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化实践及其先进性分析*
2018-11-27苏艳丽
苏艳丽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文化是城市的根脉和灵魂,决定着城市的命运和未来。所谓文化,化于风气,入于民心,奉以行止,彰为个性,虽不似政治、经济、军事外化有形,但却更深刻、更内在、更持久。城市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市民在经贸往来、分工协作等社会活动中,形成了代表成员特征的价值共识和思维方式,沉淀于精神、制度、物质、行为等多个层面,并集中体现于价值观和精神追求。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有着独特的历史机遇,也有着鲜明的文化个性。深圳折射了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也折射了中华民族创新的胆识和智慧,深圳的文化实践颇具样本价值。
1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与深圳文化发展的起步
1978是中国的转折之年。这一年,中国明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改革开放战略。思想与政策的冰河开解,为改革活力的涌流提供了可能。深圳的改革实践,是这次转折的有力注解。改革开放前夕,深圳罗芳村人均年收入134元;香港新界也有个罗芳村,而且那里的人多是深圳罗芳村逃港过去的,香港罗芳村的人均年收入却达13000元。悬殊的差距反映了发展道路的问题,也成就了改革开放的张力。因此,才有邓小平指出的“办一个特区,可以划出一块地方来,叫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
1980年8月26日,深圳等经济特区成立,从此成为改革开放的探路先锋。当时,深圳面临着缺钱与缺人两大难题。特区是个新生事物,发展形势不明朗,银行不敢贷款;外商观望迟疑,担心政策有变。面对起步的艰难,深圳不惜“触犯天条”,义无返顾投身改革,借鉴台湾、香港、新加坡等海外经验,在土地拍卖、外商投资、用工制度、税制优惠、薪酬绩效、外币流通等诸多领域冲破禁锢,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上世纪80年代是深圳特区的起步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吸引外商投资,建立加工产业体系;学习香港经验,确立市场经济体制。说到市场经济体制,绕不开一个核心观念:金钱观,或者说财富观。中国文化向有“重义轻利”的观念。极左年代,“金钱至上”则属典型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更有“越穷越光荣”等荒谬理念。但在1980年代初,深圳蛇口工业区却打出石破天惊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口号所折射的,不仅是深圳特区的观念和风貌,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尊重创富渴求、尊重市场规律的新时代。这一口号是左倾思想和僵硬体制的解毒剂,也是深圳经济实践和文化实践的里程碑。人们誉之为“冲破思想禁锢的一声春雷”、“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破壳的标志之一”、“深圳精神的逻辑起点”等等[2]。它浓缩了中国从破坏到建设的转折,从历史癫痫到健康常态的恢复,从凌空蹈虚向理性务实的回归。同时,它也预示着深圳在解构僵化制度的同时,将迎来浪澜壮阔的新一轮文化建构。
在确立市经济秩序的初创时期,深圳许多勇闯禁区的改革探索都伴随着激烈的思想交锋。有人认为深圳是在奉行拜金主义,在“姓社姓资”的问题上滑得太远。“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也是几经拆除,几经竖起。1984年,这一口号得到了中央最高领导层的认可,并收入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这一时期,深圳以市场为导向的破冰式改革包括:价格体制改革,奠定市场经济的基础;基建体制改革,解决特区建设的当务之急;绩效薪酬制度改革,打破“大锅饭”;外汇体制改革,服务外向型经济;土地体制改革,让“财富之母”发挥作用;建立资本市场,掌握市场经济制高点。这些改革产生了一系列首创: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建立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最先采用工程招标的办法,最早开始职工住宅商品化改革,最早由企业创办银行……深圳的先行先试,展现出巨大的改革勇气。比如,1987年深圳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1988年,宪法修正案才明确“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改革者们确如“杀出一条血路”所概括的,以敢闯敢拼的姿态冲在改革开放的前沿。
深圳初创时期的文化,深深地植根于蓬勃而起的市场经济,或者说,文化发展附着于市场经济实践,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活动的决定和影响。尊重人性与尊重市场规律是其核心所在。因此,它突出地表现在冲破左倾思想禁锢,释放人的本质力量。亚当·思密在《国富论》中所说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拨转了深圳的命运,激发了创富的激情。如果把深圳“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实践视为对既有文化的一种解构,那么撬动计划体制的原动力就是创富。对财富的追求是人的根本欲望之一,西方的现代崛起、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都在于经历了长期压制之后,顺应了人类渴求财富的天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的改革开放,也是一部尊重人性的心灵史。这一阶段,深圳的文化生长是包含在经济行为之中,文化与经济之间没有清晰的楚河汉界,而是始终交织错杂[3]。
2 产业升级与创新品格
20世纪90年代后,深圳的经济发展则实现了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深圳适时把握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建立了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并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技术开发体系。在文化领域,鲜明地提出了“创新是深圳的根和魂”。深圳的文化自觉意识开始觉醒,开始有意识地为科学发展、长远发展进行文化创设。
深圳的文化觉醒同样源自经济实践。特区早期的“三来一补”,是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及补偿贸易的统称,其产业特点是深圳出地、香港出钱,技术和市场两头在外。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之后,深圳建立了自己的产业园区和总部,企业拥有独立法人资格,技术和生产两头在内。显然,这是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是经济话语权的建设,显示了深圳更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的前瞻眼光。创新,成为深圳突出的文化性格。
深圳的创新,首先体现在与改革的紧密契合,广泛渗透于经济实践和社会实践。其次,深圳着力培育创新文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2004年,深圳发布了《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2006年,出台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这一年,深圳还把创新上升到法律层面,制定了全国首部改革创新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2008年,深圳推出《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2014年,获批成为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新战略为深圳的发展赢得了主动权。深圳不仅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还形成了以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日后形成了海洋、航空航天、生命健康、军工及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五大未来产业构成的新兴产业体系。新兴产业的经济主引擎地位日益突出,目前,全市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3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000多家,占广东省一半以上。深圳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一,华为国际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全球企业第一[5]。深圳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合作协定的简写)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一半以上[6]。从深圳的创新产品构成看,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彩色电视、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超材料、基因测序、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海洋经济、无人机、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产业,都处在全国或世界的前沿。14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分布于全市各区,创业、创新、创投、创客四创联动“四位一体”。
创新战略对深圳文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建立市场经济秩序解决的是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创新战略则进一步回答了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它使深圳完成了由跟跑到领跑的转身。
3 内涵发展与文化立市
2000年之后,深圳的发展思路再次跃升,从拼速度逐步向拼质量、拼文化转型。一方面,在经济领域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另一方面,文化领域全面发力,努力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强市。这是深圳在思想和文化领域的自我追问、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
2003年,深圳正式确立了“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不是“强市”、“兴市”而是“立市”,这说明深圳把文化视为决定城市命运的最根本力量。之后,深圳密集出台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这意味着深圳把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引擎,把文化实力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深圳十分用心地将文化要素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使城市的精神气质为之一新。
表1 2000年以来深圳文化发展重要节点暨品牌文化活动撷粹
无论是个人、组织、城市还是国家,自我认知往往是文化建设的起点。有了科学的自我认知,才能回答好自己“是什么”“要什么”“怎么办”等根本问题,才能从“是其所是”跃升为“是其所应是”。在深圳的文化建设中,一个关键就是城市核心价值观的凝炼。2010年8月,在纪念深圳建市30周年之际,深圳市委宣传部主导,评选出“深圳十大观念”,分别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来了,就是深圳人[9]。这是深圳在灵魂层面的自我确认,是对奋斗历程的凝炼概括,是对城市共识的集中梳理。十大观念体现了深圳的文化理想、文化格局和文化气质。它说明深圳不满足于经济成就,而且要实现有文化的存在、有尊严的存在、有灵性的存在。
深圳的文化实践和文化创新屡有亮点:创新之城、学习型城市、志愿者之城、设计之都、“深圳质量”、“大运精神”、深圳学派建设、读书月活动等等。深圳不拘一格地丰富着城市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着城市的文化品位。
随着深圳文化内涵的丰富,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之一。文化创意产业被确定为深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互联网、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并列。文化创意和其他业态携手发展的“文化+”模式,使深圳经济更具生命力和再生性,也增强了文化与经济的共轭效应。
4 深圳文化的先进性分析
综上,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深圳高扬文化理想,凝聚文化共识,彰显文化个性,充实文化内涵,作出诸多可贵探索。深圳文化实践的先进性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4.1 尊重人性
世间一切事务,人是决定因素。深圳的改革开放,最成功之处是对人的解放。深圳探索的是一条合乎人性的发展路径,它肯定了人对财富的合理欲求,改变了极左时期扭曲的财富观,探索建立了善待财富及其创造者的崭新制度。正因为如此,深圳才能够汇集众人之私,成就社会之公,实现“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4.2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建立市场经济制度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科技文明、商业文明转变的必由之路。中国板结凝滞的计划体制,是在深圳的改革探索之下逐步瓦解的。是深圳首先传递了春天的讯息,才有了全国万紫千红的改革图景。这种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形式,展现出极强的要素吸纳和兼容能力,也为深圳文化乃至中国文化走向丰富多元奠定了基础。
4.3 先锋性
深圳成功的一项重要经验是敢闯,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使命感,有一种拓荒探路、牺牲小我、不计利害、挺身入局的可贵勇气。这使深圳的文化气质如日方升,锐不可当。深圳缺少深厚的历史资源和文化积淀,但也没有历史包袱和文化污垢。深圳的文化是青春型、力量型、创新型的文化,充满了朝气和活力。这种精神气质浸润于深圳的方方面面,因此,深圳在许多领域都扮演了领跑者的角色。
4.4 文化自觉
深圳没有文化家底,甚至一度被称为文化沙漠,但却因为文化自觉而明晰了理想、开阔了格局、收获了尊严。深圳的文化自觉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不役于物的主体意识,体现了自我体认、自我发展的深刻觉悟,体现了对自满、保守和停滞的警惕,从而使自身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发展的潜力。
4.5 开放性和包容性
开放意味着多元与对话。在移民城市深圳,各种文化交融激荡,各种思想共冶一炉,成就了博大包容、和谐共赢的文化生态。“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是深圳开放包容气象的生动写照。
4.6 传承性与创新性
深圳文化既有传统文化的思想源头,又体现了革命文化基因,更突显了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时代感、创新性。深圳既有《周易》提倡的“与时偕行”“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也有《论语》主张的“礼之用,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既有《孟子》“惟义所在”的辩证思维,也有子产“苟利社稷,生死以之”的境界情怀。既有“拓荒牛精神”“杀出一条血路”“敢为天下先”的牺牲精神、大无畏精神,也有“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的现代性和先锋性。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滋养,成就了深圳开放型、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的城市个性[10]。
时代赋予深圳改革创新的使命,深圳所依托的是国运转折、中华崛起的大势,它所开拓的是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它所释放的是人性的本质力量。深圳的文化建设实现了与经济发展的共轭效应。放眼未来,更重要的是深圳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时代总是不断提出问题,文化的生命在于时时自新。深圳需要用历史和发展的思维来深入思考文化的发展理路,认清自身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使命,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