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功利性视域下谈中国现代体育本质的回归
2018-11-27穆文浩
穆文浩
1 功利性体育和体育的非功利性
1.1 功利性体育及其表现
功利性的释义:一为利禄与功名,二为功业上带来的利益,三为眼前物质上的功效和利益。
功利性体育指的是将功利主义作为体育的目的,把社会的实际利益或者是功效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将体育的最大利益作为首要目的和最终目的的一种体育。它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体育之外的效果上。并且一旦人们将功利作为衡量体育活动的唯一标准,就会最大程度的强化人们追求利益的欲望,弱化体育深厚的人文底蕴。使体育背离它的使命,忽视体育在情感和心理上的价值。
群众体育在整个体育中占有极大比重,是体育发展的基石。但由于受到盲目性和急功近利的影响,在一个大的时期内群众体育带有了任务性和应付性的特征,群众活动的开展主要靠集体的组织练习,开展的目的也成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虽然在形式上轰轰烈烈,但人们的收获却极少。
在学校体育的大环境中,由于受到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技术教学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到了极致,人们把体育与技术技能画上等号,体育教学与体育技术教学画上等号。具有生动性和人文性的体育教学被功利性体育强行扭转成了技艺的传授,体育所蕴含的知识被看成了凝固的、能够组合和拆分的东西。功利性将体育教育搁置在最浅层的认知上,对学校体育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及体育工作者在功利主义的蒙蔽下不断做出违反体育道德的行为。兴奋剂的服用现象、裁判吹黑哨现象以及运动员故意打假球的现象都是功利性体育所呈现的恶果,能够真正体现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运动价值的观念被人们用“输赢”和金牌所替代。体育的本质发生了严重的异化。
1.2 体育的非功利性及现代体育的本质
非功利性,最早的提法为“审美无利害性”,主要在美学中应用。传入中国之后,一直作为艺术特征和审美的重要规定以及区分审美与非审美的根本尺度。非功利性指人对事物的考虑与直接的实际利益相脱离的特性。这种特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为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不被客观对象直接唤醒,另一方面为主体的“人”对客体不做任何实际的功利评价。
体育的非功利性则是指人在非功利性的活动中为自身的生活和生命创造价值,享受人的自由本质,以身体活动为中介,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完整而生动地展现人性的各种属性,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何谓现代体育的本质?这是以下几个学者的观点,陈琦、鲁长芬认为新时期体育不再把体育作为一种手段来实现体育之外的其他社会目标,而是将体育定位于体育自身和作为体育主体的人自身,强调人的自我满足和自身发展,同时兼顾其他社会目标的达成[1]。魏丽、马新宇认为“自然体育”思想肯定了身体是生命赖以存在的基础,肯定了体育对于人体和人性发展的重要作用,强调体育应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按照人之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宜的体育活动。”[2]。首洁认为体育的本质在于通过锻炼活动增强人的体质,维护身体健康,改善人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的现代化和推动社会的发展[3]。学者在他们的观点上都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即“体育的非功利性”。由此得出现代体育的本质是一种以人为主体,以实现自身价值为目的的非功利性身体竞赛。
回顾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体育正逐步“回归”其本身,从对人民体质的重视到体育的功利性异化,再到全民健身的推广,人的天性,本能的冲动与兴趣再次受到了重视,体育本质的回归已成为必然。
2 当代中国体育的功利性发展
2.1 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创立,体育出现异化的火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使人民群众能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抹除国际上对中国“东亚病夫”的称谓,必须改善人民的健康和体质状况。所以国家主席毛泽东在1952年6月发起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并躬身参与到了体育运动中。在这段时期,群众体育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有了丰硕的成果。1954年,“劳卫制”颁布,紧接着国家各部委便联合发出了《关于在中等以上学校中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联合指示》,各个机构都积极响应,全国各中学及大学的群众性体育由此迎来了一个高潮。群众性体育也带动了新中国的学校体育,青少年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得到迅速的提高,成年人也主动参与到群众体育的练习中,中华民族综合素质得到改善,中国体育处在了最接近体育本质的一个阶段。
但是由于建国初期在改革及实践当中存在着认识与理解的片面性,同时国家批判体育的工作脱离政治的倾向,培养人民健康的目的更偏向于适应各项工作的需要。国家地位与运动员水平关系紧密,体育与政治结合起来。这就造成群众体育的思想在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偏差以及形成了单一的苏联体育模式。从而忽略了体育在心理、 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的价值,抑制了大众个性的发展,体育出现了异化的苗头。
2.2 中国体育的曲折发展,体育事业被严重迫害
1956年,受体育工作中“左倾”的影响,规定的目标大大超越了实际,因而在群众体育的活动和训练当中出现了许多如通宵训练等不正常的现象,大量的伤病情况出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被挫伤。1957年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开始进一步的规范和逐渐完善,但是,这些制度还没有来得及实施,1958年的“大跃进”就让它们只能够停留纸上,群众体育收到严重的冲击。之后由于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使大部分群众停止了锻炼,许多体育协会在无形中走向消亡,群众体育进入了停顿状态。
文革期间,体育课被改成了军体课,大量军训的科目取代了体育的内容,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体育的目的。群众体育的发展走向畸形,在文革初期,一些十分热烈的群众体育开展起来,像全民游泳、语录操、忠字舞等。但这些体育活动都扣上了革命的帽子,由于闹革命和停止生产与上课,人们在被逼无奈下参加这些活动。体育界同时也被卷入了这场政治运动的激流中,大批体育官员和教练员、运动员遭到了迫害,体育场馆要么闲置,要么成为了大规模批斗或大会的场所。大批训练和竞赛器设施,因没有人管理遭受严重毁损,国内竞技比赛被完全的取消。中国体育处在了完全混沌的状态。
2.3 举国体制以竞技体育为中心,功利性体育达到顶峰
1979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确定了“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的方针,竞技体育成为工作的重心,初步的产生了奥运战略。1980年举国体制正式形成,以竞技体育为中心,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人力最大限度发展体育事业。僵化的行政指令、唯金牌论、一将功成万骨枯式的人才选拔、大量的纳税人资金投入,使得中国体育异化达到顶峰。奥运战略练伤了一批人,练残了一批人,只有少数的运动员赢得了荣誉,但他们退役后也只留下后遗症伴随终身。2006年曾被全国关注的奥运举重冠军邹春兰,可能是当运动员时长期服用禁药的后果,结婚已近10年无法怀孕,她体内的雄性激素甚至比普通男性还高,这是举国体制对运动员在身体上的残害;2016年张尚武沦为乞丐重返地铁卖艺,他在车厢里表演倒立等体操动作,以此来换取报酬。退役之后因缺少必要的文化教育和生存技能而贫困潦倒的运动员数不胜数,这是举国体制对退役运动员生活的迫害。
由于举国体制管理的效率低下。于1986年颁布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家办体育通过改革逐渐过渡到国家办与社会办体育相结合;转变国家体委等一些机构的职能;协调体委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恢复、发展行业体协与基层的体协;放手发动全社会办体育;分别进行科研、竞赛和训练的体制改革。但群众体育的发展以及重视程度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竞技体育、金牌至上仍然作为中国体育的重心。
3 中国现代体育非功利性本质的回归
阿伦·古特曼在《从仪式到记录:现代体育的本质》中将现代体育的本质定义为非功利的身体竞赛。我们所说的非功利,并不是意味着完全与功利性绝缘。而是在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完整而生动地展现人性的各种属性,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兼顾达成社会的政治、经济等目标,而非本末倒置地将现代体育作为工具化、功利化的手段。庆幸的是,新世纪的中国体育注定会成为一个“以人为本”的新型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各个领域,都有向中国现代体育非功利性本质回归的趋势。
3.1 群众自主参与体育热情高涨
在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前,群众体育是由企业或工厂这样的社会单位组织的。纲要颁布之后,我国群众体育进入了以人民自主参与为特点的新阶段。社会体育的功能进一步被国民认识和重视,传统的健身转变为健身、健心、娱乐等多种价值并存的价值观,国民对体育的认识逐渐深入。
过去我们中国的体育赛事一般都是科班出身的专业运动员参加,但这几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群众参加体育赛事的热情高涨,全运会开始设立大众组,在2017年4月,运艳桥获得全运会历史上第一枚大众组的金牌。作为首个获得金牌的群众选手,运艳桥无疑是非常激动的,他说金牌虽然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但跑步这件事就是无比开心的,能够在全运会的舞台跑步就更开心了。小伙那种喜悦的笑容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与此同时,城市之间的马拉松赛事举办得更加频繁,大众参与热情高涨。完赛人数也呈逐年增长。人民的参与开始转变为了非功利性的体育目的,即自身的积极性变化,以及对完赛后的身心满足。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是党的十九大对体育提出的新要求。各项社会体育活动和校园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丰富了群众的空闲生活,提高了全民的健康素质,这是中国体育回归体育本质的一大举措。
3.2 学校体育从技术教育变成“人”的教育
体育不是技术技能,体育教学也不是体育技术教学。现中国篮协主席姚明说“体育就是玩,体育教育不该被扭曲成技能教育,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不能简单通过分数去证明。”现代的学校体育已经发展成为了育人、育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活动。在体育课中,课程的主要目标成为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和增加学生的体育兴趣,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体育项目。学校体育设施以及体育场馆也不断地完善,并且每位学生都可以借助设施进行练习,学生的运动兴趣被进一步的激发。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显著提高,整体素质也进一步得到加强。能够承担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理想的责任。
高等院校中近年来除了运动会的开展,“迎新杯”“毕业杯”也在高校中得到普及,另外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也被逐渐的开发利用。体育运动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以及在学生与教师心中的地位,都有了明显提高。
3.3 竞技体育更注重人的主体性
2015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党组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公布。通报上称,全国体育界要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杜绝金牌至上和对体育精神的扭曲。奥运会贡献奖和亚运会贡献奖将会取消,全运会不再对各省市的金牌等排名进行公示,只公布比赛成绩。金牌至上的功利性体育正在消失。
2008年中国奥运会共获金牌51块,总奖牌100块。2012年伦敦奥运会获得金牌38块,这时人们金牌的概念要远超过对体育精神的追求。但到了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我们除了关注金牌,更对运动员自身的体验产生了关注。这是傅园慧被采访时的话:58秒95?我以为是59秒!我有这么快?我很满意!傅园慧似乎是为了形容自己用完了“洪荒之力”。她表情夸张,一边大声说话一边大口喘气。当被记者问到对决赛有什么大的希望时,她却说,“没有,我已经很满意了,我对半决赛的成绩非常满意。”十分的出人意料。最终,没有办法的记者无奈地结束了采访,而傅园慧却大吼大叫地旁若无人一般地欢呼着离去。奥运会结束后,很多网友都对她留言鼓励:我们不要你拿金牌,只要你快乐,不管你什么成绩,我们都爱你。
同样是里约奥运会,有着很强实力的宁泽涛在100米自由泳项目中没有晋级到决赛,宁泽涛在接受采访时对此并没有十分在意,他说:我非常开心,对自己也很满意,我也会感到骄傲。在以往,运动员如果发挥不好,是绝对不敢这么说的,会非常的羞愧难当,当年刘翔突然退赛,被国人羞辱,多年无法抬头。在很多时候娱乐化可能是个富含贬义的词,但我们的体育运动中应该包含这份娱乐的态度。因为体育本来就是让人快乐的,即使是竞技体育也是为了使运动员快乐,使观众快乐。这分快乐与放松是我们该追随的体育本质。
我们可以体会到傅园慧、宁泽涛在比赛完成后发自内心的喜悦。这就像是古特曼在书中所写到的“我跑过网球场,将球以对于我来说似乎是最为完美的一次击球打过去了,正确的一次击球,在网球的规则之下的一次击球。我将我自己屈服于网球的规则之下,自相矛盾地,我有一种广阔和自由的欣喜若狂的激动感觉。”[4]与体育所创造的社会价值相比,我们更加关注体育带给我们自身的美好感受,毫无功利的、快乐的体验。
结语
从新中国体育与政治紧密结合到中国体育事业被严重迫害,再到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为中心,中国体育的功利性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发展到顶峰。新世纪后,中国现代体育开始向其非功利性的本质回归。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以及竞技体育都更注重人的主体性及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由此得出结论,体育是在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之间所矛盾发展的,实际的发展都在这对立的两级中保持一定的张力而进行,它取决于我们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取向,并随社会文明进步和价值取向变化而变化,但它最终会走向非功利的本质,即为了运动本身的快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