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壮士探秘博格达

2018-11-27王琦张珍敏

新疆人文地理 2018年5期
关键词:雪莲羊圈骆驼

王琦 张珍敏

在新疆,每次去乌鲁木齐,走在城里,抬头间就会看到他;乘飞机回新疆,在乌鲁木齐上空,总要透过舷窗寻找他的身影——博格达峰,犹如一个伟岸的男子,承载着新疆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每当太阳翻越博格达峰,带来崭新的一天,城市和乡村就热闹起来了,烟火日子就暖起来了。但博格达峰熠熠生辉的面孔,依然神秘高冷,可望而不可及。无限风光在险峰,摄影人就是要探秘不为人知的世界,记录真实的大自然。

辎重两百公斤

一日,看到新疆摄影家潘新华在他的朋友圈发了在博格达峰拍摄遭遇恶劣天气的照片。他说,自己这几年进无人区、闯艰险冰达坂、穿浩瀚沙漠,都不及在博格达峰拍摄的这三天艰辛。恰好正跟独山子摄影家沈久泉、阿敏以及深圳的张鹏在聊天。于是沈久泉拨通了老朋友潘新华的电话,以示问候。他详细询问了潘新华拍摄博格达峰的情况。放下电话,去博格达峰拍摄就成了他们三人的话题,他们心里的草就这样种下了。

接下来的日子,沈久泉和张鹏着手定制棉帐篷,找地方制作装物品的帆布袋,准备各种物品,忙活了一个多星期。距离上次去博格达峰拍摄已经很多年了,此次再次探访,沈久泉依然很兴奋。因为常出门拍摄,该带什么东西他心里都有数,从棉被到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2018年7月29日,来自安徽的老赵从奎屯开着牧马人到独山子,和沈久泉的牧马人会合。沈久泉把牧马人后排座放倒,足足装了200多公斤的辎重,两辆车的后备厢,满得再塞不下一瓶水。

从独山子到乌鲁木齐接了从北京飞来的铁匠炉老孙、从上海飞来的老胡后,六个摄影人,向着博格达峰出发了。

找别扭的骆驼

当晚,在达坂城化肥厂宾馆住下,六个人一番酒肉穿肠,带着些许醉意进入梦乡。

第二天早上8点,奔向达坂城的三个山村。三个山村是离博格达峰最近的村庄,因为在此地能看见博格达峰主峰的三个峰尖而得名。与沈久泉提前约好的驮工帕夏尔一行,已经准备好了一峰骆驼、七匹马以及两辆破旧的农用车。而后,人、行李辎重与牲畜分乘两辆破得不能再破的农用车走10公里,再骑马走18公里,到达博峰大本营,海拔攀升1100米。

駱驼是老骆驼,还是第一次走这条线。好不容易把它装上车,刚把栏杆卡住,它一脚就踹开了;再关上,又踹开;如此反复,很不配合。等车启动时,它又没站稳,前腿跪地,摔流血了。好在有惊无险,终于上路了。

不记得上一次“飘大厢”是多久了,六个人一路在河道里颠簸着、调侃着,倒也乐趣多多。当时不觉得,后来他们发现,同后面的行程比起来,这段路程不知轻松多少倍,简直就是豪华旅游。

到了车不能走的1号羊圈(牧民为了好记,就把沿途的羊圈用数字命名,一路共有4个羊圈),卸行李、绑行李,大家一起忙活着。沈久泉用力捆行李张大嘴狮吼般的照片,非常生动。

路况根本不能用好不好走来形容,简直就是艰难险阻。骆驼依然不配合,走走停停、进进退退,总闹别扭。

大部队骑马到了2号羊圈后,睡了两个小时才等到骆驼别别扭扭地来了。刚好,有一组驮工送人下山,考虑到这峰骆驼腿有伤,领队便换了他们的一峰骆驼驮帐篷。

此时,只见那峰卸下重担的骆驼,高兴得屁颠屁颠地往回跑,矫健的步伐真跟换了一峰骆驼一样。走完后面的行程,大家才恍然大悟,这骆驼太聪明了,它知道后面的路太难走,才偷懒耍赖的。

第二天,那组驮工送人上来说:“今天,那峰骆驼到了2号羊圈,又说什么也不走了,头一天的故事继续演,老奸巨猾说的就是这个家伙!”

驮队里有一匹三岁的小马,不负重,来回跟着跑。驮工说:“这个嘛,是为了让它熟悉路线。它要跟着跑很多趟,养成习惯了,才能驮东西。”阿敏说:“这不就是上岗培训吗?那峰骆驼的上岗培训你们没做好,还得继续培训才行!”

后来发现,他骑的那匹马,上岗培训也没做好。他体重轻,本应走得很轻松。可那厮偏不,到了好走的土路就往前冲,以至于前面的马扬起的土每每弄了他一身;等走到乱石、陡坡、河道,它就落到最后,磨磨叽叽,打着不走牵着后退,让人哭笑不得,一路没少给人找麻烦。

小驮工的理想

驮队里有一个小驮工,叫塔布斯,今年上高二,利用暑假跟着驮队挣点儿钱。小伙子帅气、健谈,他说他的理想是考取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一路上有很多用石头搭起的石碓。塔布斯说:“那是敖包。敖包不只属于蒙古族,而是游牧民族的共有之物。因为草原地域辽阔又缺少明显的地标,容易迷失方向,敖包就成了最好的参照物。最早它是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地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草原民族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幸福、平安的象征。”

到达2号羊圈,塔布斯说,那边两侧山坡的大石头上,有一些人物和动物的岩画,据说是古代游牧民族留下来的。

沿途有很多石头,油光锃亮,不知道是如何形成的。许多石头上刻有少数民族文字,或许是记录爱情或者人文的吧……

休息时,塔布斯又不厌其烦地告诉大家一些到高原上的注意事项。

感谢这位哈萨克族小伙子,临别时,大家与他相互留下联系方式,期盼他的好消息,祝愿他实现自己的理想,期待再相见。

博格达峰的表情

一路爬山涉水,六位平均年龄58岁(最大的71岁,两位年过60岁,两位50多岁,最小的一位49岁) 的摄影家虽然骑着马,但其中的艰辛很难用语言描述,真是惊险万分。

远远看到大本营高坡上一个熟悉的身影,下马后迈着“牧民步”(由于长时间骑马,双腿弯曲)的沈久泉大声喊着:“郝主席,我们来啦!”

意外巧遇新疆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郝沛夫妇,令大家十分兴奋,一路劳累也仿佛减去了不少。

郝沛夫妇来博格达已经三天了,看到大家更是惊喜万分。

“每天下午4点开始,冷空气准时入侵,接下来就是灰蒙蒙的,三天都白等了!”郝沛老师著名的大嗓门,在高原依然分贝不减。

“我们人品好,明天一定有大片!”沈久泉笑着说道。

心诚则灵,奇迹真的发生了!

第二天,朝霞满天,风光无限。接下来的两天,博格达峰的表情更为丰富。当阳光拂过山顶时,光与影不停地变幻,勾勒出一幕幕富有风骨、充满韵律的画面。光影收放之间,峰与谷、黑与白、明与暗,描绘着博格达峰的神秘高冷。傳说中的博格达峰红心照、金腰带被大家摄入镜头;雪山冰湖里的冰块,像天鹅、似精灵,带给大家无限欣喜和心动;而高原上的雪莲和各种花草,更带给大家对生命的敬畏和感动。

传说中的金腰带

冷空气带来的阴云密布,让郝沛烦躁不安。六个男人的到来,给他们夫妇带来了更多乐趣。

夜晚,听着郝沛绘声绘色地讲诉拍摄乔戈里峰、喀纳斯双湖的趣事,吃着丰盛的晚餐,帐篷里爆发出的开心笑声在博格达峰回荡。

寂静的山谷里,时常传来山崩地裂般巨响。

“雪崩了!”

巨大的冰块掉入湖中,冰湖里便有了无数冰精灵,像天鹅浮水、似小象嬉戏,你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的场景,怎么能错过?老赵穿着短袖拍摄冰湖,身体真好;张鹏在雪山下用冷水擦澡的壮举,也是没谁了。

离开的前一天,又是阳光明媚的好天气。上午分头拍摄,下午大家合影留念。合影过后,阴云漫天涌来。沈久泉提议:“晚上聚餐,要炒六个菜,我们要敬敬山神。”

郝沛主动担任主厨,准备中发现怎么也凑不齐六个菜。思来想去,他把馕切成条油炸后,摆成山形,在顶部撒上白糖,一道“金山雪峰”就成了,六个菜总算凑齐。

谁也没想到,煤气罐没气了。最终还是郝沛的夫人出马,与在此集训的登山队后勤商借煤气罐。还真借上了,可在海拔3540米的高原上扛煤气罐,难度可想而知。郝沛、阿敏承担了借罐、还罐的任务,短短几十米的距离,累得他俩眼球都快挤出眼眶了。19时,天空依然灰蒙蒙的,期盼的金光耀眼、金顶旗云眼看又要成为泡影。

抱着一线希望,吃饭前大家还是爬升200米找到一处背风点,默默地期盼着……21时,不知道谁大喊了一声:“金腰带,快看,博格达峰金腰带!”一时间每个人仿佛都屏住了呼吸,只听得照相机快门声音响成一片。

只见此时的博格达峰金带环绕,旗云飘飘,与山下彩色的帐篷相映,十分壮观,非常震撼。

21:06,金光渐渐散去,天空昏暗。6分钟,让每个人心跳加速、激动万分的6分钟,让他们探秘博格达之行,愈加完美。

在一派欢乐的气氛中,大家在高原上品佳肴喝美酒……被高反(高原反应)折磨得苦不堪言的北京老孙说:“虽然高反让我每走20步就要停下来缓一缓,虽然骑马磨得双腿和屁股火辣辣地疼,但能拍到博格达峰的金腰带,不虚此行。”

帐篷里觥筹交错,相互庆贺,在雪原还能有一桌丰盛菜肴,引来徒步者一大波羡慕的眼光。

高处的那些花儿

每年7月10日至8月20日,山下暑气逼人,山上却花开正好,是攀登博格达峰的最好季节。

一行人行至2号羊圈时,暑气顿消,凉意袭人,遍地绿草如茵,山花烂漫,香气盈野。在4号羊圈,为了补充营养,让牧民宰了一只羊,十几分钟就处理好了。到达大本营做抓饭、炖肉、煮汤全靠它了。此时,到大本营剩下最艰难的5公里。攀上碎石达坂,雪线到了,立马寒气逼人,满目银白。

雪线附近,本是生命的禁区,第一眼看到悬崖峭壁上的几朵雪莲时,大家着实欢喜不已。

到了大本营,驻地旁边有一株雪莲,71岁的花卉爱好者老胡,趴在地上围着这株雪莲各个角度拍了上百张照片。

接下来的三天,身手敏捷的阿敏孙悟空一样爬高走低地巡山,用镜头记录下了许多雪山奇异花卉。除了雪莲外,这里生长最多的是成片嫩黄的野罂粟。

野罂粟在草原上大多是红色,可博格达峰的野罂粟都是黄色的,其中的奥妙或许只有植物学家能解释吧。这些花儿在逆光里金黄通透,在博格达峰衬托下分外娇嫩、妩媚。此外,阿敏还发现了翠雀、金莲、金娇、百里香、梅花草等,用百微镜头拍摄了十几种。

令人惊喜的是,除了常见的单头、双头的雪莲外,阿敏还发现了三头、五头、七头的雪莲,加上郝沛老师先前发现的四头雪莲,可以说是拍摄博格达峰雪莲之最了。他看到的大大小小的雪莲有几百株。他每走一步都很小心,生怕踩着雪莲幼株。因为雪莲这个雪域精灵在0℃发芽,2~3℃可以茁壮成长,零下20℃照样花开艳丽。一株雪莲成长5~7年才能开花,花期两个月。雪莲用顶冰傲雪,用絢丽娇艳的花朵装点了寂寞的雪域,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老胡虽然为前期辛苦拍摄雪莲扼腕,但还是满心欢喜:“我前面趴在地上一身土,各种角度拍摄的一百多张雪莲都成废片了。这些年,我拍了太多花卉,雪莲一直是空白。感谢阿敏的寻找,我71岁攀博格达峰拍雪莲的梦,圆满了。”

早市一样的大本营

清晨,钻出棉帐篷,沈久泉被博格达峰大本营五花八门的帐篷惊艳了。他数了一下,足有五六十顶。一大早,这里像是早市一样,穿着艳丽户外服饰的人们,操着不同口音,分外热闹。只不过,吃饱喝足之后,他们很快就离开了。环博格达徒步,要走十多天,令人十分佩服。

当然,最显眼的帐篷,莫过于沈久泉团队支起的仿军用棉帐篷。就是这顶帐篷,吓跑了一峰骆驼。驮工海尔和哈孜看着他们支起来的帐篷直摇头。哈孜对郝沛说:“这个沈老师的东西太重了,骆驼在达坂上吓得不走了,我又换了个骆驼才走到这里,哎呀……累得不行了,拉这样的东西不光骆驼,我的命都少了……他们这是在演习吗?”

郝沛指指穿着石油雨衣工装的沈久泉说:“‘将军来了,说话要注意啊!”沈久泉听了哈哈大笑说:“我这还不都是为了大家保暖、防紫外线吗?”

后记

面对一拨拨前来博格达探险、摄影、徒步的人们,沈久泉和郝沛充满忧虑。博格达峰环境保护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当然,真正的登山探险者、摄影人和徒步者大都是环保爱好者。自觉带走所有垃圾,保护环境,爱护顽强绽放的高原雪域花草,尤其是不采摘雪莲,是大家必修的环保课,更是必须遵守的公德。

沈久泉一行六人收获满满离开后,郝沛夫妇继续留下拍摄博格达峰的冰川地貌,这是郝沛作为地质摄影家一直专攻的摄影专题。

克服高反,克服被马背磨得火辣辣的疼痛,下马后大家迈着“牧民步”,十分酸爽。每个人的脸,被高原的阳光和紫外线“爱抚”得像刚挖完煤出来没洗脸似的,最后是脱皮、红肿。

面对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六个摄影人心潮起伏,久久回味。

郝沛下山后,不断在朋友圈更新着他们在博峰的故事,大家仿佛又回到了那五天荡气回肠的时光。

猜你喜欢

雪莲羊圈骆驼
为什么雪莲不怕严寒
立体羊圈
亡羊补牢
大骆驼
骆驼
农庄里的羊圈
“6个羊圈”
为什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
怕打针
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