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促进与革新

2018-11-27陈富成刘传海

少年体育训练 2018年12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互联网+体育

陈富成,刘传海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天津 301830)

2015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倡高校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探究新模式教学,由此阐明“互联网+”战略逐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以网络化推动现代化教育,促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势在必行。

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引发教育领域的第四次革命。“互联网+”拓宽了教学空间与平台,可高效传播优势教育资源,通过大量的信息流和知识流,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促使高校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积极地以新姿态面对此次教学改革浪潮。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发掘创新教学新资源,逐步提升教学吸引力,促进体育教学的革新与发展,构建“互联网+”时代下新的体育课程体系,实现全民运动、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社会新气象。

1 教学革新的催化剂——教学策略、学习方式的蜕变

“硬件决定软件,软件决定内容”,遵循这一原则,在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软硬件变化中,抓住改变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可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互联网本身的特质为:资源上丰富化;传播行为上互动化;传播渠道上多样化。在高校,传统体育教学的硬件是:师资力量、场地器材;软件是:学习内容,教学策略;传统授课方式是:依托于运动场上,教师示范讲解技术动作,整体的教学内容、过程、评价均由教师决定,故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而如今教学的硬件方面:新增了信息技术、无线WIFI、智能设备终端等;软件方面:新增了多媒体、数字化、智能教育应用等,可让学生从多个渠道获取知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改革,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案与策略,以多元化的网络途径替代单一式教师传授,既符合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学科的特殊性,又考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心理特点。软件硬件的变化,为教学提供了动力,使得教学不再固守传统,以往教学系统需与时俱进,以应对当代高校学生发生的改变。教学策略需转变为“以传统课堂为主、以线上教学为辅”的双模式,这样更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效果。因此,“互联网+”时代教学策略、学习方式改变是教学改革的催化剂,可促使教学革新顺利进行。

2 教学革新的润滑剂——师生关系多元化

不同的历史教育时期中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不断变换。20世纪80 年代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严格遵从大纲,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听从教师的一切安排并绝对服从执行,于是形成了自上而下单向化、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此阶段教学是权威的、不容置疑的,整个教学过程不受师生关系所影响。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加速扩大办学规模,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高等学校的分类也根据社会所需人才的不同而重新划分,教师权威的格局逐渐被打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慢慢地植入人心,教师做指导、学生来探索的师生互动交流模式日趋明显。进入21世纪,信息化迅猛突起,师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一步发展,在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模式基础之上,互联网的介入使得师生间无须面对面便可一起进行线上的问题探究、线下的疑难答疑,教师的位置“后移”逐步成为学生的“朋友”“指路人”,继而形成了多元化的师生关系及线上教学、线下答疑与传统课堂共存的局面。如“翻转课堂”就是时下很明显的一个师生关系转变的缩影,将学生主动探索和教师指导融为一体,技术层次决定了师生地位之间的变异。

知识中心、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之间关系的转变,是见证教学革新的有力证据。师生之间由单向化的权威型关系渐变为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型关系,进而转变为多元化的朋友指引关系,师生关系的变化是影响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润滑剂。

3 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在教育领域,课程指导思想的转变、社会人才供需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及应用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学模式的创新。在“互联网+”时代下,影响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主要因素则是教育资源共享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目前“微课、MOOC、翻转课堂”的广泛运用,将更为系统地总结教育理论,使教学过程更加趋向于网络智能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其优越性。如MOOC在线课堂的呈现,将许许多多分散的师生紧密地串联,在提升开放性、群体性、互动性的同时,又增加受教育者的趣味性、积极性,既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又形成一种“在做中学”的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下,应顺应时代,结合学科的特性,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高校体育教育的特性:是一种以身体为载体寓“教”于“行”的特殊教学行为,着重实践性的同时,获取运动愉悦感及在团队协作中提升个人魅力、锻炼意志品质等。信息化技术的崛起可以推动课程模式的创新,改善以往的传统体育课堂,但并不能完全取而代之。

综上所述,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指导学生合理使用线上网络资源进行自学,还要侧重在实际锻炼中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网络资源自学与教师教学互补、课内外一体化、线上线下共同联动,最终提升高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完成高校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4 “互联网+”视域下体育课程构建设想

借“互联网+”之东风,在传统体育教学的基础之上对教育模式进行革新,使信息化技术与体育教育加速交融,继而创新建设新的体育课程。其构建设想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4.1 建设“相关概念解读”,明确“互联网+”、教育与体育教育三者的内涵特质和辩证关系,逐渐完善“互联网+

体育教育”创新路径的理论支撑。

4.2 提出一个全新体育课程模型,围绕此模型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建设,使其尽量符合当前学生、教师与社会三者的需求。在新模型中初步设想建设几个专区。例如,(1)线上教学专区:主要是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的相关运动技术教学;(2)互动交流专区:目的是建立线上线下教师与学生沟通联系平台;(3)社会体育专区:主要展现社会上新兴和热门的体育项目;(4)大众体育专区:设立一些基础体育课程来满足部分群体;(5)竞技体育专区:为在某个项目上有一定运动基础的部分群体做专项提高;(6)体育休闲专区:着重加强校园体育休闲文化、体育娱乐文化的建设。

4.3 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通过模型中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来选定体育课程的开发模式,可把一些体育项目及受欢迎内容做成资源共享课、微课、MOOC的形式,然后运用校园的无线网络搭建平台,将建设的内容以平台的形式呈现并管理,继而为高校大学生构建一个新的体育课程结构。

5 构建的意义

利用上述的思路进行课程建设,意义可体现在两个方面。(1)理论方面:既让高校体育教学手段得以丰富、获取知识的途径得以拓宽、学习方式得以多样,又让各级行政单位对高校体育信息化建设依据得以充分了解,并为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2)现实方面:通过“互联网+”战略既可以丰富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与实现多渠道学习,又可以推进体育课程网络化建设进程;既有助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与健康体魄的发展,又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同时,也为高校体育模式创新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6 构建的问题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建设主要是资源共享课和微课两种形式,且在建设的过程中均存在一些不足,集中表现为内容不精与制作不精。

6.1 内容不精

体现在传统体育教学中视频课程方面,如制作成本过高的精品课程、容量过大的公开课程等,此类课程的建设内容反馈:每堂课的教学环节混乱、内容繁琐、容量太大、过程太长,这严重违背了倡导的“互联网+”时代课程教学理念。

6.2 制作不精

课程与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结合的较少,有些时候只是为了制作课程而制作,流于外表形式而不注重其内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制作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导致当前的课程制作就如同教科书的电子版,只是将书中内容重新用视频或电脑复述了一遍。因此,及时且充分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途径及关切的热点话题,是我们在制作课程和进行课程规划建设的前提条件。

7 结 语

在“互联网+”的依托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带给高校教育的不仅仅是激情和机会,更重要的是思考和启迪。高校体育的教学策略、学习途径、师生关系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等方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悄然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指明了教学革新方向的同时,又赋予教学改革更加旺盛的生命力。高校体育教学在“躬行实践”的特性下,决定了体育教学课堂模式以传统实践课堂为主、理论在线课堂为辅,虽然在未来的发展中困难重重,但对于体育工作者而言,其使命就是要通过自身的教学活动把信息技术背后的教育价值发现并挖掘出来,将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度整合,继而融汇出适合新时代高校体育发展的课程体系。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互联网+体育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中国传统书院师生关系的构建、特征及价值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