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铸造电影的未来
2018-11-27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4月18日,作为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推的四大论坛之一的“电影科技国际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论坛以“构建工业化制作体系,铸就新时代电影精品”为主题。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杨烁,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所长张伟出席论坛并致辞。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胡东,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巡视员、组委会副秘书长卞建国,以及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中国电影股份公司、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华夏电影发行公司、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等单位负责人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由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书记栾国志主持。
本次论坛分为主题演讲和互动交流两大环节,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6位电影科技专家与导演一一Base FX副总裁谢宁,索尼中国技术总监王亚明,蓝海彤翔集团副总裁高鹏东,资深电影从业者克里斯·高得菲,美国导演安东尼·拉默里纳拉,加拿大导演艾郎·德罗谢。分别围绕高新技术格式电影摄制技术及综合应用、高品质视效电影制作关键技术与应用策略、精品三维动画电影制作总体设计与技术应用、数字科技制作呈现出壮观动态的动作片四个主题进行演讲。聚焦电影制作环节,从电影制作发展新趋势,到电影后期特效制作流程,以及高新技术在制作领域的应用等多方面阐述了构建中国工业化电影制作的体系对电影精品创作的重要性,吸引了业界的持续关注。
演讲环节
谢宁:“电影的重工业化趋势非常明显,重心迁移到后期。中国电影的工业化的关键在于电脑视效工业,我们原来叫后期,后期应该是电脑视效工业。后期正在反推前期,视效预览成为投资人的好伙伴,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视效预览是非常好的普及视听语言和电影教学的工具,能改变我们对影视人才培养最基础这一块的现状,让影视人才培养变得更加有利。因为他可以直接教视听预览了,是中国电影弯道超车的涡轮增压机。”
克里斯·高得菲通过细致阐述视效电影整体创作中的视觉设计,视效统筹,创意协作,高效沟通等关键要素,使导演、视效总监、特效制作团队、动画师实现良好的沟通,充分发挥技术团队的作用,进而形成合力完成精品视效电影的创作和制作。“视觉部门总监要做好工作不仅需要技术和创造知识,必须精通所有部门的使用知识。永远要告诉别人事实,尽管有时候事实不尽如人意。永远不要说不,你说我还有几个备选选项,不要说不要这样做,如果说不要这样做,就等于打断了别人的创作过程,如果你说不,创意就会终结。你说我可以做这个,也可以做这个,你可以给他提供不同的选项,如果导演过来征求我的意见的话,我永远不会跟他说不要做这个。”
王亚明介绍了与二维活动图像质量相关的5个要素,以及人眼的视觉极限,并指出目前电影技术标准滞后的问题。在他看来,电影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就是高分辨率、宽色域、高动态范围、高帧率、高量化比特。但现实情况是,技术发展速度快,技术标准进展慢,技术标准拖了电影行业发展的后腿,很多新的技术只能停留在试验阶段。虽然现在电影已从胶片脱离,但是很多技术标准依旧是胶片时代的标准,是典型的路径依赖。所以需要重新审视技术发展成果,制定新的电影技术标准,全行业应共同努力。拍摄制作都不是问题,显示才是问题,影院方面必须提供家庭无法实现的、独一无二的视听环境才能吸引观众,影院采用LED的显示屏需要提高视觉、声音等方面的体验。全球大部分LED显示屏幕都是中国制造,他相信在新的电影技术发展浪潮中,中国企业将大有作为。
安东尼·拉默里纳拉:“我实际上并不是很迷恋VR,对我来说这是个剥夺你感觉的东西。我不知道听没听过这个科幻的东西。我可以想象出来,可能VR对于打游戏,或者去参观一个没去过的地方是个好东西,但是我平时的娱乐都是用VR来完成的话是不能接受的。
对于我来说,在中国有一个非常伟大的重要的事就是,教会导演怎么样看画面。不管是视效还是导演双方,都要更好地沟通工作。一方面他们有钱,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我们这里有很多视觉效果的导演,要知道怎么样和导演沟通。
如果你希望所有的事情快速做出来,我可以把它做出来,有个计划就能做好。但是更多的是注重速度,而不是注重它的质量。经常看到这样的事情重复地发生,这必须要停止。你不能让艺术家在没有时间的情况下把东西做出来。时间不够,你就看不到好的艺术。”
艾郎·德罗谢为大家播放了自己8年前拍摄的两部动作片以及如今拍摄的两部影片的续集,德罗谢导演以具体视效片段,直观地为大家展示他们对技术的运用,让观众看到这8年来技术进步为影片效果带来的巨大变化。在他的影片中,大部分特效都是为了保护演员的安全,德罗谢以几个危险的爆炸场景为例,详细地介绍了拍摄方案的产生与执行。
高鹏东:“中国的重工业电影,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很多公司都在后期的环节上,分工的细化上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
在中国大的影视公司里,有自己比较完善的流程管理。但是没有一部电影是一家公司能做完的,只要涉及跨视效公司,跨前期后期的多部门多公司的协调上,流程的管理是非常大的问题。我们团队一一蓝海创意云,完成了电影制作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帮助出品方,制作方,出品人,对整个电影出品过程进行完整的监管,对进度和资金能有一个整体的把控。第二个是基于互联网实现良好的跨区域协作。从前期的筹备,做全局的计划,到中期拍摄,包括后期的制作、宣发、上映,当然后续衍生品还在逐渐完善之中。”
互动交流
Q:如何运用高新科技来提升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平?
克里斯·高得菲:我觉得有一个逻辑就是,有很多人有大师的能力,我们聚集了一些顶尖的导演,我们会讲他们的创意。在中国很不幸的是,因为它是一个非常高薪的工作,他们一定要知道他们为什么做電影.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做事情,如果仅仅是为了赚钱做这件事情就太糟糕了.他们一定要找到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我们要有自己的节奏来做好这件事情。
王亚明:我还是想从电影技术标准的角度谈一点.电影是国外发明的,电影整个体系整个技术标准是国外制定的.这是一个现实。中国要想提高我们的话语权.也就是说在电影行业要多做我们的贡献.特别重要的一点,到现在为止一直是在遵守别人制定的标准,这很重要。但是我们逐渐要参与到制定这个游戏的过程当中去。我觉得可能在几十年以前说这个话不现实,但是现在来说,随着中国票房在世界上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从业人员越来越多,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我们应该主动地参与到这种减少标准的制定过程当中去。这是我个人的看法。谢谢。
高鹏东: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好,我的身份既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个理工科出身的。如何使用高新技术来推动或者改变中国电影的现状,我觉得是有两个。第一个.有情怀的这种电影技术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从我入这个行之后会发现我们接触到非常多的,包括刚才三位专家也都提到,我们有很多的细节的算法的研究.包括一些设备,其实中国并不缺研制相关技术设备的人,因为我们原来更多的不是用于电影这个行业。第二个,我也是希望我们应该,电影是很大的一个市场,要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加盟到这个行业中。更多的我们过去还是考虑从艺术的角度来培养我们从业的人员。艺术和科技,或者艺术和技术人才的融合.我觉得是能够在电影产业发展上,应该更重要的一个助推器.这是我的看法。
谢宁:前面几位老师说的都挺好,我特别想强调—下我最关注的一个方面,就是人才短缺。我认为中国电影产业,它其实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钱已经有了.项目也很好,好莱坞的人也愿意过来,也有很好软硬件环境,也有国内的高科技公司加入进来,都很繁荣。但是有一些短板,我认为现在整个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把它带到更高的高度面临结构性的断层,是在人才培养这个领域的断层。这是目前在我看来最大的一个问题。电影产业要发展起来.我们面临着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就是我们要去抢动画和游戏的人才。这些人既要懂技术,又要懂艺术,又要有服务意识.还要能沟通,还要有工业化的意识,在一个分工很专业的体系里面把自己的工作做的很好,还要了解上下游,还要有工匠精神。所以你发现我们对人才的要求简直是太高了。这么高端复合人才,现在国内没有真正的在朝这个方向培养。我们希望引起政府各方面的足够的重视,一定要有正規军的培养才能够帮助我们抓住这个机会成长起来。否则会有很好的项目,很多的资金,很多人才过来,但是如果没有自己队伍的话,这些机会和发展机遇都是给别人准备的。现在我们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已经不只是自己的电影产业,今天论坛就有很多来自国外的人才,中国的人才在面临国际化的竞争,同时也走到国际化的舞台当中去。所以我们特别希望大家一起来努力,把这些人才培养给做起来,做高新技术的,每一次技术的变革,让我们能够弯道超车,让我们能够走到最前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