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目标适当穿插形式多样恰当点评
2018-11-26王红艳
王红艳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来说,是主动性、主体性甚至是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显现。因此,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忽略一些关键的东西:例如朗读目标的确立,适当范读的穿插,朗读形式的多样化,恰如其分的点评等等。为此,我想从语文朗读教学过程的优化上来谈谈自己对朗读教学的理解,探索实现语文朗读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它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和手段,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朗读的益处非常多:它是学生主动性、主体性甚至是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显现,它不仅能使学生简便地领会课文的思想内涵,真切的感受文章韵味;也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锻炼学生口语能力,提升语言表现力,同时还能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受到品德和审美教育。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让孩子们学会朗读,在朗读中悟情,在朗读中悟境,在朗读中积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在今天的课堂朗读教学中,我们也常常会忽略一些看似不太重要的重要之处。
误区一: 朗读没有目标
朗读不为教学服务。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所以他们的朗读也无疑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误区二:没有适当的范读
课堂自始至终有学生在读:个别读,齐读,分组读等等,形式多样,花样不断,可就是没有老师的范读,这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利于学生情感的把握,也会使朗读流于形式。常见课堂上老师会说请某某同学读一读,或者请某某同学学着她的样子读一读之类的话。
误区三: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
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融“导”“练”于一炉,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误区四:理解与朗读割裂开来
朗读是为了理解,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情感,绘声绘色地朗读。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我们经常会认为低年级无须给课文做分析,即使分析也是一些粗浅的分析,甚至于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这样无疑不能使我们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流露出来。
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和理解力都比较差,培养学生的情感朗读就更显艰难,因此,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我们的朗读更具有实效性,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朗读教学的前奏——朗读目标的确立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不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朗读前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是很有必要的。首先,不同阶段的朗读有不同的朗读要求。例如,低年级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往往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读顺课文。再读课文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同时不同形式的朗读也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角色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进行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二、朗读教学的伴奏——适当范读的穿插
在朗读教学当中范读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低年级学生的语感还未成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力还未形成,如果完全让他们自主感悟的话,很多学生可能会偏离方向,也可能形成不良的朗读习惯。范读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首先,我们可以让朗读能力强的小朋友为大家范读,童音的那种独特美是成人无法取代的,同伴的榜样示范作用往往也更能激发学生模仿的兴趣。例如,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中,让两个朗读能力强的男、女生分角色读狐狸和乌鸦之间的对话,更能表达文章所包含的情感。其次,也可以是由老师范读,例如,对于有些学生读得不是很好的句子,我们可以这么对学生说:“这句话真的好难读,把大家都难倒了,让老师也试试行吗?”如此一来,当老师的范读结束后,学生马上就会开始兴致勃勃地练习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当然,如果有的老师觉得自己音色不好,也可以借助于录音范读。
三、朗读教学的高潮——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理解是感情朗读的基础。低年级的朗读教学,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让作品形象深入学生脑海,使作品表现的情、景、物、人、事、理的文字符号在内心跳动起来。朗读情感的逐步升华可与学生对作品逐步理解同时进行,理解的逐步加深,也是朗读情感逐步升华的过程。同样的一篇课文,有的人读得声情并茂,有的人读得干涩无味,原因关键在于他们对课文理解的程度不一样。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低年级的朗读教学,理解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例如,《春晓》一课教学,如果让学生来背,每一个学生都能把它很流利地背出来,如果你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能很少有同学能真正把握住这首诗的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的特点,教师的讲解与情景画面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思,从而达到朗读悟情的目的。教学《春笋》的课上,我利用学生好竞争的心理,让学生来比赛“听范读,想画面”,从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接着,我又针对学生爱表演的特点,让他们扮“春笋”,角色得到转换,想象也就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自然,他们的表演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春笋的顽强品质深深地烙在了他们的心里。对春笋的喜爱、赞美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四、朗读教学的尾声——恰如其分的点评
评价主要包括“生生评价”和“教师智慧评价”。在感悟之后组织学生朗读评价,学生也会从欣赏的角度去评价同学的朗读,以善意的提醒去帮助同学朗读,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可以在一生读完之后,让其他学生先找出他的闪光点,进而给他提些建议使其读得更好。当然由于学生水平有限,有时候他们的评价会不够深入,此时,我们教师的“评价”就得上场了,而且还要努力让自己的评价变得轻松幽默一点。例如,在《蜗牛的奖杯》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如果你觉得学生读得不是太到位,你可以这样说:“多神气的一只小蜗牛呀,还有比它更神气的吗?” 这样既没有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使情感朗读得到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始终与朗读是分不开的,只要我们在语文学习的殿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用心去奏响那精神律动的音符,那么,我们的朗读教学就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课堂教学形式,它必将会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一篇篇华彩的乐章!
【作者单位:灌南县孟兴庄镇中心小學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