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征与演变
2018-11-27马春,张扬
马 春,张 扬
甘肃地处我国西部地区,位于黄河上游,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包括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土族、撒拉族等。甘肃省86个县、市、区中,除少数民族聚居的21个县、市外,其余65个县、市、区中均有散居的少数民族[1]。甘肃藏族人口90%以上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两个地区。
藏族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是藏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藏族传统体育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传承,创造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藏族居民世代相传的具有代表性传统体育项目,是受到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军事战争、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射箭、响箭、达久(赛马)、赛牦牛、“大象”拔河、朵加(抱石头)、弦子舞、锅庄、登山、密芒(藏棋)、刚在和拔河等。
1 甘肃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类
甘肃藏族传统体育项目根据不同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宗教节庆类体育项目、生产生活类体育项目、军事类体育项目。根据体育项目的功能,可以分为健身养生类、舞蹈娱乐类、竞技比赛类。根据体育项群分类理论,可以分为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技心能主导类、技战能主导类[3]。
1.1 健身养生类
当人类面对生老病死,为获得生存,消除灾难,缓解病痛,开始有意识的通过身体活动的形式显现出来。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所著的藏医药领域经典名著《四部医典》,是一部集藏医药医疗实践和理论精华于一体的藏医药百科全书,除此之外,《月王药典》、《京沫本草》和《丹珠尔》等藏医名著中都提到人体保健,通过身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文化的进入和信息的传播,使得印度的瑜伽、中医的养生气功、呼吸吐纳等开始通过一些宗教活动形式被人们认识。例如磕长头、拜神山、拜神湖等,藏民通过这些与宗教信仰有关的活动强健身心。
健身养生类项目包括:卡歌交、跑纸马、吉初、锅庄舞、罗罗舞、藏密修持、大礼拜、转经筒、转经、预备式擦身法、阿赖耶识养生术[4]。
1.2 舞蹈娱乐类
甘肃藏区地域辽阔,由原始的生活形态和半农半牧的生活以及人们身体、心理趋向的需求而产生的休闲娱乐的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传统体育项目。例如锅庄舞、弦子舞、面具舞、刚在(打毛蛋)等,这些项目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及娱乐性,对调节心理、娱乐身心有着积极的作用。藏民在庆典活动、农闲时节,通过此类项目活动调节气氛、娱乐身心。
舞蹈娱乐类项目包括:锅庄舞、弦子舞、藏戏、面具舞、歌舞、则柔、特巴尔、刚在、踢毽子、堡垄球、吉初、藏棋、藏牌、掷殷子[5]。
1.3 竞技比赛类
受政治、军事战争的影响,以及藏民对民族英雄人物的崇拜,对勇敢、拼搏精神的追求,使一些藏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演变成为竞技类的体育项目。例如射箭、赛马、拔河、抱石头等,藏区通过比赛活动吸引民众及游客,同时展现藏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宗教文化等。
竞技比赛类项目包括:登山、短跑、长跑、迅跑拔旗、投石进洞、射箭、赛马、赛耗牛、骑马捡哈达、快马折腰、马上射击、角力赛马、响箭比赛、奔牛、打革巴、挥刀斩旗杆、斗牛、古朵、投掷、押加、北嘎、万人拔河、知合则、果儿考儿、摔跤、大象拔河、抱石头、搏力、拔河、角力、游泳、搏击、宪术[5]。
2 甘肃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征
2.1 藏传佛教文化影响的宗教性民族性
藏传佛教源于古老的西藏本教,是藏族全民信仰的宗教。“本教”不单纯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藏民族的文化体系、哲学思想、文明礼仪、民风民俗、民族精神和社会教育[6]。现代藏民的婚丧嫁娶、祈福方式、医学文学、歌舞绘画等习俗和生活方式都是由本教传统沿袭下来的。磕长头、转经筒、转神山、拜神湖等作为藏族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形式,都与宗教信仰有关。这些活动主观上是宗教信仰,实质上与藏族传统体育文化息息相关,其作用等同于现代体育锻炼,对藏族人民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每年藏历新年和七月,甘肃藏区都会举行最大的两次法会,在法会期间举行诵经、祈祷、放生、晒佛、转经、酥油花灯会、转山、面具舞、藏戏、登山、辩经等活动,其中体育活动占整个活动比重的30%以上。同时甘肃藏区会举行与宗教有关的各种节庆活动,比如香浪节、采花节、玛曲县格萨尔文化旅游节、万人拔河、赛马会、赛耗牛等。藏民通过参加各种宗教节庆活动,参与到传统体育项目当中。宗教节庆活动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平台。
2.2 生态环境导致的原始性地域性
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简称天祝县)分别位于甘肃省南部和中部,境内海拔1100-4900米,大部分地区在3000米以上,幅员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7149平方公里。拥有辽阔的草原地域。甘南藏族自治州下辖1市7县;天祝县下辖9镇10乡。两个地区居住着藏、汉、东乡、满、土、保安、回等28个少数民族居民,人口总数约95万。其中藏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0%以上。
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武威地区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海拔高差悬殊、高原植被丰厚,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林海草原,藏族先民根据当地的地域环境,选择半牧半农的生活,这种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的产生和发展。长期草原放牧的藏民,对于骑马、射箭、登山等技能的掌握成为他们生活的必备条件。春播时节,农耕的藏民都会举办一些祭祀活动,祭祀活动结束后会举行赛马、抱石头等体育项目。
2.3 生活方式造就的娱乐性竞赛性
藏族先民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产生的先决条件,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继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7]。藏族先民为生产和生活,骑马放牧、登山采摘,现代藏民除了将这些运用到生活中外,还将其发展成一些竞赛娱乐活动。比如竞技性的赛马、赛牦牛、日则和、射碧秀、大象拔河、万人拔河;娱乐性的项目有抱石头、巴特尔(踢毽子)、刚在(打毛蛋)、吉韧(藏式台球)、密芒(藏棋)、跳绳对歌等。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各地政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建设各地方特色旅游项目。甘肃省天祝县石门沟大型赛马场,按国家标准建设成为国家级高原赛马训练基地,可承担国内大型赛马比赛。这里每年都会举行赛马大会,同时当地利用每年的赛马大会,在石门沟举办大型文体娱乐活动,吸引中外游客参与。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的万人拔河比赛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每年从正月十四到十六元宵节期间,临潭县县城每晚都会举行比赛,参赛者按上街和下街分成两方,人数往往数以万计,观战助威者更是不计其数[8]。
3 甘肃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演变
3.1 甘肃藏区民间传统体育的起源
甘肃藏区环境相对恶劣,藏族先民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祈求神灵庇护的观念,在一些祭祀活动中,出现各种身体活动的表现形式,这是原始体育活动的形态之一。由于宗教对藏族人民思想的影响,宗教祭祀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受到藏族民众广泛地参与和传承。藏族地区由于物资匮乏、生产力低下,藏族先民在生产劳作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的原始形态。原始社会部落之间的利益冲突,引发战争,是军事体育形成的最初原因。甘南藏区的“万人拔河”“跑纸马”都是由军队传播到民间的。史诗《格萨尔》是藏族人民对英雄的敬仰和崇拜,藏族人民通过赛马和骑射等竞赛活动怀念英雄,同时也反映了藏族人民勇敢、彪悍的性格。到十五世纪初,五世达赖规定藏族男子必须具备的九术中,射箭、举重、跳远、赛跑、游泳、摔跤等体育项目就占了六术[6]。
3.2 甘肃藏区民间传统体育的发展
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当人类生存本能得到满足后会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藏族先民开始关注身体健康的状态,了解人体的机理,学习养生的方法。开始提倡动静结合,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调节身体机能的平衡。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由单纯的生活需求逐渐发展成为锻炼身体、娱乐身心,具有表演、娱乐、健身等特性的群众体育项目。学校将个别有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引进到学校,推动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同时,现代体育文化的发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带动各地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甘肃藏区政府投入部分资金,带领群众发展推广当地特色和品牌,其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推广的内容之一,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和积极参与,对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 结语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升了人类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推动了体育项目的发展和演变。甘肃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至今,受到地域、宗教以及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等的影响,由原始的生活形态需求逐渐发展成一些独具特色的项目。这些项目具有竞技性、娱乐性等特征,又独具观赏性,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和游客喜爱。研究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了解民族体育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全民健身项目的开发、增强人民的身体素质以及促进民族团结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