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到关键,评出精彩
——我是这样进行六年级习作讲评的

2018-11-28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花春奇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8年2期
关键词:评析习作交流

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花春奇

叶圣陶先生曾说:“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学生习作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近几年,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我在习作讲评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略批,缩短周期,提高兴趣

在校园习作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学生习作的第一个读者。现实的状况是一个教师要面临40几篇作品,如果按传统精批细改的要求,教师至少要用5分钟的时间去批改一篇习作,那么一个班级学生的习作,教师至少要批改三个多小时。一个教师除了上课、备课、批改其他作业,还要抽出三个多小时的时间去批改学生的习作,在正常的工作日中,即使再勤奋的教师,完全批改好学生们的一次习作也需要一周以上的时间。且不谈教师批改的艰辛,我们的小作者们可在翘首期盼呀!盼呀,盼呀,盼了一周甚至两周,才见到自己的作品反馈。等待是漫长的,是痛苦的,就在这样一次次的等待中,学生们的习作兴趣渐渐减弱了,当初创作的激情也渐渐消融了。

为了维持学生习作的兴趣,保持创作的激情,我这样批改孩子们的文章,即把全班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通读一遍,通读的过程中,只需把每篇习作中精彩的词、句、段用红笔圈画出来,可不必写评语,这个过程,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在本次习作中的成功之处、典型问题。了解了这些问题,教师就可以梳理、提炼出在习作中出现的最典型或最需解决的一两个问题,这样习作讲评时的深入交流才会更有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再按组别或按不同习作水平精批细改10到15篇的学生作品,以便进一步细致了解学生们本次的习作情况。这样点面结合,既能减轻教师批改习作的重担,又能达到缩短一次习作周期的目的。

二、范评,典型示范,方法引领

教师与学生的作品完成初次交流后,应及时进行深入地交流。从学生完成创作到教师通读所有作品以及反馈学生的作品这一系列过程应在2、3天内完成。如果时间太长,教师可能对通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印象不深,学生也可能对自己的作品渐渐淡忘,此时,深入交流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会像上面所述那样影响学生习作的持续发展。

反馈学生习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用5到10分钟的时间认真阅读自己的习作,尤其要阅读老师在习作上留下的话语,甚至包括在作品上留下的符号。如果忽略了这一点,我想老师先前无论是略批还是精批,都将变成徒劳。

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将优秀作品用屏幕投影出来,请习作的作者将作品读给大家听。用屏幕将作品投影出来非常重要,它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有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高质量的评析。请作者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大家听,这一点也是非常必要的,它既肯定了小作者,让其体验到了写作的乐趣和成就,也激发了其他学生写好作品的斗志,因为“在班里当众读作文是一种很高的荣誉……”接下来,老师和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评析,发现问题,可以随时打断小作者的朗诵,除了可以讲评字、词、句、标点,重点引导学生结合本次评讲重点展开评析。鼓励习作潜能生参与讲评,特别要提倡其他学生与小作者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明白作品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讲评时,在投影的作品中规范地进行修改,写上眉批或总评。为了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习作的愉悦,可用5到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告奋勇地当众朗诵老师通读时圈画出来的精彩句子。

三、自改,潜心对话,不断完善

有了前面师生范批习作的引路,接下来学生自己与自己的作品进行潜心、细致地交流,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一环节就是自改。《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中年级要“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高年级要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这个步骤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改时间,一般应不少于15分钟,切不可走过场,匆匆了事。因为自改是学生对作品自我完善的过程,它对学生语言的规范、语感的增强、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充足的时间,学生才能潜心、细致地品评自己的作品,提高修改习作的水平。

其次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改环境,自改时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这一切都要有安静的环境做保障。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自改时选择默读的方式,以免互相干扰。教师还应主动承担教室秩序的维护工作。

最后,教师要做好学生自改的服务工作。学生自改时,教师应在教室巡视,以便及时解决学生自改时遇到的困难。最主要的是教师这时应多关注一些习作潜能生,给他们一些帮助,这是所谓“面批”不宜错过的机会。

四、互评,分享习作,共同提升

经过二次创作的文章往往较第一次的作品会有很大的进步,这时可激发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我认为以两人一组交流更好。交流时,要求双方交换作品读,如甲、乙两人为一组,甲放声朗读乙自改后的作品,并且与乙合看,甲边读边评析,有疑处可与乙随时交流、商议。相互交流中强调多找对方的闪光点,学会委婉提出中肯的建议。如果两人在交流中有争议,存在严重分歧,教师可深入了解后作点评。

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还远不止于此,鼓励学生课外选择其他学生交换作品,互相交流、点评。倡导学生推荐优秀作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外阅读课中读给更多的同学欣赏,也可以将优秀作品推荐张贴到教室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栏,让同学们赏析。我在教学中则更多的选择将优秀习作或进步大的习作发布到班级网站,让学生通过班级网站欣赏到更多的作品,还可随时留下自己对作品的意见和看法。

纵观习作讲评的全过程,教师、学生、学生习作三者之间是立体交叉、紧密关联的。教师与习作的交流隐含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离不开与习作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通过习作这一媒介实现的,也少不了教师的参与。因此,我们不妨说习作讲评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学生习作之间的交流过程。

猜你喜欢

评析习作交流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如此交流,太暖!
评析复数创新题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习作展示
“交流”等5幅
《车营叩答合编浅说》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