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8-11-28杜全金
杜全金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南河中心小学,江苏盐城 224600)
引 言
创新不仅是知识经济社会的重心,还是促使社会进步的动力。小学是人生的启蒙阶段,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数学教学情境,从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突破思维定式,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发现问题、讨论问题,鼓励学生勇敢提出质疑,并试着去寻求答案。因此,打破常规的教学观念,改革常规的教学方式,挖掘学生的潜能,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现阶段社会进步的首要目标。
一、针对内容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领头人,负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指引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如此,教师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需要做学生启蒙阶段的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普遍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这既是缺点也是优点,缺点是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可能难以做到认真听课,优点是因为正是这样他们才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因此,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做到创新教学,帮助学生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为学生创造一个无拘无束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多用鼓励性语言,鼓励学生敢说、敢做,不怕说错。教师可以抛弃传统教学方案,针对内容巧妙设计出教学情境,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利用创新的兴趣带动学生主动探求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到《口算除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80÷20=?,同学们可以说出自己的思路及过程,说的同学都有奖励。”问题一提出来,学生对教师给的小奖励都很期待,就会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试着解答问题。若是学生说错教师也不可指责学生,应该表扬学生有不怕说错的勇气。从浅层方面来看好像是学生为了领取奖励而去思考问题,但实际上学生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求未知的学习。如此一来,学生不管说对还是说错都可得到教师的表扬,学生内心创新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抓住难点提出疑问,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具有求知欲。教师要牢牢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性,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勇于提出疑问,发现新问题。同时,创新是一个不断吐故纳新的过程,需要深入研究,不断更新概念,做到不断改变[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做到一成不变,这样易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枯燥的事情,难以坚定信念学习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其难点,灵活地设计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周长计算》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周长的计算方式,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向学生提问:“如何计算三角形周长?”学生纷纷感觉这个问题较为简单。一位同学马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把三条边都计算长度,然后是三条边进行相加。”教师听完后要及时鼓励学生,随后再提出新问题:“其他三角形可以用这种方法计算吗?”接着画出其他三角形,让学生试着计算,并且引入其他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最后,教师可以画出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个长方形长是7cm,宽是4cm,并提出:“我们有哪些方法可以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中哪一种是最简便的?”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最后学生得出几种算法:①7×2+4×2;②(7+4)×2;③7+4+7+4。经过几次验算后学生都认为第二种算法是计算长方形周长最简便的方法。这个时候,学生还保持着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快速画出几个长方形,让学生试着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多次计算后,学生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为:(长+宽)×2=周长。待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理解后,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学习正方形。学生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就可以联想到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学生通过讨论与多次计算,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想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拓展创新思维。
三、结合内容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认为自己是教学的领导者,因而会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使学生被动地学习。这种做法其实严格抑制了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若是长期处于严肃的学习氛围中,许多学生就有可能感到被压制,无法解放思维,即使是有意见也不敢提,唯恐受到老师的批评。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前提是需要学生将自己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人,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同时要求教师为学生设计出融洽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氛围中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从中萌发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即使问题过于稚嫩,也不可指责挖苦学生,应给予学生肯定,让他们敢说、敢做,唤醒内心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长方形的面积》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画出一个长为5cm、宽为3cm的长方形,向学生提问:“如何快速求出长方形面积?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吗?”并且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回答。A同学说:长×宽=长方形的面积。B同学说:长+宽=长方形的面积。此时教师不能马上给予B同学否定,应该让B学生大胆地说出内心想法,同时肯定A同学的说法,表扬B同学的勇气。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提示学生:“敢于大胆猜想很有勇气,但是能不能去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呢?”学生经过验算后发现与自己所猜想的答案不符,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还知道了正确的答案,同时教师也保护了学生勇于猜想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信心,让学生勇于创新。
四、利用实践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经过大量研究资料发现,只动脑不动手的人,在科学技术上难以有创造性发明,而动手的人同时也在动脑,可以起到一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还比较弱,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时间紧张,往往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拓展后却没有实际操作,很难让学生的创新能力继续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传授教材内的知识,同时需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梯形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梯形有个大致了解,随后让学生用A4纸剪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及长方形各一张,并让学生把以上三个图形任意剪一刀使其变为梯形。学生听到后感到很有新意,会积极想方法,动手操作,用不同的方法剪出梯形。接着,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类似梯形却又两边弯曲的图形,要求学生只剪一刀让它变成梯形。这个要求上升了一个难度,难住了部分学生,但有些学生并没有因此被难倒,而是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完成老师的要求。这种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中,激发了内在的创造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 语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性及实际教学内容,设计出创新的教学方案,从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政淑.小学数学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路径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