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内外联动 夯实素养发展

2018-11-28朱海霞

名师在线 2018年8期
关键词:詹天佑萧红爱国

朱海霞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亭第二中心小学,福建莆田 351139)

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因此语文教学需要为学生拓展适切有效的文本资源,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一、了解生平,在聚焦作者中实现课内外联动

一篇文本的诞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与这篇文本的作者有着密不可分的价值。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离开对文本作者的关注。只有真正把握文本创作过程中作者的认知价值、情感心境以及语言风格,才能为学生拓展有效的补充文本,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联动的过程中提升语言实践能力。

萧红的《祖父的园子》选自其著名作品《呼兰河传》,整篇文章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典型的句式展现了自己童年时代在祖父园子中度过的快乐生活。在引领学生整体性感知文本内容之后,教师就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作者萧红身上,为学生出示萧红的生平资料:自幼丧母,父亲和祖母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并不喜欢萧红。可怜的萧红只有在祖父的园子中才能寻找到童年的唯一快乐。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呼兰河传》中关于萧红童年生活的其他片段,引领学生紧扣拓展资料进行补充性阅读,对比萧红的快乐自由情感与悲惨遭遇,让学生认识到《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中所传递出来的快乐与自由,其实蕴藏着丝丝辛酸的阴影,从而借助作者其他的文本来丰富对教材的认知体验。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补充了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一首叙事诗,一幅五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针对教师拓展补充的文本,教师引领学生围绕文本的语言风格进行综合性探究实践,感受萧红语言“诗化”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整体性发展。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对文本的拓展并没有随心所欲地进行,而是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以文本的作者为抓手,通过对作者生平资料的了解以及语言风格的呈现,将课堂内外的联动落在实处。

二、把握核心,在凸显主题中实现课内外联动

当下,小学语文教材都依照主题的方式展开的,常常将具有相同主题的文本整合、编著在相同的单元中。教师在紧扣教材文本中的核心的基础上,为学生拓展与教材文本主题相似的文本,为学生深入洞察文本的主题进行深入感知。

如《詹天佑》一文就运用简洁的文字介绍了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历史背景,同时借助詹天佑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等事件,来展现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教师在教学中,先引领学生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感知,洞察作者展现人物爱国情感的策略和方法。首先,作者以翔实的语言描写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着力描写了帝国主义者的嚣张以及历史背景的复杂,为展现詹天佑的智慧和勇气奠定基础。其次,作者采用环境衬托、设计思路等细节,将人物的杰出与爱国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借助课外资源为学生拓展了以反映爱国名人的经典文本,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郑成功》,引领学生在统整课堂内外资源的基础上,先对教师拓展的两篇文本进行感知,概括出这两篇课文围绕着肖邦和郑成功分别讲述了他们怎样的爱国事件。最后,教师则组织学生在深入对比的过程中感知三篇文本中人物的不同爱国方式:詹天佑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是一种爱国;肖邦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退守后方,激发人民斗志,也是一种爱国;郑成功帮助收复国家失地,并积极开展建设,更是一种爱国。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文本中的范例,为学生拓展系列与教材文本主题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源,引领学生在感知概括、统整联系的视角下进行主题联动式的内外整合,有效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三、对应整合,在依托兴趣中实现课内外联动

人教版教材中的很多文本是出自名家的经典作品,有些文本甚至直接选自名著。编者在编排教材时,选择这一类文本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教师要让学生从有限的文本中获取丰富的认知,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以教材文本为窗口,引领学生借助教材中的课文向经典名著迈进,更好地关注原著,实现课堂内外的链接。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课堂内外的整合链接,绝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粗暴的推荐,而要探寻出经典名著与文本之间的契合点,依循学生的认知能力表达兴趣、展开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如《猴王出世》出自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讲述了猴王孙悟空在习得本领之前,从山石中出世的情境。小学阶段,很多学生对唐僧取经、孙悟空大闹天宫等情节有所耳闻,早已对《西游记》中的相关情节以及孙悟空这个人物有了极大的兴趣,但对猴王的身世却不太了解。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认知动力,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课文内容以及作者的语言特点上。在课文教学行将结束之际,教师要引领学生结合自己阅读和影视剧中的积累,说说还了解关于孙悟空的哪些事情?此时,学生你一言我一句地进行补充,学生说出来的故事与情节,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的,教师则趁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实,同学们说的这些事情都可以在《西游记》这本原著中找到具体的描写,你们想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孙悟空吗?你们想了解唐僧师徒取经的过程吗?此时,教师则可以向学生推荐《西游记》,有效地促进课堂内外间的链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始终着力于教材文本,辐射于整篇原著,通过学生对人物以及故事情节间的有效链接,为学生深入阅读、感知《西游记》积淀坚实的兴趣支撑。

四、联系印证,在紧扣创作技法中实现课内外联动

随着语用理念的提出,阅读教学需要从传统理念中关注文本的信息内容向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和写作策略转变,从而将阅读教学从理解本位向实践表达本位转变,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这就意味着课内外阅读的联动可以以教材文本的写作策略为突破口,将学生的关注力放置在感知文本内容与实践经验上,更好地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进入中高年级,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并不将自己的意蕴直接表达出来,而是运用其他方式进行间接、委婉的表达,更好地达成自己的认知意识,有效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如《白杨》就是一篇典型的例作。作者借助边疆中常见的白杨树,暗喻了为边疆建设的工作者,赞扬了他们“奉献了青春献儿孙”的高贵品质。但作者并没有将自己要赞扬的边疆工作者直接揭示出来,而是借助对白杨树外形和品质的描写,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进行感知。为此,教师可以紧扣这一写法为学生拓展一系列运用借物喻人手法的文本,如经典文本《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海棠花开》以及古诗《石灰吟》等。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联系拓展补充的三篇文本与《白杨礼赞》在写法上的共性理解作者分别借助怎样的事物来赞扬什么样的人,从而对作者所采用的借物喻人这一写法进行全面而立体化的感知,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结 语

总而言之,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联动,强化学生课外阅读质量,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依托,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举措。我们可以从学生认知和文本特点的双重视角出发,寻找课堂内外的有机整合点,为实现课内外的有效整合奠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詹天佑萧红爱国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读迷作品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萧红亮 作品
詹天佑还书签
詹天佑还书签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