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课堂的动力与活力
——管窥语文课堂上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2018-11-28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红纲小学赵建文
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红纲小学 赵建文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他们成长后的学习道路铺垫坚厚的基石,这是我们小学教师必须时刻关注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推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学生探究意识的强弱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一个缺乏探究意识的课堂显然是失败的。那么究竟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呢?
一、提出“质疑点”,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质疑,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能进行探究学习。如在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学生提出了“大作家是谁”“小老师是谁”“大作家为什么会有小老师”等问题,通过学生的质疑,全班同学的脑子里都留下了悬念,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学生提问激发了学生探索课文内容的积极性。前两个问题,学生打开书一读,就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很显然,第三个问题成为这节课师生共同需要探究的核心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旦学生从内心的真实需要出发,提出了有价值的可供探究的问题,他们探究的意识和兴趣会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他们会充满激情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活动中。
二、识别“伪探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最近这些年的电视屏幕上,“宫斗戏”盛行,学生在观赏、会心之余,居然有人学起戏里人物的做法行事,这样的“三观”显然不太正常。这不,语文课堂教学也受到波及,出现突发状况了。
记得教者在《三打白骨精》一文的教学活动快结束时,为了升华主题,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请学生评价文中的人物,意在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对人物的认识。居然有几个好表现的学生都为白骨精点赞,他们都表示钦佩这个人物,认为她有勇有谋,不屈不挠,美人计、苦肉计、连环计,表现可圈可点。
天哪!还会有这种情况发生!真令人大跌眼镜。我当时就敏锐地感觉到:这样不辨是非,完全背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完全错误的,要进行强力纠偏,但与同事讨论时,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坚持认为,如果有人认为学生这样做是有自己的主见,这样的解读多元化,有个性,那就大错特错了。新课程目标设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就是针对上述情况制定的。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课堂教学带来的将会是破坏力极强的负能量,将会误人子弟。
在点评时,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感受很真实,很独特,接着引导他们分析白骨精千方百计害人的目的和采用的手段,告诉他们坏人也是有智商高、情商高的,但不能称之为聪明或智慧,这叫狡猾,叫诡计多端。词语的含义有褒贬之分,有的带有极其强烈的感情色彩,不可乱用。后来,我对学生进行了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并且特别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费时费力,但效果很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却是完全值得的。坚持正面教育引导,让课堂充满正能量,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千万别忘了德育,千万别忘了正义,千万别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育人先育心,媚俗、迁就、哗众取宠等举动不应是教师所为,而且应该是为人师者极力反对的,甚至全力纠偏的。“反三俗”教育从课堂做起,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俗称“三观”)教育不容忽视。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一方面应当尊重学生作为具有各自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独立生命个体的差异性,其感受与经验应该得到足够的理解、体谅,绝不可求全责备;另一方面,当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出现分歧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这也是教学人文性、民主性的体现。
另外,良好的情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探索欲望,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提高思维和认知能力,更可以在师生融洽的双边交流中使学生体验美感,陶冶品行。语文学科的内容很丰富,我们要根据不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了问题,就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使其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实现语文再创造。
总之,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长期坚持才能做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上允许学生插话插嘴,质疑问难,并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敢于猜测、敢于求异、敢于创新。教师用激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相信自我,充满自信,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得到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会迸发、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