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织工艺表现技法课程建设与思考
2018-11-27王建芳李建亮
王建芳 李建亮
摘要:文章基于染织工艺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情况,探讨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课程目标等,架构合理有效的课程模式。在理论研究基础上,进行项目制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自己的设计理念,探索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适应当前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染织工艺表现技法 课程建设 思考
一、课程建设目标
通过染织工艺表现技法的课程建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染织工艺表现技法的基本内容,建立清晰的宏观知识框架体系,为学生的设计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传统染织工艺的深入探讨和解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感受传统染织工艺中积淀千年的人文情怀,在此熏陶下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素养,引起学生对传统染织工艺技法乃至传统文化的兴趣,确保学生在大胆创新的同时不失原有的古韵;通过产学研结合的设计实践训练,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明确设计定位与设计需求,设计最终要以工艺为落脚点,明确工艺之于设计的重要性;通过对工艺的深入了解,明确课程重点研究对象,引导学生针对各自感兴趣的工艺进行细化研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采取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手法,因材施教,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设计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完成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敢于结合现实提出新想法新观点,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达到染织艺术专业研究生的最终培养目标。
二、课程所处地位与要求
染织工艺表现技法是艺术设计领域染织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一门学位必修课,掌握纺织品艺术设计中印、染、织、绣等不同工艺类别的表现技法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获得染织工艺的完整知识框架,提高应用实践能力的一门课程。染织艺术设计是一门具有社会意义、适用性很强的艺术,与纯粹的自我表现为目的的艺术不同,是建立在工艺基础上的设计,所以当以理性的原则来加强自已的艺术修养,必须从设计、产品、销售等环节去认识,要求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以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或思维活动为先导,做到设计的条理化和秩序化,不仅具有相对独立性和鲜明的个性,而且又有与其他事物间的必然联系。不是单纯地追求实用性功能,而是与人类的整体文化相关联,包括染织的技术功能和经济功能,是以物为载体探寻一种合乎目的性的、合理的功能形式,是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统一体。所以,该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三、课程建设思路探索与思考
随着多文化冲撞下的混搭风格和跨界综合材料相结合的复杂工艺的出现,纺织品设计的研究与教学领域科技含量的提高,交互式体验时代的到来,对当今的设计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染织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不仅需要扎实的艺术基本功,又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既要较强的手绘能力,又要熟悉设计软件;既要拥有接受、吸收新知识的能力,更要具备艺术创新思维。所以,在掌握传统的染织工艺表现技法的基础上,要强化学生对染织工艺的理解及活用能力,在了解工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并探讨纺织品艺术设计中工艺对设计的制约,并对此提出应对措施,更好地为设计服务。
(一)设计理论教学。
深入了解课题选定的传统工艺,从其历史发展、风格特色、工艺应用、发展现状等多方面深入剖析工艺,最后运用文字、圖片、表格、思维导图等方法进行所了解资料进行汇总整合。研究思路清晰,逻辑合理,注意研究内容各版块之间的联系。以“拼布工艺”为例,了解拼布工艺的中外文化历史,在掌握拼布的工艺技法、图案风格、应用类别及其与传统女红关系的基础上,从中、外、古、今全方位多角度对“拼布工艺”进行深入剖析,探寻拼布工艺在国内外应用现状。采用讨论式、团队式、案例式、研讨式、以点带面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对染织工艺的整体认识。针对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宽广的特点,实行“拆分一重组一深入一细化”的综合教学手法,根据学生兴趣自主选题,将选题内容拆分成若干个具体的小课题,鼓励学生相互合作,针对各自兴趣的课题进行深入挖掘,以讨论会的形式分享研究心得,总结自身不足并从其他小组身上吸取长处,形成设计研究报告。在理论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团队协作精神,构建染织工艺相关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在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其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
染织设计立身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成长在新时期新风尚之中,因此课程体系需要满足双重需求,建立既符合染织学科发展要求,又能适应行业人才需要的课程体系;既要了解各种传统风格工艺,秉承传统文化艺术尊重的态度对其有所继承发扬,又要了解现今市场,认识先进的科技手段、艺术形式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重要性,从而做出满足现今市场发展的好设计。不仅需要了解不同染织工艺的相关知识,例如历史文化背景、发展脉络、工艺特色、生存现状、人文价值等,在现阶段市场发展情况下还需要探索其与周边学科的联系。尝试突破传统染织工艺给人的固有印象,突破与服装、室内家纺行业的相关联系,开始向产品设计等相关领域延展,通过不同设计领域的材料语言彼此交融,诞生大量极具创新性的产品设计,为传统的染织工艺增添时代气息。
(二)项目制实践教学。
染织艺术设计涵盖印染织绣工艺门类,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根据设计类专业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项目制教学模式。所以,设计实践应用环节要求在基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某一特定工艺的表现技法、其应用载体、代表性图案风格等设计要素,从创新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市场的需求,完成设计产品制作。产学研实践项目的实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成果与市场相结合,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逻辑思考能力、深入研究能力、市场把控能力及创新精神。针对不同专业基础、不同学科来源的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专业基础较好的学生,加强创新能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较薄弱学生,以架构了解染织工艺的相关知识,迅速融入专业学术氛围,感知染织艺术的魅力。课程建设引入项目制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实战出真知,从项目实际需求出发,系统地、有意识地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坚持设计教学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项目制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针对性更强,不仅需要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优化、组合,还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有效探索适合当前形式需要、适合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学创新之路。所以要求学生具有全面扎实的专业素养,需要有对设计、材料、工艺、成本、实施经验等多方面协调控制与把握的能力,培养学生限定性设计能力,与客户交流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接近市场、读懂市场、把握市场等能力。深入市场,加强实际调研,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拒绝闭门造车的设计,因为其不可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设计实践总结。
在研究市场、分析市场基础上,围绕市场需求进行设计,理论地探索与项目制的实践设计相结合,不仅增加产学研项目合作,产生直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了解不同材料与性能,发现新材料,透过新材料,研究新工艺,并对其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设计水平,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理论和实践设计所发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思考不同的工艺对设计制约和有效的解决方法,以及图案、面料等关系,在设计实践基础上进行总结,为后续的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四、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课程评价体系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督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注重设计过程的管理
针对染织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重视学生设计过程的管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由于研究生的生源不同,专业基础差异较大,有些是跨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薄弱,这给染织工艺表现手法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虽然在教学内容上采取差异化教学,但是在课程评价体系上也要因材施教,杜绝—刀切。要注重设计过程的管理,学生的设计过程能直接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进程、存在问题等,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和设计反馈,不仅能把握学生设计进程和发展动向,而且也能促进学生设计能力的提升。
(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根據课程建设的内容设置教学目标,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全部教学环节纳入评价范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环节的设计研讨,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制实践教学针对学生在设计方案进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产学研单位根据客户需求评价等,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想象力,团结协作团队意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个性化的艺术学习方式的一种体现。虽然设计结果与设计方案存在不一致,但是学生能这个设计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从中受益,促进了学生的艺术修养。设计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差异和特点,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针对性辅导,有利于学生改进设计方法,明确设计目的。所以考核评价时,考虑因人而异、尊重学生个体,强调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产学研单位评价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统筹评价。
结语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建设,要求学生能理解染织工艺表现技法的基本内容;通过必要的设计技能训练,了解在一定的前提和条件下从事设计,并遵循工艺为先设计的基本原则;培养和提高设计创造力,具备独立思考和从事设计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文化修养,提高艺术素养;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工艺表现技法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践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从而培养研究生具有综合研究基本素质,总结和学习以往人类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同时,必须及时掌握先进的新技术,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