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眸与前瞻:40年来写作学理论研究进展

2018-11-28杜福磊

写作 2018年7期
关键词:学科理论研究

杜福磊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的召开为标志,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完成了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的伟大历史转折,由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时期至今的40年,我国的教育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中国的现代写作学理论研究和发展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学科理论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今天,我们站在以党的“十九大”召开为标志的“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在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之时,有必要对40年来写作学科理论建设的发展历程,进行认真的梳理、总结、回眸与前瞻,以求在新时代的写作学科理论研究和建设上,不断地继承、创新和发展,不断地用新的业绩来创造写作学科建设发展的新辉煌。

一、中国写作学的发展历程综述

我国的写作学应该说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古老的文章大国,写作行为源远流长,自有文字始就有了写作行为,并随之产生了对写作行为进行认知的理论研究,这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甲骨卜辞、钟鼎铭文时期。

说它年轻,是因为真正把“写作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来研究和建设,科学地界定其独特的研究对象、范围、内容、任务和方法,建立起自己的学科理论范畴体系,却是20世纪初“五四运动”以后的事。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才真正成为一门被社会普遍认同的新兴学科。

纵观四千多年来的中国写作理论文化传统,其学科理论积淀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大历史阶段(或时期):

1.古代写作理论文化遗产积淀期(即先秦—清末;自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夏朝出现甲骨卜辞、钟鼎铭文始—公元1919年“五四”运动前)①杜福磊:《中国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发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4-28、28-44、47-76页。。这期间积淀了诸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陆机的《文赋》、萧统的《文选》、钟嵘的《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刘熙载的《艺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等丰富的古代写作理论文化遗产,这些值得后人认真地加以学习、研究、借鉴和继承。

2.传统写作学的形成和发展(现代写作学的孕育)期(自1919年“五四”前后—1979年。其间“文革”1966年—1976年为十年“停滞扭曲期”)。传统写作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又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即萌生期(20世纪初)、形成期(20世纪20至40年代)、普及期(20世纪50至60年代)、扭曲期(文革10年:1966年至1976年)②杜福磊:《中国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发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4-28、28-44、47-76页。。传统写作学形成的理论知识体系主要由“八大块”(即主题、题材、结构、表达、语言、文风、修改、文体知识)所组成。

3.现代写作学的形成和繁荣发展期(1980年—今天)。这其间1980年—1990年为由“自发(写作队伍的组织与理论研究的‘自发性’)—自觉(建立独立学科意识的‘自觉性’)—综合(吸收借鉴多学科研究成果和方法的‘综合性’)”的发展阶段;1990年—2010年为由“综合(多学科研究成果和方法的综合)—梳理(立足写作学本体研究的理论梳理)—重构(现代写作学理论范畴体系的重新构建)”的发展阶段③杜福磊:《中国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发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4-28、28-44、47-76页。。2010年至今为现代写作学的本体理论繁荣发展和取得学科独立地位的突破期。

需要提出的是:现代写作学孕育于20世纪初“五四”运动之后到70年代,真正形成和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的今天,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是1980年“中国写作学会”(在武汉大学)成立。自1978年以来的新时期40年,是我国现代写作学由形成到蓬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其间,1980年至1990年,是现代写作学的创立形成期;1990年至2000年,是现代写作学的全面发展期;2000年至2010年,是现代写作学的理论范畴体系的重新建构期;2010年至今天,成为现代写作学本体理论繁荣发展和取得学科独立地位的突破期。

综上所述,古代写作理论文化遗产积淀期、传统写作学的形成和发展(现代写作学孕育)期、现代写作学的形成和繁荣发展期,这三大历史发展阶段,以及每个阶段内的发展时期,都具有学科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的渊源关系。

二、改革开放40年来现代写作学理论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成就

回顾现代写作学40年的发展历程,它虽然始终接受着“三种需要(即时代社会需要、经济建设发展需要、提高全民族写作文化素质的人才培养需要)和三种尴尬”(即学科的尴尬、学者的尴尬、学术的尴尬)的考验,但是,它最终在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普遍的需求中走向了普及和繁荣,在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和进行活跃的学术争鸣中不断地得到创新和发展。笔者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现代写作学理论建设取得的成就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先后展开了九次规模较大的学术争鸣,不断推进写作理论研究的发展和繁荣。改革开放40年来,在现代写作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历程中,始终是伴随着学术争鸣推动理论探讨不断向前发展的。争鸣与发展,成为学科建设的主旋律。争鸣成为推动理论发展和繁荣的动力,每发生一次争鸣,都相继产生了一批重要的思想理论成果,推动了写作理论文化建设的进步和发展。纵观改革开放40年来的现代写作学研究历程,较大规模的学术争鸣(或讨论)共有九次:一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三无论”的争鸣①杜福磊:《新时期30年:现代写作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二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写作学科归属”问题的争鸣②杜福磊:《新时期30年:现代写作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三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对“补课论”的争鸣③杜福磊:《新时期30年:现代写作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四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对“横向引进综合”与“写作学内核本质”问题的争鸣④杜福磊:《新时期30年:现代写作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五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至中期对“强化写作本体研究还是淡化写作本体研究”问题(诸如“无边的写作学”与“有边的写作学”、“非构思写作”与“有构思写作”等)的争鸣⑤杜福磊:《新时期30年:现代写作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六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属于“术科”(写作实践技术、方法)还是属于“学科”(写作学原理、写作学理论)的争鸣⑥杜福磊:《新时期30年:现代写作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七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写作价值取向问题(诸如“多余文化”“无用的写作”与“有用的写作”等)的争鸣⑦杜福磊:《新时期30年:现代写作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八是发生在21世纪初的2010年前后对电脑写作与传统文本写作如何认同的争鸣⑧杜福磊:《新时期30年:现代写作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九是发生在2010年前后至今,通过对写作学科能否作为独立的学科专业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实现研究生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校的写作课能否成为本科生的必修课等瓶颈问题,展开了有理有据的论争,由武汉大学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首次设立二级学科的写作学硕士、博士学位点,首招硕士、博士研究生,随之,复旦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一批高校也都设立了写作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点,终于实现了写作学科单独培养研究生的学科独立地位的突破。总之,改革开放40年来,正是通过以上所述一次次的学术争鸣和讨论,才推动了写作理论研究与建设一步步地向前发展和走向繁荣。

着重要提出的是:武汉大学资深教授於可训先生担任中国写作学会第七届、第八届会长期间,依托武汉大学文学院团队,申报获批了全国第一个写作学博士点,提升了写作学在众多二级学科中以及中国写作学在国际写作学中的地位,为培养写作学高端专门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2.写作学理论研究发生了“八大变革”。较之传统写作理论而言,新时期的现代写作学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发生了“八大变革”上。一是朝着“人文结合”的研究方向发展⑨杜福磊:《新时期30年:现代写作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二是朝着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发展(“四环操作”论:即采集:素材、题材、材料←→构思:主题、结构←→表述:表述方法、技巧、语言、文风←→评改:文学文体的审美鉴赏、实用文体的鉴赏评析等)⑩杜福磊:《新时期30年:现代写作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三是朝着微观研究积累与宏观研究突破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发展⑪杜福磊:《新时期30年:现代写作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四是朝着“写作知识”与“写作能力”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发展⑫杜福磊:《新时期30年:现代写作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五是朝着智能研究与智能结构形成规律研究相结合的“主体深化”研究方向发展⑬杜福磊:《新时期30年:现代写作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六是朝着“立足写作本体”与“引进综合”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发展⑭杜福磊:《新时期30年:现代写作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七是朝着文学写作与实用写作并重的研究方向发展,开拓实用写作学研究的新局面⑮杜福磊:《新时期30年:现代写作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八是朝着既重视传统纸介写作方式研究又重视电脑写作、人工智能写作新技术研究的方向发展。今天,电脑写作、人工智能写作新技术的运用,已成为需要突破的新课题。

改革开放40年来现代写作学理论研究发生的“八大变革”,体现了现代人用现代观念和现代科学方法重新审视传统写作理论与实践,进行开拓性、创新性研究的科学精神,赋予了现代写作学理论“现代性”和“科学性”的内涵和特征。

3.形成了现代写作学新的理论体系序列。改革开放40年来,现代写作学的理论研究和建设,经历了一个由“创立”到“兴盛”的发展历程,经过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又经过理论的“综合”和“梳理”,最终达到了学科理论体系的“重构”,即建构了一个由“七种类型”和“三个理论层次”构成的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序列。七种理论类型为:(1)写作原理型(如写作学理论、写作教学理论等);(2)写作动态过程分支理论型(如写作感知学、写作运思学、写作行文学等);(3)写作边缘分支理论型(如写作美学、写作心理学、写作思维学、写作系统学等);(4)文体写作分支理论型(如文学文体写作学、应用文体写作学、新闻文体写作学、科技文体写作学、法律文书写作学、财经文体写作学等);(5)写作发展史论型(如写作学理论发展史、写作教育发展史等);(6)写作技法理论型(如写作辩证艺术技巧、各种文体写作技法技巧等);(7)写作训练工程技术型(如各类各种文体写作训练体系等)。三个理论层次为:基础理论层—技术理论层—训练技术层;从整体上反映出由“高度抽象—一般概括—具体应用”三个层次有机构成的理论形态。

4.建构了“纵向横向立体交叉的学科理论体系框架”、实现了由“术”到“学”的学科理论升华。经过新时期40年的理论研究和探索,现代写作学逐步建构了较为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框架,即“四环╂四体”的 “纵向横向立体交叉框架”:“感知←→运思←→行文 (表述)←→评改”+“客体←→主体←→载体←→受体”。出版了数千种之多的写作学理论专著和教材,形成了基础课(专科)、专业课(本科)、专题选修课、学位课(硕士、博士课程等)四个理论层次教材序列。写作学科成长起来了数千名的知名专家学者教授,新型学术师资队伍已经形成。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看,新时期 40年写作学的发展真正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由“术”(写作技术知识)到“学”(写作学原理)的理论升华。这些都为21世纪当今步入“新时代”的现代写作学的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回顾新时期40年我国现代写作学发展的历程,抚今追昔,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写作学会的创始人周姬昌先生等写作学界的前辈们,不能忘记已故的老会长吴伯萧、臧克家、裴显生三位先生,以及其他写作学研究成果颇丰的近百位老前辈们,是他们荜路蓝缕地辛勤开拓,才使得现代写作学有了今天的繁荣发展新局面,我们对他们应深表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不能忘记武汉大学於可训教授任会长(第七届、第八届理事会)期间,学会工作所取得的突破性的成绩:一是带领武汉大学写作界团队成功创建获批了中国写作学科第一个硕士点、博士点,突破了制约写作学科发展的瓶颈;二是中国写作学会正式走向国际写作研究大会的交流平台,为中国写作学走向世界迈出了坚实步伐;三是受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主编中文学科主干课程教材《写作》,为写作学科的人才培养夯实了基础,使高校的写作课正式列为本科生的必修课等①於可训:《在中国写作学会理事会和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写作》2018年第3期。;四是培养组建了以方长安教授为会长的中国写作学会第九届领导班子,顺利实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老交接。中国现代写作学有今天的局面,於可训先生功不可没。

三、对现代写作学的前瞻

回眸改革开放40年来现代写作学所走过的路,业绩是主要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现代写作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正视和解决的问题:一是从总体上讲“新时代”的现代写作学科要有哪些方面的创新发展?二是针对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四大功能和使命,现代写作学科应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三是在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分类发展”的新背景下,“双一流”高校、特色骨干大学、应用技术型高校等在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的写作学理论研究和写作教学改革、写作课程改革怎么办?怎么改?四是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写作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的情况下,从社会整体层面看,大学、中学的学生们的实际写作能力在不断下降的趋势明显存在着,甚至一些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都存在字、词、句和语法、逻辑结构等方面的毛病和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问题如何解决?五是在“一带一路”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网络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化等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写作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必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我们的写作教学和写作人才培养,应如何适应时代实行转型发展?六是现代写作学自身本体理论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工作也需要更深入化、精细化。以上面临的六个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写作学界老中青三代广大学者迅速作出回应和回答。

要实现步入“新时代”的现代写作学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笔者认为,应继续坚持和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的、科学化的、基础理论体系和基本功训练体系,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①中国写作学会秘书处:《为写作学在二十一世纪再创辉煌作出新贡献——中国写作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纪要》,《写作》1999年第12期。这个总目标的实现而努力。针对以上存在和面临的问题,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进一步提高现代写作学自身本体核心理论研究的科学化水平。现代写作学自身的本体核心理论建设要确立更为统一、规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范畴体系;写作基础理论研究和写作实践应用技术研究工作需要更深入化、精细化。当务之急是:通过重新审视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新的高度上进行梳理与整合,对写作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范畴做出清晰的界定,并建立起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范畴体系来,进一步使学科理论体系更具系统性、时代性和科学性。

2.进一步取得现代写作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新突破。重点要做好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学科理论的定位研究。诸如“学”(写作学原理)与“术”(写作应用技术)、“教”(写作理论知识)与“练”(文体写作实践)、“知”(写作知识)与“能”(写作行文智能)、“教学”(写作教学理论范畴)与“实践”(写作实践技术理论范畴)等,在学科理论研究与体系建构中如何有机结合与科学定位,还存在有不同认识。有的学者往往出于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专题的偏好,过分强调某一专题,容易出现对某一研究领域定位过高、以偏概全的问题,缺乏学科体系建设的整体意识。定位过高,理论太抽象,容易成为“唯理主义”的玄学;定位过低,也会因理论层次偏低而缺乏“学理性”的品位。对此,应作出科学的界定。二是学科理论的定性研究。即对现代写作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理论研究范畴、写作行为本质特性与规律的研究,需要进一步作出权威性的阐释。三是学科理论的定序研究。即对现代写作学基本理论范畴体系序列的界定,包括对学科理论构成的纵向序列、横向序列、双向交合序列,以及作者智能结构序列、写作训练操作序列等的再研究。这些都需要作出新的梳理与进一步的整合研究,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四是学科理论的定向研究。即对现代写作学研究发展方向的界定。诸如有的学者曾提出:主要朝着“以主干带动外围”的研究方向发展;主要朝着“纯理论”的研究方向发展;主要朝着应用技术的研究方向发展;主要朝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发展;主要朝着同现代科技与经济联姻的研究方向发展等。孰是孰非,需要作出正确的解答。

笔者认为,新时代的现代写作学理论研究应朝着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写作本体理论研究为主,以带动外围边缘交叉学科的理论研究为辅的研究方向发展,使写作学的本体理论、分支学科理论和边缘新兴学科理论有主次、有层次地科学建构起来。

3.进一步加强对电脑写作与人工智能写作操作应用技术的研究。在“一带一路”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网络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化等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加强对电脑写作与人工智能写作操作应用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要在写作教学领域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写作教学新技术的运用与普及。

4.进一步推进写作教学改革,以写作素质教育为重点,发挥好写作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作用。针对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所肩负的四大使命,现代写作学科应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现代写作学理应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优势学科,应确立以写作知识为底蕴,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高写作文化素质为目标的写作教学观,建构起“审美型阅读—研究式学习—创造性写作”的写作教学改革新模式①刘海涛:《立体化与新概念——文学写作教程的课程理论与方法》,《文学写作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要像清华大学在本科生、研究生中普遍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进行教学改革那样②邓晖,祁琳:《“写作与沟通”将成为清华大学本科新生必修课——大学生写作短板亟须补齐》,《光明日报》2018年5月21日。,拿出切实有用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写作训练措施,认真解决大学生们写作能力下降,甚至一些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存在字、词、句和语法、逻辑结构等方面毛病的问题,下大力气做好提高写作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把“振兴写作学科,为四化建设服务”③邓颖超:1984年8月20日为《写作》杂志的题词,《写作》1984年第5期。写作社会功能作用落到实处。

5.进一步做好写作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要根据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分类发展”的新要求,“双一流”高校、特色骨干大学、应用技术型高校等应建立起培养创新型写作专业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型写作专业人才、培养通用型写作人才的写作课程教材序列,建立起硕士、博士写作专业理论人才的写作课程教材序列,使写作教材建设更具层次性、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工作,现代写作学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优势人文学科,应着力做好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写作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这是提高写作课教学地位和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关键性工作。

6.进一步做好写作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的设置与研究生培养工作。近十多年来,以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一批高校为引领,设立了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写作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已招收培养了多届写作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实现了写作学科单独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学科独立地位的突破。“数枝寒梅必将引来满园春色”,全国写作学界的同仁们正在为写作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的设置与研究生培养工作继续勤奋地努力着。新时期,应着力做好写作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的设置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做好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建设工作,全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应是今后提高写作学科学术形象和独立地位的精品工程。

综上所述,在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现代写作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择要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进而对步入“新时代”的现代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学科理论建设与发展如何适应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总要求,如何适时做好写作教学改革和写作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前瞻性的设想,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坚信,背靠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写作学科,只要在主动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中,不断进行写作理论研究和写作实践研究的创新,不断提升学科的理论层次和学术形象,更好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其学科地位定会不断提升,其学科振兴定会再创辉煌。

猜你喜欢

学科理论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超学科”来啦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