文章来却和平时表现大相径庭。
平时批改学生的课内习作,已经是语文老师的一项繁重工作,此时再增加学生周记的批改,无疑更增加了老师的负担。也许很多老师都有这种情况,开始还会逐句逐字地批改,但改到后面,索性就一目十行,甚至用一个大大的“阅”字“解决战斗”。教学任务繁重导致教师批改上的粗线条,让学生很难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习作。低效的批改不仅不能让练笔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文水平的目的,反而会浇灭学生写作的热情,真可谓是得不偿失。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循环周记来帮忙
经过反思思考、酝酿,我在周记的基础上提出了循环周记。循环周记是让学生按照各自需求组合成小组,共用一本周记本,然后按照既定顺序逐个练笔,每周完成一篇完整作文。这其中还穿插着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讨论、欣赏与评价,一般有三个步骤:分组——表达——评价。
1.合理分组,激发写作兴趣
为了让学生在日记中想写真事、敢说真话,我先采用了自愿组合法,五位同学自愿组合成一个小组,并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练笔,正常是一周循环一次。等到大家对流程熟悉之后,我会把学生按水平的差异进行搭配,组成一个循环日记小组。在分组前,老师必须要先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作文水平,随后根据学生的习作水平高低分成A、B、C 三个层次,将写作水平最好的(也就是A类学生)几个同学按实际需要任命为组长,然后由组长按照一定的要求“招募”自己所需的组员。具体要求是 B(写作水平中等学生)与 C(写作水平较低学生)的比例为 3∶1 或 2∶2,这样 A、B、C 的比例就为 1∶3∶1 或是 1∶2∶2,同时兼顾男女比例的协调。这样的安排就是希望优等生能带动潜能生及部分作文困难生。
为了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每个小组的循环日记本独具特色,我会让同学自己为自己的小组起名,贴标签,画标志,设计口号。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一起思考,既热闹又有趣,很受学生欢迎。
2.多样表达,燃起写作激情
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而“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又是最难的环节,因此,在循环周记上我制定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体裁不限,不拘一格”的宽松政策。
周记不同于一般的作文,在字数上没有严格的要求。我要求周记的字数可以根据心情而定,但必须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我们班的循环周记本上有一百字左右的微型周记,也有二三百字的中型周记,更有四五百字的大型周记。没有字数的束缚,学生(尤其是那些写作困难户)写起来就显得轻松许多,平时习作中那些啰嗦累赘的重复表达也渐渐“销声匿迹”了。循环周记本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地方:和家人出游的快乐,和朋友一起打闹的自由,和老师之间的斗智斗勇……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多种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诗歌、散文……多样的体裁丰富了学生的文化体验,于是我要求周记体裁的多样性,给了学生更广的空间,自由肆意地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散文《难忘的聊天》、诗歌《秋天》、随笔《给她一份信任》……不拘一格的体裁装扮着周记本,也让越来越多的同学期待着周记本的到来。
除了体裁,题材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周记可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人写物写事;可写春夏秋冬,但有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记录学生近期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人记事要有条理,能把事情写具体;描写要准确生动,力求语言优美。我鼓励学生为自己的周记添插画,画边框,让周记本看起来更具个性。如此多样化的表达,让学生作为主人,把“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点燃了他们写作的激情。
3.多元评价,助力写作热情
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为此,我通过“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三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1)组内评价。一周内每人轮流写一篇周记,在写自己的周记前先阅读其他成员写好的周记,并在旁边进行批注评价,促进了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交流。
(2)组间评价。每个小组写满一两个月后,组与组之间进行周记本的互换。当天轮到写周记的同学,可以对前面其他小组写的周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阅读,并在旁边做批注评价。
(3)教师评价。在批改学生周记时,我始终会对学生进行放大性的表扬和鼓励,如“这个词用得太棒了。”“这句话把……写活了。”“你这篇周记词通句顺,我为你的进步高兴。”同时,在我的课上都会利用五分钟的时间邀请优秀作者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作品。在耳濡目染中,学生身心愉悦,真切地感受到了写周记的进步和快乐。
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我深深感受到了循环周记对改善写作教学现状、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反映出的真实效果。一篇篇周记,就是一颗颗心在交流、在碰撞,给学生带来了心灵的充实与满足。循环周记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凝聚了学生的写作智慧,让他们能够“夕阳芳草寻常事,春风化雨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