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促进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的应用研究
2018-11-26王继民
王继民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应当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开拓学生思维,形成有效逻辑思路,在这过程中思维导图能够起到较大作用。本文对思维导图在小学生科学课堂上进行探究学习的作用进行分析,探究其应用方法。
一、引言
小学科学课堂内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虽然相对浅显,但相较小学生本身的知识量和视野范围来看,那些科学概念还是比较抽象和专业的,与学生的旧知识难以有机结合,不利于小学生记忆、消化和理解。思维导图是以一种视觉效果来呈现知识之间联系的框架体系,使知识更容易被小学生消化理解,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发散方式,可以在课堂上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和逻辑建立。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上的应用现状
思维导图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已经逐渐在各个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是一种视觉系的知识体系工具。思维导图利用概念作为网络节点,用概念之间的关系作为连线,将一系列思维编织成网络,帮助观看者厘清整个思维脉络和逻辑关系,帮助制作者进行思维发散和思路回顾。思维导图已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也为学生在科学中的探究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在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尚不熟练的情况下,会额外占用课堂或者课余时间,反而加重了学习的负担。
三、思维导图的特点
(一)帮助找准思维起点
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探究式学习中,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将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杂乱无章的思维汇总整理成为一个清晰可见的视觉网络,既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思路,也可以帮助学生为之后的探究找到起点和重点。
(二)帮助发散思维
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本身自有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并解决疑问,是新旧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这一过程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逐步完善提醒学生数据和思维方向的缺失,在对思维导图的逐步完善过程中一点点解决问题,构成完整的思维和知识体系。
(三)帮助建立思维和知识体系
思维和知识脉络清晰的过程是有先后的,学生们通常无法一次性完成一张完整齐备的思维導图,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思维导图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填充。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制作出的思维导图也是不同的,思维导图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自查思维和知识脉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三、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中使用思维导图的策略
思维导图的制作时间较长,不熟练和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需要长时间的锻炼才能绘制出较为完整清晰的思维导图。因此教师在将思维导图加入小学科学课堂时需要一定的策略,逐步完成阶段目标,最终使思维导图帮助思维发散、知识整理,同时将减轻学习辅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一)从易到难
思维导图最初进入小学科学课堂时,面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教师不要急于将思维导图全部使用在课堂上,可以先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体系和概念的梳理,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明白学习内容的主次层次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然后将思维导图逐步用于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发现问题阶段,帮助问题的提出和方案的拟定,让学生在使用过程中逐渐熟悉思维导图。
(二)逐步深入
刚接触思维导图时,学生绘制出的导图经常会出现主次不清、关键词冗长等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在已经固定点线关系的导图中进行知识点和思路的填充,逐步转化到自行进行思路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通过教师的科学指导,可以有效减轻学生初涉思维导图时因不熟练和思路不清晰导致的挫败感,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支开始自行建立小导图,逐步进行组合和完整绘制,将思维导图分割组合,建立更大的成就感。
(三)长期训练
学生们通过训练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才能逐步熟练地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学会思维导图后长期进行运用,将这一非常有效的视觉系知识思维体系工具运用到学习的方方面面;用反复长期的练习,训练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逻辑能力;鼓励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建立从不同的方向看待事物,提出不同角度的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和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实现高效学习。
四、结语
思维导图是一种通过对概念的逐步填充,帮助思维发散,建立逻辑,建立新旧知识网络体系的教学方法;它将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进行重建,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弱化概念和规律的抽象。思维导图在科学课堂上的运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有效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率。但思维导图是建立在旧有知识体系和思维水平上的,因此教师在利用它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调整,将思维导图和科学探究式学习紧密联系起。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新华区焦店镇龙门口小学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