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在课中央:道德与法治课堂重构

2018-11-28陈学艳

名师在线 2018年35期
关键词:中央经验法治

陈学艳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珍珠湖小学,江苏苏州 215000)

引 言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存在两种不同倾向,即“教师本位”和“学生本位”。前者以赫尔巴特为代表,后者以杜威为代表。德育如同钟摆,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摆动、游移。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超越形而上学、非此即彼的思维,基于主体“人”的立场,回归学生“学”的本位。本文以“人在课中央”为基本理念,重构了道德与法治课堂。

一、“人在课中央”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意义

“中央”这一词语在汉语语境中被界定为“中心的地方”。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笔者对“人在课中央”的内涵理解有三:其一,“人在课中央”表明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关于“人”的课堂,是以“人”为中心的课堂,是从“人”出发的,为了成“人”的课堂;其二,“人在课中央”表明,在德育课程中,“人”是目的,而不是道德、法治的奴仆;其三,“人在课中央”表明,人在课程中是立起来的,而不是趴下的,更不是跪着的[1]。

(一)构建了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石,理想的师生关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在要求和当然要素。课堂应成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场。传统的道德与法治往往是一种告诉型、灌输型、知识型、接受型的教育,是一种“我说你听”“我说你做”的教育。它扭曲、异化了师生关系。“人在课中央”将“我—他”的控制性、对象性关系变为“我—你”的平等性、存在性关系。主客对立完全消失,师生平等对话、关怀问辨,共同探讨道德与法治课题。

(二)生成了新型意义价值

道德与法治课程说到底,就是对学生进行意义、价值的教育过程。它包括道德、法治教育、安全、心理健康、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美国教育家费尼克斯说:“如果人性的本质在于有意义的生活,那么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意义的成长。[2]”道德与法治课程关照学生生活,生活是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基础。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引领学生生命成长,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自我人生价值、社会意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生成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三)明确了新型教学指向

基于“人在课中央”的理念,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新型教学指向,就是着眼于丰盈学生精神生命,实现学生立体成长。也就是说,道德与法治课程视域比较宽,不仅着眼于学生日常生活,而且着眼于社会生活;不仅关照学生当下生活,而且指向可能生活。从家庭、学校到社区、社会等无所不涉。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认识自我的过程,更是学生认识社会、世界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综合成长的过程。

二、“人在课中央”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人在课中央”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关照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切入学生经验系统。依循经验之理,关照学生学习方式;依循学习之理,指向核心价值观;依循意义之理,引领道德成长。让学生“感在课中央”“悟在课中央”“学在课中央”,进而“站在课中央”。

(一)循学生经验之理,让学生“感在课中央”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增进理解性。传统的教学,往往以教师说教为主,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许多高尚的道德,学生感受不深,因而理解不透彻,更别说积极践行了。“人在课中央”,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切入学生经验系统,循经验之理,促发学生自行感悟。“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例如,在教学《吃饭有讲究》时,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学校午餐就餐的镜头、部分学生在家吃饭的镜头(由家长拍摄)等。学生看着自己和同学就餐的场景兴奋极了。接着,笔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火眼金睛”从视频中搜寻“就餐不文明”的行为。很多日常不注意、不显眼的行为,被摄像机拍摄下来,就获得了一种聚焦、放大的效果。学生很快挑出了许多就餐不文明表现,如吃饭大声讲话、吃饭时小手很脏、吃饭时面朝饭桌对别人打喷嚏、吃饭时挑食、边吃饭边看课外书等。当学生挑出就餐不文明行为后,笔者将一个个就餐不文明行为表现截屏,形成了一个个图片主题。学生对这些就餐不文明行为讨论、交流,形成了较为理性的认知。

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源于学生生活,源于学生经验,源于学生体验和感悟。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能催生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思维。反之,循学生经验之理,让学生感悟道德与法治,有助于涵养学生的生活智慧。

(二)循学生学习之理,让学生“悟在课中央”

道德与法治课程致力于学生德行的形成和法治意识的养育。从行为上看,道德是一种标杆伦理,法治是一种底线伦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无论是养育学生德行还是萌发学生法治意识,都需依循学生学习之理。通常情况下,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必须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之上[3]。

例如,在教学《大家排好队》时,教师要充分发掘主题图教学价值。这些主题图是编者精心安排的,主要有“让老大爷先上车”“让小朋友先接水”“要不要让快迟到的叔叔先上车”和“要不要让尿急的小朋友先上厕所”四个画面。显然,在生活中,我们既要遵循“排队”规则,但在特殊场合,遇到特殊人群,又不能完全按照规则,而必须更讲伦理道德。规则属于法治范畴,而人情味属于道德范畴。在生活中怎样处理好“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课题。教师要让学生深入交流、讨论、辩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两难问题”,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理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德润人心,法安天下。”

循学生学习之理,道德与法治教育要允许学生争鸣,允许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价值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

结 语

“人在课中央”传递的就是“身在课堂”“心在课堂”的教育思想。师生整个生命都在课堂这一场域之中。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课中有学生,将学生作为主体之人,让学生“感在课中央”“悟在课中央”“学在课中央”,我们任重而道远。正如《诗经》所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猜你喜欢

中央经验法治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定了!中央收储冻猪肉2万吨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