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引领“学讲” 优势互补
2018-11-26张俊宝
张俊宝
学讲计划是一种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其对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程度将形成直接的影响。为确保“学讲计划”顺利实施,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为小学课堂教学增添活力,从而保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立足以学定教,培养探究能力,为“学”奠定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学讲计划”,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然后,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巧妙创设课堂教学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保障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完成。例如,在学习“7、6加几与减几”的部分内容前,学生对“9 8加几的加减法”内容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在针对这部分内容讲解时,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如:举例说明8、9加几的加减是运用了怎样的计算方法。此时学生举出这样的实例:如计算6+9的加法时,将6拆分为1和5,先用9加上1,得出10,然后再加上5得出15。之后,教师让学生口述7+6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将9+6的具体规则运用到新的计算问题之中。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引导学生真正掌握数学学习的主动权,而且还能够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为“学”创造良好条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数学相关知识的教授,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对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采取提问的方式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从根本上提升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平。
如在进行《单位面积》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认识表示面积的基本单位“平方厘米”,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单位面积的相关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品,如课本、书桌、沙发、电视等。在此过程中,尽管相同课本或书桌,其面积应当相等,但学生给出的答案却不尽相同。对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自然满心好奇。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思考后学生发现,“平方厘米”这一测量标准过于小,因而在测量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誤差,而采用较大单位去测量便能减小这一误差,如“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对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合理分组学习,相互交流,为“讲”出来提供重要保障
分组教学是实施“学讲计划”的重要途径。但在以分组的方式实施“学讲计划”时,教师应格外注重以下几点:首先,不能以学生成绩来进行小组划分。若依照学生成绩进行分组,不仅会给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造成一定的阻碍,还会造成之后小组竞争的不公平,继而造成学习成绩本身偏好的小组,成绩越来越好,而成绩本身较差的小组则会逐渐丧失学习信心,让成绩一落千丈。对此,教师在分组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即根据学生的平日成绩与表现,将不同成绩的学生合理分配到不同小组,即保证小组中既有成绩偏好的学生,也有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这样才能保证每小组学生的综合水平处于同一档次,从而有利于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此外,教师在分组过程中,还应遵循“男女混搭”的分组原则,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女生的细致能有效补足男生的粗枝大叶,而男生的动手能力普遍强于女生,可帮助女生进行一些需要实际动手的项目。这样才能达到优势互补、互相帮助的分组目的。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对学生之后的学习与生活具有较大的帮助。如,在进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事先准备4根长度不等的小棍,然后让学生选取其中三根,将之拼接为三角形,然后详细记录每一种三角形的拼法。待学生实际操作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分组讨论,着重探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什么有的能拼成三角形而有的无法拼成三角形。经讨论学生发现,能拼为三角形的小棍,其任意两根小棍的长度不能等于第三根,即“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不能等于第三边”。通过探究,学生牢牢记住了这一知识点,以至于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会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学讲计划”,其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学讲计划”的实施,不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泗洪县青阳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