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特点与倾听能力的培养
2018-11-28沈丽武
沈丽武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开禾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0)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在教学中不应把指令性的要求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诱导、激发每个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产生潜意识活动,品尝自主学习的快乐。但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是需要眼、耳、口、手、脑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的。学习更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的特点
低年级的学习是整个小学阶段的基础,基础坚实方可筑高楼。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在学习生活中,注意力很不稳定,爱做小动作,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不善于对自己的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总需要教师或家长向他们提出行动的具体要求,并在师长的监督和帮助下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不善于仔细而全面的考虑问题,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特点
《标准》提出小学数学低段内容安排强调时实践性和趣味性。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所以要在低年级的课堂要效率,就要进行一些思考,摸索出一些方法,我的体会是想让低年级的孩子会上课就要先学会“听”课。
三、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会倾听是学习的首要问题。刚入学的孩子更要学会倾听,去倾听教师的“声音”,学习同伴的“声音”。然后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更好地吸取别人的长处,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创造性地加工信息,最终形成自主学习。所以教师应该为低年级孩子的倾听提供的帮助。
在课堂语言上要力求儿童化和趣味化。高尔基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与动听。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生动、具有形象感。低年纪儿童年龄小,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喜欢听精彩的描述和绘声绘色的讲解。对故事、童话、动物特别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内容编写成童话、小故事,用它们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会更高效。如:一年级数学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且会计算,这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单调。如果让学生在讲故事中理解,这样就会有趣、生动、直观得多。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抓住学生的知识生成,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生长点。在教学《加法》时,由于书上的题目就是以情境图的方式呈现的,所以我就要求学生在说题意的时候用讲故事的方式陈述。但这仅限于看图说话,属于比较浅层次的生成。在随后的练习课上,我面向学生提问:“谁能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左边有3朵花,右边有2朵花,一共有几朵花?”还有一个学生是这样提问的:“家里有3朵花,妈妈又买来2朵,一共多少朵?”我及时对第二个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表扬:“这个小朋友用一个小故事来提问,真好!谁能像这样再提一个问题?”于是,全班小朋友积极动脑,有这样提问的:“地里开了3朵花,后来又开了2朵,一共有多少朵?”,还有:“小白兔采了3朵花,后来又采了2朵,一共有多少朵?”……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公式化的算术题在他们心目中就是许许多多个童话故事。在以后的加减法的学习中,我班的学生总是乐于用生动新颖的故事叙述问题,并热衷于解决问题。这样,利用情境并反作用于情境,在童心、童语中激发了童趣,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生成。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的习惯
学生一入学,就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倾听的良好习惯。根据低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及年龄特点,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的习惯时,注意符合儿童学习活动的基本规律,注意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对具体学习习惯进行指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培养低年级学生倾听能力和倾听习惯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保证。让孩子在倾听中学会尊重,学会接纳,学会欣赏,学会分享,学会思考。课堂会因此而更加精彩和高效,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有效学习。将“听”的智慧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