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古诗教学有效策略新探

2018-11-27朱庆华

读与写·上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诵读朗读教学策略

摘要:古诗有着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字正腔圆地朗读,平长仄短地诵读,传情达意地吟唱,通过充分地读,有层次地读达到渐入诗歌佳境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策略;朗读;诵读;吟唱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8-0006-02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入教材中的古诗,都闪耀着华夏文化的光芒,阅读欣赏这些古诗,不仅能促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然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过程中,人们一直套用着这样一种教学模式:“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情感、齐背诵。”而最终这一模式又被简化成会解词、译句、背诵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其结果本来意蕴深厚、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弄成了一堆索然无味的烂白菜。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因此,想提高古诗教学的效能,发挥古诗在阅读教学中应有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就必须加强对古诗教学策略的研究,并把这些策略运用于古诗的教学活动中。

策略一:字正腔圆地朗读

所谓字正腔圆地朗读就是要读准字音,腔调圆润。小学生一入学,接受的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因而古诗词教学要从朗读入手。朗读古诗词的第一步,要读得字正腔圆,即读正确,读得饱满圆熟流利。

拿到一首古诗词,我们首先要能读、会读,要读准每个字音,读顺每句诗,读通整首诗,读时要声音响亮,精神饱满,语言流畅。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利用注释、字典和同学老师帮学等方法读准古诗词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多音字和一些生僻的字,再把全诗朗读给大家听,做到字字会认,句句读准。其次让学生有板有眼地朗读,即朗读腔调合乎节拍,读出节奏、轻重缓急。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先划分节奏,标出重音拖音,采用自由读、抽读、展示读、比赛读等方法进行,当然开始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如诗歌节奏的划分,一般而言,四言诗句的节奏以“二二”为主。例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五言诗句的节奏以“二二一”或者“二一二”居多。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七言诗句的节奏以“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居多。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如重音,让学生明白就是一个诗句中表明主要意思的字词或短语,它们往往表达了重要的内容与情感。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重音应落在“独、异、倍”等字上,因为它们表达了诗人羁旅异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在教给方法的同时,教师还应范读或让学生听专业人员的朗读,再组织学生讨论老师或专业人员朗读的节奏轻重缓急是怎样处理的,为什么这样处理,然后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划分节奏,找出重音拖音反复进行朗读,从而提高古诗教学的效能,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策略二:平长仄短地诵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多是五言七言的格律诗,都是按一定的平仄押韵规律来写的。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其中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普通话中平声分阴平阳平,仄声为上声、去声。格律诗平仄规则一般是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黏。所谓押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格律诗一般偶句押韵,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古诗如果都按现代的读法,会失去应有的美感,所以教学时可采用平长仄短地诵读法,这种方法是指在借鉴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以汉语拼音的四声为准,一声二声是平声,三声四声是仄声,平声字读的轻一点并拖长音节,韵脚字声高扬并持续延长;仄声字读得高一点,语音短促,缩短发音时间,声停气不停。如此诵读,长长短短,短短长长,高高低低,低低高高,错落有致,回环往复,使诗歌富有韵律美。

教学时,可先讲一点格律知识及平长仄短地诵读原则,在进行这些诵读常识的指导时,尽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学生易懂、简洁的语言来表达。然后用符号“—”表示平声,用“︱”表示仄声进行标注,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知道长该读多长,短该读多短,再让学生进行诵读练习,几次之后,学生就能自己标注诗歌,看到这些标注,就能读出诗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了。

例如教学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先让学生用我们现代人的读法读准字音,读通整首诗,然后讲解必要的格律知识及平长仄短地诵读原则,用符号“—”“︱”进行标注,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的平仄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高低是“高高一低低一高,低低——高高一一高。高低一低高一高,高高一高低一高”,音长是“短短一长长一短,长长——短短——长。短长一长短一短,短短一短长一长”,如此很有节奏地交替出現,就自然地形成了抑扬顿挫的鲜明节奏及长短音、高低音,再教师进行范读,最后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反复诵读中,读懂诗句的意思,感受到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内在的韵律美,从而获得审美的喜悦。

策略三:传情达意地吟唱

每一首诗都是诗人情感的真实写照,诗人往往通过诗来传情达意,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张继的《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愁思。古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吟出来的,有诗为证“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可见吟唱是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思,传达诗歌的意境的。那么什么是吟唱呢?教学古诗时如何进行吟唱呢?

吟,《辞海》释为“吟咏、作诗”,就是依着一定腔调缓慢地、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的读,是一种不急不慢,韵律性极强的诵读。唱,是依照乐律发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歌唱。诗词吟唱表演性强,一般都有乐谱可依,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是古典诗词音乐美的升华。

吟唱的规则是行腔使调即按一定的音阶曲调,再加上诵读的技巧吟出来,一般是平声扬仄声抑;押平声韵时,声高扬并持续延长,压仄声韵时语音轻而短促,戛然而止;凡两个平声字或一仄一平的组合,第二字一般比第一个字长且低;凡两个仄声字或一平一仄的组合,第二字一般比第一个字读的高。

吟唱教学的第一步是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依字行腔、平长仄短”的规律来朗读古诗,即依据每个汉字的声调连起来形成一定的腔调,在节奏点(停顿处)、平声字上声音拖长点,而在仄声字上声音短促些,这样能更好地再现古诗的音韵之美,引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听名师吟咏,领略这种古老的读诗方法的魅力。再让他们模仿吟诵这首诗,在模仿中,全身心地进入文本,进入古诗的意境,品味出饱含作者情思的诗外诗、画外画、境外境,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情感的熏陶。最后,将古诗的朗读配上相应节奏的音乐曲调,让学生和着音乐的节奏来吟唱诗句,并根据古诗的情绪、意境、风格,配上适当的表情、动作,手舞足蹈地吟唱。如配《阳关三叠》吟唱《送元二使安西》,借《明月几时有》的旋律吟唱《村居》。这种变读为吟为唱的教学方法,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而且在唱唱、跳跳、演演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古诗的音韵美,体悟诗歌的感情美。

作者简介:朱庆华,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诵读朗读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