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工科学生国际化素质的培养
2018-11-27孙博文
孙博文
摘 要:2017年2月,“新工科”建设目标的提出明确了新时代背景下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为“新工科”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高校的重视。江南大学君远学院自2010年办学以来,一直坚持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新工科”育人理念的提出,为学院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介绍了江南大学君远学院为加强学生国际化素质教育所采取的举措。
关键词:新工科;国际化;工科人才;君远学院
当前,教育部正在大力倡导和推动“新工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特点的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地面对这一经济形势,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是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升级版目标。“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新工科”有别于传统工科的人才培养,需要新工程教育理念的指引和新型培养模式的支撑,从而实现符合“中国制造2025”需求的更高的教育质量。君远学院作为江南大学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示范点,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和需求下,正朝着“新工科”的育人目标不断探索。
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中国早已列入世界工业大国的队伍,我国的工科教育体系日益成熟,每年培养的工科人才数量也稳居世界首位。但在“新工科”建设的目标要求下,具有国际化素质的工科人才培养仍显薄弱,成为我国高校在工科育人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中明确指出:“新工科”建设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分析“新工科”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构建“新工科”人才能力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工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国际化实践能力是培养高质量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毕业的工科生中仅有10%左右可以达到跨国公司用人标准。这一数据反映出我国在工科人才国际化培养上的薄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工科人才,江南大学君远学院通过意识引导、制度支持、合作育人、教资优化等方面,调整育人模式及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国际化素质。
一、意识引导,依托君远书院全面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意识
书院作为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文化积淀、学术传承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今我国高校书院制的实施,既融合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精神,也汲取了西方传统博雅教育理念,为高校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带来了新机。
君远书院成立于2013年6月,意在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活动,侧重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人格塑造和行为养成,丰富课余生活。作为开展第二课堂的平台,春风化雨般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及世界观。在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培养方面,书院每月聘请外教开展专题讲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分享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在君远书院开设英语、德语口语课程,让学生在学好语言的同时更能用好。此外,在每一期的交流及交换项目结束后,书院邀请回国学生进行经验交流,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分享,更具有感染力和带动性。君远书院作为引导学生思想的实践平台,其作用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既在培养全方面、高素质的工科人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在學院推进人才国际化培养的进程中功不可没。
二、制度支持,择优开设海外交流项目,设立专项奖学金
学生国际流动既是展示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体制中重要的发展策略之一。各高校为了鼓励学生走出去,海外交流、交换项目与日俱增。但伴随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数量增多带来项目品质良莠不齐的现象频繁发生,有的交流项目失去了其育人作用,更像是一次“出国游”。像这样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海外交流项目,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为此,君远学院结合专业背景及学生特点,筛选出美国、德国、日本等地区的部分高校作为开展海外交流的合作院校,并与其商定交流期间的培训课程,确保学生能有所收益。此外,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海外交流项目,减轻经济压力,学院特设“君远海外交流奖学金”。自2016年该奖励政策实施起,平均每个年级有80%以上的学生参加院校组织的各类交流、交换项目,这一比例的提升对于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营造学院的国际化育人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合作育人,促成国际化本硕贯通的“3+1+1”人才培养模式
与国外高校合作育人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通过该途径,学生不仅可以得到可靠的国外教育资源,还可以减轻个人申请留学所面临的压力。因此,与国外高校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是学院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国际化工科人才的重要举措。
君远学院作为卓越工程师计划示范点,采用“3+1”(3年校内学习,1年企业实习)的培养模式,为了推进学院与国外高校合作育人工作的开展,在原有的“3+1”卓越培养模式基础上,与国外高校促成“3+1+1”(3年国内学习,1年海外实习,1年攻读海外硕士学位)本硕贯通模式,学生在完成前3年校内本科阶段学习后,分流为“工程型”和“研究型”两部分进行培养。“工程型”学生将进行为期1年的企业实践,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或创业。“研究型”学生除了选择国内读研也可参加君远学院与美国田纳西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合作的“3+1+1”本硕速培项目,完成学业后,将获得江南大学本科学位和国外大学硕士学位。这一培养模式的创建,为学生出国深造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途径。
四、教资优化,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国际化师资团队
在“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引导下,应积极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增加符合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的必修课程,将国际化理念融入日常教学环节。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和实践模式,为学生建立实践教育平台。为此,君远学院在新一期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根据“新工科”知识体系、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引入国际先进工程教育理念与资源,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新型课程体系,活跃开展海内外名师短期教学、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广泛的交流活动。
此外,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师资团队也尤为重要。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海外学术经历的教师不到10%,而美国耶鲁大学的比例则高达40%~75%,相差甚远。为改变这一现状,学院与海外知名大学合作,定期派教师出国进修半年至一年,学习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经验,拓展本校教师的国际视野,提高学术能力。与此同时,为实现国际化、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学院也在积极招聘、组建海外讲师团,长期承担君远学院关键课程教学,不断建设成内外兼优的国际化师资团队。
自2015年高校“双一流”建设目标提出后,国际化已成为当今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科人才,是“新工科”的要求,也是教育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江南大学君远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随时代需求,不断探索,积极响应和落实“新工科”育人理念,在国际化工科人才培养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
[2]陈宏伟,齐山华,蔡清香,等.海外经历对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
[3]王林.“一带一路”视域下石油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刍论[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