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作战”茅洲河
2018-11-26陈惠陆
陈惠陆
鼓点隆隆、桨声阵阵,欢呼声、呐喊声、欢笑声激荡在“重获新生”的深圳茅洲河畔。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当天,茅洲河龙舟邀请赛在宝安燕罗湿地段举行。燕罗湿地由过去的黑臭荒滩,蜕变成眼前的绿草红花、碧水潺潺。
激情澎湃龙舟竞渡,美丽燕罗湿地公园,是茅洲河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茅洲河是深圳市第一大河,长期以来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劣。痛定思痛,2015年深圳在全市启动治水提质攻坚战,打破区域、部门和行业界限,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按照“流域统筹、系统治理”的模式,实施“大兵团作战”,水环境治理初见成效,实现不黑不臭,水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大兵团作战
全流域治污
茅洲河治理已经没有退路。2015年12月,深圳东莞两市共同成立由两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茅洲河全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茅洲河治理进入“快车道”。
在行政监管方面,深圳恪守“不添污染新量,削减污染存量”底线,严格环保准入,实施流域限批、行业限批,严格监管执法。在整体治理模式上,坚持流域统筹与区域治理相结合、统一目标与分步推进相结合、系统规划与分期实施相结合。
猛药去沉疴。深圳市人居环境委相关人员介绍,2015年底以来,茅洲河治理启动超常规模式,持续加大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实行“地方+大国企”的系统治理模式,实行“大兵团作战、全流域治理”,高效推进治理工作。
茅洲河流域深圳宝安、光明片区一期治理项目通过公开招标选定中国电建采用 EPC 模式实施。深圳市水务局、宝安区携手中国电建实施流域治理攻坚“百日大会战”,11个标段组建突击队、先锋队,节假日不休息,春节期间不间断施工,高峰期进场人员达13000人,超过 400 个施工作业面同时展开,在不到4个月时间里累计铺设管网达261公里,单日最高4公里,创造了管道铺设的记录。
治水就要真金白银的投入。2016年以来,深圳市共启动茅洲河流域治理工程项目137个,总投资350亿元。其中,2016 至2017年两年期间,投资135 . 5亿元完成治水项目59个。2018年以来截至5月底已完成投资25亿元。
资金如期到位,换来的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大爆发。污水处理厂方面,2017年完成沙并厂一期管理提标,建成21万吨/日的干流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2018年5月底,沙井厂二期三条生产线通水;松岗厂二期调试出水达一级B以上。管网建设累计完成1317公里。其中2016年、2017年分别完成340公里、938公里,2018年截至5月底完成39公里。
为从源头减少污水量,提高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深圳实施了代号为“正本清源”的住宅小区雨污分流改造行动。据统计,全市需要正本清源改造的小区达11740个,截至目前,已完成5000多个,还有6000多个将在明年底前全部完成。此外,在河道综合整治方面,截至2018年5月底,完成122公里河道和14条黑臭水体的整治。
下一步,深圳将按照茅洲河2019年达到地表水V类的目标,持续推进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底前完成剩余531公里污水管网,从而补齐流域内管网缺口。
宝安“治水七策”
高效治水提质
在全市的统筹下,宝安区率先开启了“地方政府+大型央企”治水新模式,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共48个子项,总投资194 . 23亿元。
宝安区环保部门介绍,截至今年6月,48个子项目已完工32个,全面建成860公里雨污分流管网。整治河道长度达70.6公里,消除入河排污口1419个,完成河道清淤82.1万平方米。此外,片区正本清源雨污分流工程已完成 EPC 招标,正在开展施工图设计。
目前,茅洲河(宝安段)、罗田水、沙井河、排涝河基本实现不黑不臭,辖区燕川、洋涌河大桥和共和三个水质监测断面水质大幅度好转,其中,茅洲河共和国考断面达到基本消除黑臭考核目标。
数据无言却最有说服力。燕川断面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三项指标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连续6个月平均值分别为17.3mg/L、3.3mg/L、0.7mg/L,与2016年12月相比分别下降62.7%、79.4%、71.4%。
洋涌河大桥断面COD、氨氮、总磷三项指标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连续6个月平均值分别为16.1mg/L、3.6mg/L、0.6mg/L,与2016年12月相比分别下降58.3%、72.5%、82.4%。
共和断面COD、氨氮、总磷三项指标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连续6个月平均值分别为20.2mg/L、7.7mg/L、1.1mg/L,与2016年12月相比分别下降52.1%、51.9%、66.6%。
“治水工程是良心工程,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功德工程。” 宝安区委书记姚任在今年宝安区治水提质大会战动员大会上强调,优质高效完成治水提质工程是各方共同的责任,全区上下要做到确保进度、确保质量、确保安全、确保廉洁,坚决打赢治水提质大会战。
为全速推进各项工程进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年度工程任务,宝安提出了 “治水七策”的技术管理路线:
——建管纳污。以污水的有效收集处理为目的,雨污分流和沿河截污并舉, 2018年底前完成2479个排污口截污,2345公里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有效解决污水入河问题。
——正本清源。强化源头控制,坚持“雨污分流、污废分离、废水明管化、雨水明渠化”的基本原则,实施雨污管网进村入户,实现四大片区2650个小区源头排水彻底分流,消除总口截污遗留的雨季污染问题。
——初雨弃流。强调初雨径流污染的收集处理,在雨水系统的末端设置适宜的初雨水弃流或调蓄装置,有效削减面源污染对河流水体污染。
——多源补水。 以流域为单元,通过城市再生水、城市雨洪水、湖库塘水、清洁地表水多源补给,积极探索构建四大片区补水系统;着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涵养水资源,促进水循环,实现对河流补水。
——生态修复。在全面截污基础上,通过采取底泥原位修复及清淤疏浚、河道岸线生态修复、生态护岸、曝气充氧、生态浮岛、水下森林等生态手段,进一步提升河流水质,增加物种多样性,实现河流自然本底功能恢复。
——排水管理。2018年底力争完成四大片区2650个排水小区正本清源改造工程后,全面开展排水小区达标验收,建立长效首理机制及定期复查机制;建立排水许可管理体系,“以证促治”,新建徘水小区必须落实排水许可,做好雨污分流,确保生活污水预处理达标,申请办理排水许可证后排入污水管网。
——监管执法。以排污许可证管理为核心,规范强化固定污染源监管,坚持实施“全面监借、巡办分离、智慧管控”,强力开展“利剑二号”专项执法行动,离标准实施“体检式”排查、“休克式”整治、“一证式”监管、“点穴式”执法四大措施。
光明治水“1+4”模式
治水提质“火力全开”
6月20日,光明新区举行正本清源工程开工仪式,吹响治污管网建设的冲锋号,治水提质攻坚“火力全开”。接下来,光明将启动辖区526个工业区正本清源工程, 建设总长度近1000公里的雨污管网,包括雨水管沟488公里,污水管206公里,建筑立管291公里。
“这是构建完善的排水管网系统的最后一块‘大拼图。” 光明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宏彬表示,开展正本清源工程,就是要一揽子解决排水系统雨污混流、错接乱排问题,从根本上、源头上治愈“水污染”顽疾,为广大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光明已累计完成河道整治37.5公里,建成排水管网407公里,整治入河排污口567个。
2015年以来,光明确定了“1+4”工作模式,即以消除茅洲河干流光明段和辖区鹅颈水、木墩水、楼村水、新陂头四條支流黑臭为目标,开展一系列以改善水质为核心的治水行动。
如今,茅洲河干流光明段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鹅颈水、木墩水、楼村水、新陂头河4条支流消除黑臭。近日,更是顺利通过由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开展的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保专项督察。
下一步,光明将高标准加快“一河一景”沿河景观提升。将治水与治城融合,以凤凰城3.25平方公里区域作为试点区域成功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海绵系统。将光明小镇、天安云谷、交通大会战、社区品质提升、公园之城建设、治水提质等重大项目全部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考量范畴,协同推进海绵城市及绿色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