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孟南的高考“情结”

2018-11-26岸石

共产党员·上 2018年5期
关键词:考大学零分情结

岸石

2018年3月,徐孟南决定第二次参加高考,被有些媒体当作一条新闻报道。一个考生没考上大学,过些年又报名考试,本是件普通的事,徐孟南却“不同凡响”。10年前,19岁的他故意不认真答题,在高考卷纸上写下对高考的不满和建议,最后考了100多分。

如此厌弃高考的人,落榜后有怎样的人生经历,才会重新参加高考?目前,还无法预知徐孟南高考的成败,但他的态度看来是认真的。他在2017年底写了长篇自传,否定了当初的做法,认为“高考0分不值得提倡”。

一得之见的轻狂

徐孟南生于安徽省蒙城县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学到初中都是正常学习的孩子。高中时看课外书籍,有本流行的批判高考的书引起了他的共鸣。他早已对枯燥的应试教育难以忍受:偏科的学生,往往因分数不够而无缘大学,这不是埋没人才吗?他发现好多名人也在批判教育界现状,却提不出完美的教育改革方案。他想自己何不搞个不错的方案,得到重视,让高考来个脱胎换骨?他搜集资料,观察身边的同学,苦思冥想。方案很快有了眉目,核心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从初中就开始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高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对应的学科,高中毕业再通过选拔进入大学学习。他把改革方案取名为“三人行教育理念”,还根据这个方案写了中篇小说《三人行》。

高考是国家的重要制度,受到社会广泛认可。一个高中生抓住某些局限或个人感受的弊端批评高考,虽有研究探讨的权利,也有表达意见的自由,但扔下学业搞改革方案,实在不自量力,得不偿失。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现在回头看徐孟南的有些建议,与后来某些高考改革措施有一致之处,说明他对教育改革还有点真切感受和认真思考,可这也证明不了他的建议有多大价值。他的方案总体还很肤浅,严格来说也不是成型的方案。

零分“出位”的幻灭

弄出个方案后,上高二的徐孟南感觉特别了不起,隐隐约约感觉自己是做大事的人。他给教育部写了信,讲述自己的“三人行教育理念”;在网上给主张教育改革的名人留言,征求意见,可都没人回应。

人微言轻,怎样引起关注呢?他在一本中学生杂志上看到一个女同学的“奇迹”,受到了启发。她故意在高考试卷上用蓝色笔答题,又在试卷里写上对现行教育的看法,企图引起注意,让教育部门的人找她谈见解。“一语惊醒梦中人”,徐孟南也想考零分,期望人们会像关注这位女同学一样关注他,然后抛出自己的教育理念,出版《三人行》小说,一举成名天下知!

决定用考零分走向成功之路后,徐孟南的心思就不在功课上了。从高二起,他考试分数一路下滑。高三时,学习已经一塌糊涂,经常到网吧消磨时间。他有时也想抖擞精神提高成绩,怎奈学业走了下坡路,再振作起来谈何容易!他这时觉得只有按计划考零分,或许能柳暗花明。他想象高考后,自己故意考零分,却在卷纸上高谈阔论教育改革的事引起街谈巷议,舆论沸沸扬扬。万众瞩目之下,终于冒出一个人才。在高考前一天,他还鬼鬼祟祟去一些考点张贴告示,批判高考制度,宣传自己的教育理念。他以为会有石破天惊的效果,媒体会纷纷报道,同学或者家长看了会传到网上。可第二天,当他忐忑不安地走近贴过告示的电线杆时,发现告示早已被撕破。

在考场上,徐孟南无心答题,只想集中精力写下关于教育、高考的“高见”。徐孟南作践高考的计划实施了,得了100多分,名落孙山。他的不端行为对高考制度没有造成丝毫影响,但对自己影响严重。听说他考得糟糕透顶,父母极度失望,含辛茹苦供儿子读书,一心望子成龍,儿子却只有这么点分数。亲友有问徐孟南高考成绩的,也有故意不问的,并无想象中的轰动效应。分数出来后,徐孟南急切地向报社“爆料”。电话亭里,他紧张到发抖,声音嘶哑地讲了自己的考试经历,一再解释为什么打算考零分,却考了100多分。报社的人并不感兴趣,只是问“咋不好好考呢”“干吗要考零分”之类的问题,最后搪塞一句“有需要我们记者会联系你的”,就挂断了电话。

徐孟南企图通过考零分受到关注,从而让他创立的教育理念、讲述的人生经历、创作的小说蜚声天下,还真有点孩子气。高中生的想法不应该漠视,也可能有真知灼见,但系统地研究社会问题、教育制度问题,给出全面的解决方案,岂是一位刚到成年的高中生所能承担的?徐孟南因为内向,与人缺少交流和讨论,听了某人的经历或“高论”就突发奇想,有点见解就自认为天下奇才。随便说说,“吹吹牛”,倒也问题不大,但用来进行实践,可要付出代价。

难割舍的高考情结

徐孟南自以为在考场上放了一声惊雷,然而除了自己的亲人和老师,并没有几个人受到震撼。周围的人只是知道他高考落榜了,没多大兴趣研究他还有什么用意。追求轰动却收获了平淡和冷漠,徐孟南几乎发疯。他伪装自杀,写下了遗书,到野外躲了几天,可风餐露宿的生活根本过不了。实在挺不住了,只好不顾一切给父亲打电话求救。父亲和班主任这几天四处寻找,“翻遍了县城”,他们担心徐孟南真寻短见,哪管他还有什么教育理念?

有了这场虚惊,父母、老师谁还敢劝他复读,再考大学?徐孟南开始了打工生涯。他投奔在上海做生意的姐姐,陆续找了几份工作,但都觉得枯燥无味。他又跟随父母去打工,父母担心他干重体力活儿吃不消,让他学电焊。可电焊技术他也学不来,了无兴趣。业余时间徐孟南继续写小说《高考0分声》,自己奇特的高考经历是主要题材。小说发表在网上,并没多少人注意。他找过报社、出版社请求发表、出版,可人家不感兴趣。

徐孟南过着打工族的生活,一晃就是十年。很多高中生没考上大学,选择了就业。行行出状元,很多人有了技术,立业成家,与考大学再不相干了。徐孟南却总是放不下考大学的情结。他愈来愈感到自己当年厌倦甚至仇视的考大学,反而是人生的寄托。出身农门,要有知识、有文化,发扬自己对写作的爱好,多年闯荡下来,发现只有考大学这条路径。徐孟南醒悟了:“故意考零分,伤害的只有我们自己。”

迷途知返的人常觉得有责任警示他人,莫走入歧途。2011年,徐孟南开始到几所中学做劝告活动,现身说法告诫大家,考零分要慎重。有的考生向他倾诉,想考零分来反叛现行教育体制,徐孟南就陈述利弊:“你需要不需要高考这个工具来上大学?如果需要,那你就好好考。如果你不需要上大学,那随你了,但要承受零分给你带来的影响。”徐孟南的反思确有道理,可惜认识有点晚了。徐孟南劝告别人时自己也慨叹:“当时如果有人这么劝劝我,我也就不去考零分了!”这呼声值得教育界和传媒重视,要多给青年学生一些引导,不要轻易贬斥现行教育体制;不要轻易称颂反叛常规的人物;不要过分宣传某些偏才、怪才,以免误人子弟。

猜你喜欢

考大学零分情结
毛绒情结
秀逗蘑菇村
“战斗民族”的体育情结
探索潜意识深处的情结
零分
是情结控制了你,还是你控制了情结
我怕篡改历史
成长日记
我的孩子放弃了“考大学”
杨淑芳巧猜谜中谜